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手头有这样两条消息:其一是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最近畅游巴黎之后,打算到大洋彼岸去访问。听说伦敦方面对于艾森豪威尔是否会亲赴机场迎接,觉得把握不大,因此英国外交部正在试探华盛顿的态度。其二是说,法国总统戈蒂虽然在几个月前已经决定访问华盛顿,但是一直迟迟没有成行,原因是法国政府坚持要艾森豪威尔到机场去欢迎他,否则,就要取消这次访问。结果,美国政府只得同意,据说这样一来,“就在典礼方面创立了一种新的政策”。美国总统的“典礼政策”如何,我没有研究过,但是对于一国元首访问另一国,在礼仪上国际间是有一些惯例的。那末英法元首对于访问美国,为什么要顾虑重重呢? 有人说,伦敦和巴黎的这些顾虑是有理由的。因为这几年访问过  相似文献   

2.
视在,因为捷克問题的严重,西班牙戰爭雖已退居歐洲舞台之后,但西戰的發展怎样仍足以牽動歐洲全局,慕沙里尼向英法的索价,首先當也是西班牙的完全放弃。英法的西班牙‘不干涉政策’,本是助長德国侵略捷克的凶燄的一个重要因素,德意在西班牙的得勢,又使英法有后顾之忧,如果英沙为买得慕沙里尼的不可靠中立而斷送了西班牙,更会削弱自己的地位,增加侵略  相似文献   

3.
瞭望台     
巴黎的失败巴黎会议僵持的最后一分钟,虽然因法外长皮杜尔提出对案而展露了一线希望,但到头来,这「一线希望」还是告吹了。英法与苏联对马歇尔援欧计划无法获致协议,七月二日深宵,莫洛托夫悄然离开了巴黎。巴黎会议的无结果,基本症结是在于尔种意见的歧异。一种以为美国援助欧洲,应该以欧洲各国的经济根据各自的利益,丝毫不损及主权和独立,面加以调节为原则,另一种则主张有一个凌驾于欧洲各国之上的组织,对经济援助欧洲计划作「全盘考虑」。前者是苏联的意见,后者为英法所坚持。  相似文献   

4.
随着英法侵略者在埃及的失败,美国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并进而控制中东的阴谋愈来愈明显了。早在英法被迫宣布立即撤兵的同一天(去年12月3日),美国国务院就急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应当立即注意中东的基本问题”,美国决心通过联合国促使中东的“长期冲突得到永久性的解决”。三天之后,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又发表了关于中东政策的长篇演说,主张“把美国和联合国在道义上、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中东的长远目标得以实现”。他并且说英法撤兵是把“维护中东未来和平的责任交给联合国紧急部队来承担”。美国为什么这样强调联合国和联合国紧急部队呢?它所谓的长远目标、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总的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从柏林会议结束后回到华盛顿的杜勒斯,在去了一次加拉加斯后,又匆匆地从华盛顿飞往伦敦和巴黎。他这次去英法首都的目的,是在用金国与大棒,进行利诱和威胁,迫令英法两国完全追随于美国后面,达到他破坏日内瓦会议的不可告人的目的。杜勒斯的一生,就是以干这样的勾当出名的。  相似文献   

6.
英美危机     
安东尼·纳丁是前艾登政府中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大臣,属于保守党的所谓青年集团。去年艾登政府发动侵埃战争后,他因不同意艾登的政策而辞了职。此后他连续在西方国家许多报纸上发表文章,阐述他对一系列国际重大问题的意见。这里摘译的这篇文章,是在巴黎“新闻报”上连载的,他在这里讨论了英法在埃及惨败所得的教训、英美合作、西方贸易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等问题,并透露了他对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读者从这里可以看到,作为对帝国主义忠心耿耿的献计者,他对美英矛盾的尖锐化深表优虑,卖力地叫嚷要建立英美之间“有效的合作”,以便“在冷战中重新采取主动”;而对社会主义的蒸蒸日上则怀着强烈的恐惧和敌意,以致不惜摭拾那些早已破产的神话,如“共产主义威胁”、“苏联的渗入”之类,来作为他呼吁“西方团结”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世界史     
0964096509660967096809690970097109720973097409750976一八四八年德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张树森//1 958.1,51~55一八四八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张树森//1977·2·37~43十九世纪下半叶沙俄间谍普尔热瓦尔斯基等人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进行侦察活的资料刘汉明/八9770 2 077~87沙俄武装间谍普瓦热瓦尔斯基的自供状与新沙皇辩护士/郑德林//1978·么哆。~89巴贝夫、帮纳罗蒂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动/张树森//1979.1·n~14论德波战争中英法政府对波兰的出卖/张思成//l 983·3·54~631936~1939年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史明贤//19…  相似文献   

8.
11月27日,英国代理首相巴特勒对美国新闻记者说:“任何人,如果以为今天以后英国军队就会全部撤退,那他就错了。”事隔几天,12月3日,英法两国同时宣布:同意撤退在塞得港地区的军队。那么,这到底是谁错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没有多大意思的。事实上,英法撤兵并不那么痛快。这是谁都知道的。当初英法动手侵略埃及的时候,真是急如星火,满心盘算三五天以内就可以速战速决。待到被迫非撤兵不可的时候,它们就只得空喊:“我撤,我撤——但是只限一营”;另外一方面又明里暗里增派军队。接着,世界舆论使英法真像千夫所指,形势继续对它们不利,于是:“我撤,我撤——但是还要‘分阶段’。”最后,事出无奈,只得撤兵,英法还在  相似文献   

9.
墨菲     
最近美国政府派往巴黎“斡旋”法国和突尼斯冲突的副国务卿帮办罗伯特·墨菲是美国的职业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个臭名远扬的阴谋活动家。在美国国务院的高级官员中,他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墨菲在1894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得法学士学位。此后即参加美国国务院,从事外交工作迄今已有约四十年的历史。他长期在欧洲活动,对于美国的欧洲政策有很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先后在德国慕尼黑、西班牙塞维尔和法国巴黎等地任领  相似文献   

10.
“当拿玻仑统治着欧洲,从华沙直到西班牙,从斯干迭那维亞直到西西里的时侯,一个反抗他的人民的战争,爆發于西班牙。每一个西班牙村莊成为一个堡壘。每一个西班牙人成为一个游击战士。這戰爭毀坏了拿破崙的力量。”——温脱林罕姆:“战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了《莱茵报》编辑部,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他继续以顽强的毅力向“新世界”探索。1844年初,在法国巴黎,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论文,这是他在这几个月里进行探索的成果。此时,马克思驾驶的思想之帆到达了“新世界”——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共产主义了  相似文献   

12.
被人们挖苦为“患着苏伊士运河炎”的艾登爵士,在耶稣圣诞节的十天前从牙买加休养地回到了伦敦。他刚下飞机,就发表了一个声明。在声明中间,他首先表示:“我出去休养了一趟现在我是绝对适于回复我的职务了。”他接着就英法武装干涉埃及问题,发表了这样的意见:“我确信着,我比对于我的全部公共生活中间所遇到的任何事件都更确信着,我们——我的同事们和我——所作出的一些判断和决定全是正确的,历史会证明这一点。”他在这个声明中间也提到联合国。他说:“联合国军队的组成可以说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试想要是不来一下英法的行动,难道会有联合国军队的么?当然是不会的。”这一个抹煞现实,一味恁着架空  相似文献   

13.
“越南出卖前国王的别墅”。这是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最近从巴黎发出的一篇报道的标题。乍看题目,人们还以为是越南在拍卖阮氏王朝保大皇帝在巴黎的房产。其实不然,越南大使馆出售的房产,却是原老挝国王的一所别墅。  相似文献   

14.
爱伦堡是苏联的一位名作家及诗人,尤长于写报告文艺的作品。当西班牙内战时,他曾为「消息报」写过不少美丽的通信;当巴黎陷落时,他正在巴黎,目睹了法兰西的悲剧,他现在所写的一本长篇小说:「巴黎之陷落」,就是拿法国的崩溃来做主题。德苏战争爆发之后,爱伦堡曾写过一封致全世界作家的信,号召全世界的作家起来反对法西斯,和为保护文化而战。我地所译的这篇文章,也是他在这次战后所写的。  相似文献   

15.
西班牙足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化,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烙印上了强烈的政治宗教色彩,却在民主转型的过程中迎来了西班牙足球的辉煌期。纵观西班牙足球的发展,“卡斯蒂利亚精神”、“加泰罗尼亚之魂”、“大众镇静剂”、“传统保守”、“运动之王”、“体育新宗教”等因子,成为西班牙足球文化的精神财富,拯救了年轻人的灵魂,为西班牙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总体来看,西班牙足球形成了繁富的文化样态,以深沉的政治宗教底蕴、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和成熟的青训体系为主要特点,受政治宗教语境、民族主义语境、政策组织制度语境、人才培养语境的影响,生成了独特的足球文化机制,对中国足球文化振兴和足球改革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域外借鉴。  相似文献   

16.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西班牙语“空气清新”之意。这个城布已有400多年历史。1535年,西班牙人佩德罗·德门多萨率领船队来到拉普拉塔河南岸,发现河岸上绿草如茵、景色宜人、空气新鲜。于是,他们就以“空气清新女神”命名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经过几百年的建设,市容已有很大变化。现在,不仅西班牙、意大利风格的古代建筑星散错落在市区,而且现代化的建筑群鳞次栉比,颇为壮观;市内“七月九日大街”宽130米,可容数十辆汽车并行,一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素有“南美巴黎”之称的布城已成为拉美第二大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三个多月前,前密勒氏评论报主编约·威·鲍威尔夫妇和他们的助理朱里安·舒曼在“煽动叛乱罪”和“通敌叛国罪”的名义下,遭到了美国司法当局的迫害。原因是他们报道了朝鲜战争的真相,揭露了美国进行细菌战的滔天罪行。一个月以后,法国司法当局以“诽谤”警察的罪名判处法国共产党机关报“人道报”社长基尔曼·贝利西埃和记者罗歇·瓦伊扬两人罚款各六万法郎。理由是他们发表过一篇文章,说共和国警察殴打罢工工人是一种“侵犯”行为。最近,一家瑞典杂志又把它的一名摄影记者佩尔·安德逊解雇了。他是在英法侵略者占领塞德港后第一个进入该地的外国记者,他  相似文献   

18.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实际上是欧洲列强之间的“第一次世界性的战争”。交战双方的核心国——英国和法国,为争夺海上和殖民霸权在各大海洋上展开了一场大厮杀。现简述如下。在海上和殖民地,英法处处对垒马克思指出:自新航路开辟后,“跟踪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在西欧列强争夺海上和商业霸权的斗争中,英国先后打败了拥有“无敌舰队”的西班牙和“海上马车”荷兰。18世纪,法国成了同英国争霸的“主要的海上和商业强国”。争夺海上霸权同争夺殖民霸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英国和法国占有的殖民地,大多  相似文献   

19.
“巴黎统筹委员会”,是在美国策动下,经非正式的接触,于1949年11月在巴黎成立的一个国际阴谋组织。参加的有美、英、法、荷、比、盧、加、意、挪、丹、葡、希、土、西德和日本等十五个国家,它是被美国利用来作为限制其他参加国家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进行贸易的一个机构。1953年以前,它的存在和活动都是保守秘密的,甚至连西方各国的记者在电讯中也不能提到。“巴黎统筹委员会”下设两个机构:一为调整委员会,负责“管制”参加国家对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一为“中国委员会”,在1952年秋设立,负责“管制”对中国的贸易。 1951年8月生效的美国“巴特尔法”规定,任何参加国家,如果不遵守“巴黎统筹委员会”的“禁令”,美国就要停止对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个由美国操纵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是不向任何参  相似文献   

20.
哈维尔只有3岁,但对电脑已经很熟悉了。他坐在学校的一个角落里,电脑游戏中出现了一个拿着红绳子和蓝皮球的小丑。小丑和他说话了:“告诉我哪个是红颜色。”如果他说错了,小丑就予以纠正:“再来一次。”如果哈维尔都答对了,电脑就给他放精彩的放烟火节目。据西班牙《改革16》周刊报道:西班牙已有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