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话在今日学科体制中归属于文学是一个大错误。因为神话概念远大于文学。神话作为初民智慧的表述,代表着文化的基因。后世出现的文、史、哲等学科划分都不足以涵盖整体性的神话。作为神圣叙事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共生,是文史哲的共同源头。中国早期历史具有“神话历史”的鲜明特点。文学人类学与历史人类学的会通视角,是重新进入华夏文明传统,重新理解中国神话历史的门径。从《尚书》《春秋》到《周礼》《说文解字》,古代经典体现着神话思维编码的统一逻辑。参照玉神话与圣人神话的八千年传承,呼吁学界从文学视野的“中国神话”转到文化整体视野的“神话中国”。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至今已是第三期,本期的主题是“仪式、神话与历史”。他的《仪式叙事与历史书写》论述了仪式研究的文化阐释意义,从“仪式叙事”看中国礼经的文化内涵,仪式叙事、文化认同与历史书写等三方面内容;荆云波《中国古代礼仪中的神话思想》认为,中国古代礼仪是发生在世俗世界的神圣叙事,在仪式的背后,隐匿着潜在的神话信仰和神话思想;唐启翠《以“初”为常与仪式叙事——中华文明探源之神话礼仪视域》以《礼记.月令》中仪式叙事为例,探讨了作为神话编码的“以初为常”这一认知与实践思维如何规约着仪式叙事与考古“物语”叙事,并使考古物语与文本文献、神话仪式叙事的对接、互证互释以揭示中华文明之源的内在依据。“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白耀天的《郎“狼”兵说》,该文以详实的资料、可靠的论证对郎人缘起与衍化、“狼兵”的战斗力、“狼人”的扩散与消失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民族文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朝戈金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认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走向和命运是多元文化格局的一个重要部分,保护民族文化已经广为中国学界和社会各界所共识;王宪昭《论母题方法在少数民族神话研究中的应用》认...  相似文献   

3.
尽管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占卜习俗研究比其他地方已经拓展了许多空间,但还缺乏"新世界"的视界,比如希腊、罗马、亚述和中国对占卜术所作的贡献。中国关于占卜的文献记载极为丰富,可以为占卜比较研究提供一些等值的证据,这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将这些证据极富意义地并置起来,又可以避免现行的为比较而比较的神谕研究现实。  相似文献   

4.
关于冠礼举行时间,历来是礼学研究中关键而聚讼难已的问题。文章以“再生”神话的知识、视野和四重证据法,在世界范围成年礼举行时节、象征意义与庆祝宇宙重生的庆春仪式的象征性认同关系的通观下,结合中国以庆春仪式实践报本反始的“再生”神话,和新出《日书》文献,重新考察了《夏小正》“二月冠子取妇”的记载,尝试对中国冠礼原初行礼日期及其仪式象征进行新的探讨,试图提供一种化解纷争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叶舒宪《戏剧文学的救灾解难功能——〈俄狄浦斯王〉与(窦娥冤〉对读》旨在探讨传统社会关于灾害和禳灾的神话观念,以希腊和中国的经典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和《窦娥冤》为例,展开文学人类学的跨文化透视,  相似文献   

6.
在对“神话”与“历史”的双重反思与参照下,华夏文明的历史叙事有其独特的发生形式,它们不仅受神话思维的支配,而且呈现出与所谓神话“历史化”不同的“神话历史”特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理解《春秋》的性质与特征,论证有关神话与历史对立与分道扬镳的观点,不但有助于解释中国文化基因,而且会造成新的遮蔽;重新理解神话概念的穿透性和生成性,是重新进入中国式神话历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文学人类学与神话历史"。日本学者吉田敦彦著,况铭译的《日本神话与希腊神话间奇妙的类似》,通过对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的神话群与希腊神话进行参照与对比,循着这些相距遥远的神话叙事呈现出的奇妙契合,可以对日本神话起源的文化传播线索带来新的思考视角。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希腊作为东西方的两个文明古国,都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本文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希神话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造成两国神话差异的原因,从而得出继续进行中西方文化研究必要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的特殊方位展开模型与现代地图学相左 ,却吻合远古的占卜咒术传统。“轩辕”作为司南 ,是凭借方位知识获得统治权的象征。黄帝战蚩尤神话中轩辕司南起了决定性作用。占卜思维以南方为基准 ,按照南西北东的顺序展开。《山海经》中大量出现的轩辕丘、方山与方台皆可理解为巫术性辨识方位的基准物。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古典学教授南诺·马瑞那托斯的《米诺王权与太阳女神:一种近东文化的共同体》,文章的视角、论述及资料的梳理均可给人诸多教益。叶舒宪《〈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导言》是对编撰《宝岛诸神——台湾的神话历史古层》的缘由,撰写的过程、框架、内容进行了说明,并列举了参考书目和延伸阅读。  相似文献   

11.
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而希腊神话作为希腊文化的最大成就,在西方历史,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有着至尊的地位.它对现代英语文化中的文学、语言、价值观、宗教、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神话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本文从二者的神话脉络、神话观念、艺术特征和流传方式及影响四个方面略论了两者的差异,试图以此角度反映中西文化、中英文化的异质,以期有益于英语的课堂教学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的导言对栏目的宗旨做了明晰的说明。本期的主题为“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其一为(英)卡伦.阿姆斯特朗著、叶舒宪译的《神话的史前史(公元前20000-4000年)》,对神话的定义及不同时代的神话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文化整体:古代科学研究之新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埃德和席文合著的《道与名:早期中国和希腊的科学和医学》(耶鲁大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提出了“文化整体”的概念,用以对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科学进行了新的比较研究。这个新的比较研究方法对于非比较性的研究也同样有用。文章以元初的《授时历》改历为主要事例,阐释这个新方法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朱大可是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学者、批评家和作家。他凭借哲学思辨和独特的语言体系赢得了读者们的认可和推崇,随后潜心研究中国神话的起源并出版了学术巨著《华夏上古起源》。凭借丰富的神话研究成果,他开始进行小说创作,朱大可的代表作品包括《长生弈》《古事记》《六异录》和《大桶》等,这些作品凸显了他对神话“知识考古”、丰富想象力和精妙隐喻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同时蕴含着对历史、文明、欲望和人性等主题的深刻阐释、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5.
绳菊 《科技信息》2010,(13):205-205,184
作为“两大西方文化源泉之一”的希腊罗马神话对西方社会文化和语言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以其为渊源的词汇广泛渗透到英语词汇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以希腊罗马神话名词做词根的派生词,由希腊罗马神话中众神名字直接转化来的词汇,以及源于希腊罗马神话的英语习语和典故三方面探讨了英语词源,指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答约伯》是荣格最为看重的著作。荣格在《答约伯》中分析了《约伯记》、福音书、《启示录》等《圣经》叙事。从分析心理学出发,荣格认为《约伯记》揭示了上帝的双重本性,并以上帝意识的分化与整合为线,重构了《圣经》的神话历史。荣格的《答约伯》为神话研究特别是“神话历史”命题提供了一种分析心理学的范式。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栏目以“神话观念决定论”为主题。神话观念是人类独有的文化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从大传统向文字书写小传统的演进,神话观念的变革体现出如此的总体趋势,即从虔诚的大传统神话观念信仰者,走向大传统神话的驱魅,以及小传统新神话观念的再造和编码。叶舒宪《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R.B.奥尼安斯著、王蓓译《〈欧洲思想起源〉导论》和瓦尔特·伯克特著、吴玉萍、宋琦译的《从狩猎到献祭:希腊葬礼仪式剖析》等4篇文章,通过集中探索中西思想史的神话观念源头案例。  相似文献   

18.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希腊的原始初民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国和希腊神话的民族特色或相异性,并不表现在神话的种类以及神话数量大小等方面。中国留存下来的神话,是产生于上古时代的“原始神话”;而希腊神话传说,则是属于“文明神话”,是古希腊进入文明社会之际,经过进一步文学加工的上古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20.
“入世”与“出世”、“醉生”与“梦死”、精神的沉醉与感官的沉醉,构成了希腊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它以英雄崇拜和美女崇拜的方式,贯穿于希腊的神话与历史。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理想发生了由客体走向主体、群体走向个体、宗教走向世俗、道德走向审美、英雄崇拜走向美女崇拜的嬗变。它为西方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体至上原则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