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语言学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比研究是翻译研究的支点。业已存在的英·汉翻译学,本质 就是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建立的。“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是英汉翻译语言对比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合而为一。是英汉译学建设和翻译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之一;也是英汉翻译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科目和培养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EmilyDickinson的这首诗与其汉译诗的对比 ,说明翻译当尽量忠实原作的文与体。译者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风络 ,以再现原作者的风格为主 ,决不能“以我为主”。  相似文献   

3.
“小 姓”及“老 姓”或“姓 老”是汉语称谓中非常常见的形式,而英语中却鲜见这样的称谓方式。这是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的一个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称谓的这种特殊现象,并结合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探讨了适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对对EmilyDickinson的这首诗与其汉译诗的对比,说明翻译当尽量忠实原作的文与体。译者要善于抑制自己的风格,以再现原作者的风格为主,决不能“以我为主”。  相似文献   

5.
由于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忠实地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就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阐述英谚汉译中的一些对策及相关理由。  相似文献   

6.
由于谚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因此,如何忠实地翻译谚语,忠实地把一种文化在另一种文化中再现出来,就成了每一个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阐述英谚汉译中的一些对策及相关理由。  相似文献   

7.
人们很少从商品牌名的汉译美的角度审视被翻译的外国名称。外国商品牌名汉译美的原则要求译者充分考虑中国社会、文化、市场背景与汉语言的音、形、意的和谐美。笔者经过长时间观察社会上现有的外国商品牌名的汉语名称发现了一些体现汉译美的实例,归纳如下供同行们赏析。  相似文献   

8.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行为才开始受到重视,因此,进一步弄清何为译者“显形”、影响译者“显形”的因素以及译者“显形”的表现等问题,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译者“显形”的研究不能仅从译者自身的微观角度进行研究,而应将译者“显形”与翻译标准相联系,既促进译者的充分“显形”,又有助于确立较完美的翻译标准,为翻译活动提供指导,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西方哲学著作翻译的一大难题是哲学术语的汉译。根据解释学的“不可翻译性”原理,译名之争源于不同译者对于西方哲学思想的解释“境遇”和理解“视域”的不同;从翻译活动的目的看,目前哲学界比较认可的关于being的译名“是”虽然益处多多,但将面临如何在汉语中扎根、存活的严峻挑战。在目前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下,不妨可以将being这类哲学基本术语直接引入汉语,作不译之译。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鼓浪屿景区旅游文本的基础上,参照汉英译文,研究旅游文本的汉日翻译。由于中日两国在文化与语言上的历史渊源,译者往往在日语译文中直接沿用汉语文化词的汉字,这种翻译方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过分使用,也会妨碍翻译目标的实现。因此,旅游文本中文化词的汉日翻译应充分考虑中日两国的文化异同与日本人的异文化接受能力,并参考汉英翻译策略,除直接使用对应的日语汉字外,还应综合运用增添解释性文字、适当删减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中式菜名英译中翻译存在词不达意、乱译及文化缺失等现象.结合中式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烹饪方法,在英译中运用创造性翻译,既不破坏原文信息和形式,又可以修正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及语序,避免中式菜名的误译乱译.  相似文献   

13.
公示语作为提示性社会标识,为公民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韶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英译公示语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然而这些英译公示语各种错误屡见不鲜。从韶关地区公示语现状入手,分析英译公示语存在的错误类型,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英文应用文的写作与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应用文的翻译必需遵循“对等”的原则,结合套译、意译和变译等多种翻译技巧,实现应用文汉、英互译的社会文化对等、语义对等和文体对等。  相似文献   

15.
归化和异化是译者通常使用的主要翻译策略。通过对萨满学术文籍的翻译实践,探讨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合理运用,提出了萨满学术文籍翻译的原则:一是尽量异化,二是适度归化。  相似文献   

16.
西方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说明中译英并不成功。中国译者的翻译与西方读者之间的矛盾,有语言层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审美标准等文化因素对译作的操控,主要体现在选材。只有强化文化意识,提倡不同学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提高中译英的地位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红楼梦》杨、霍译本为例,根据"汉语语用优先语义"这一观点,从语用对等视角进行分析,阐述了汉语对话英译语用优先原则,即提出把汉语人物对话语言译成英语时,除了要力求语义方面的对等外,更要优先注意语用效果的对等,语用对等优先语义对等。译者要考虑如何在译语中体现原语的言外之力,留心原文本中有意违背交际原则的地方,理解说话人的弦外之音,使原语和译语达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世给民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及审美差异的障碍,企业宣传资料的英译中充满了过度渲染和夸张的表达方式,影响国外顾客对中华企业的接受.企业对外事业宣传中华词丽藻使用频繁,英译时应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文论中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思想,揭示了隔“代”文学的传承特点,实际上就是文化内涵转移中的创新特性,这和文学翻译的情形很相象。语用学中的“语境”和“语用策略”理论之所以能有效地解释翻译实践中的诸多难题,就是当代翻译学的这类“文化横移”式的跨学科研究的运用结果。在对汉诗英译等翻译活动中的“创译”、“重译”和“破译”等现象,这样的方法都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宏观的文化与微观的信息相互交叉,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因此在英语情感隐喻喻体表达的汉译中,译者应该在考虑相关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优先、综合考虑原喻体文化功能与意义的传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保留原喻体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