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柯微观权力技术学通过谱系学地考察惩罚结构的更迭,呈现权力结构的历时性变迁,构建了新型的权力社会理论。通过对权力与权力主体异化关系的批判揭示现代规驯权力对人的奴役控制,通过批判现代匿名权力的统治揭示民主程序与规范秩序的规驯本质。面对现代规驯社会"主体化"控制的扩散,福柯将主体解放的路径诉诸于局部抵抗与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知识考古学,福柯谱系学提出了起源分析和微观权力分析的新方法。这两种谱系学方法都坚持反主体的认识论立场,这种创新将研究从纯粹话语领域引向非话语实践领域,从而为更深入地理解现代社会运行的机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现代理论的突出代表,福柯在理论界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权力观无疑是他理论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福柯权利思想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谱系学"时期的权利观,阐释他的权利观。福柯指出权力来源的多元化,无中心性以及分散性,用微观权力学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宏观权力学。他还进一步运用生命权力的两种技术,即规训权力和调节权力,来体现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监视与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巨匠福柯,基于对文艺复兴、古典时期、现代时期的惩罚史的谱系学考察,提出了微观权力技术学的概念。福柯的微观权力技术学是以主体自由为前提,具有隐蔽性、生成性、对抗性的力量策略。“知识——权力——身体”的内在逻辑揭示出现代权力运作的原理。通过对现代规训机制外在结构的展示,揭示权力技术学的实践体系,遍布于整个社会体系的微观权力构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宏观权力网络。福柯的权力技术观具有非本质主义、非历史主义、批判性、实践性的特征,对于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权力理论在微观社会领域的实践效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打开了一个关注民生的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5.
福柯"知识考古"谱系学的历史研究方法运用话语理论对知识的生成和变化进行考古研究,揭示话语在社会变迁中的权力关系。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和"天人合一"及话语理论,探究清明节气、寒食节及其习俗演变为清明节的社会文化变迁,阐释了清明节话语嬗变的偶发性、变异、错误和断层。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现活动经历潜科学、由潜到显的中介和显科学三个阶段,依次完 成集约化和社会化两种功能。推动这两种功能完成的认识主体分别是集约化 主体和社会化主体;这两次功能的完成先后引起科学认识的两次相变,把科 学认识发展整体过程划分为与科学发现活动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主观精神、 理性实践和客观知识三个位相。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福柯发展的权力概念,总结了福柯提出的“权力”概念同传统的“权力”概念在权力的本质、作用以及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方面的不同,讨论了福柯论述的网络性质的、具有生产性的以及同知识密不可分的权力概念。  相似文献   

8.
福柯曾将话语权与权力意志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在任何时代,掌握了话语权,也就掌握了统治权。然而,自文字产生,似乎都是男性把持着主流的话语权,即便是在以自由与民主著称的古希腊时期,虽然拥有被柏拉图誉为"第十位缪斯女神"的女诗人萨福,但在叙事的历史经纬中却始终难觅女性的踪迹。(M,102)"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女性视角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殷海光和福柯思想作了一个简要的比较。主要从"自由和主体"、"权力和反抗"以及"启蒙和批判精神"等几个方面对这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作一简单梳理,找出他们思想体系中某些思想观念的相似之处,以及由于不同思想文化背景的影响所造成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10.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主要面对《词与物》最后提出的"人之死"这样一个问题,福柯认为"人之死"是尼采的"上帝之死"的伴随事件。福柯指的"人"是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的所谓资本主义大写的"人",资本主义的一般主体性。法国大革命给欧洲带来了一种主体性,欧洲现代史就是这个主体性的历史。法国大革命成为福柯《知识考古学》思考的中心事件,法国大革命在福柯的文本中是隐匿的。  相似文献   

11.
郑轶 《奇闻怪事》2007,(5):42-45
人类精神所特有的对人类社会或个体自身存在的终极目标或终极价值的追问和把握,以及人对生存的焦虑和审美体验的超越都会使人出现一种疯癫的状态,那么这又和病态意义的疯癫有什么本质区别呢?福柯在颠覆传统历史观念的《疯癫与文明》中对人类意识乃至社会意识进行了重估,福柯从知识考古学角度对疯癫中富有想像力和诗意的部分进行了阐释和颂扬,而对所谓的理性精神中隐秘的残忍却进行了无情的揭露。本文将对这部惊世骇俗之作的启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13.
在福柯规训权力理论视角下解读<红字>中规训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及主人公对规训权力的反抗,进一步反映了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霍桑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关心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福柯用考古学和系谱学的方法去考证人和构造人。并赋予人以真实的涵义。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主体之人经历了“诞生”和“死亡”等阶段。他认为“人”是现代知识图式的产物、是知识与权力的产物,而不是人文主义者和存在主义者所解释的人。因为人文主义者把人放到科学中去找寻他自己的位置,存在主义者则主张普遍化和绝对化的“人”.这样不但没有把人的经验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反而把人导向了死亡。  相似文献   

15.
对于福柯来说,"权力"是一个尚未规定的推论,它本质上不是压迫性的,而是生产性力量,从监狱的诞生过程中发现了现代社会的知识—权力共生关系,认为人类在知识结构中追求统一规律的过程与在权力结构中追求行为规范化的过程是同步的,而身体在二者之间具有桥架作用,整个现代社会的组织系统就是建立在这个共生结构的基础上。他的思想带有强烈社会批判色彩的分析是惊世骇俗的,对于我们认识权力的复杂性以及深入认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建构了一个"亡灵世界",以"亡灵"视角透视现实世界的荒诞离奇.从"实际生活经验"视角解读亡灵世界,发现《第七天》关注个体生存状态,通过叙述亡灵在死后七天时间寻找生存意义的过程,印证了死亡的"本己"和"在傍",也表明此在生存体验须放在时间中考察,才能抵达真理,显露生命最真实的面相,这与海德格尔"实际生活经验"哲学观点相通.《第七天》中"向死而生"的死亡书写,可看作是海氏哲学视角下"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显现,也是余华文学叙事上的一次转向.  相似文献   

17.
在白人占支配地位的社会结构中,权力问题是理解黑人主体性的一个关键因子。以福柯的微观权力理论解读《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以揭示微观权力如何通过规训黑人的身体和灵魂,塑造关于白人至上和黑人低劣的种族话语,这种话语继而演变为一种支配意识形态,成为黑人身份认同的羁绊;黑人在争取自由的过程中,抵抗成为黑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在抵抗中,黑人复苏了自我意识,重塑了主体的独立。  相似文献   

18.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体现了对福柯"权力关系"理论的运用,对阐释人类学"厚描"方法的借鉴,以及对"社会能量"流通方式的关注。"社会能量"概念的提出,是力求避免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陷入"权力的宏大叙事"。格林布拉特善于从各种非文学文本记录入手,寻找其与文学文本相互"厚描"的结合点,从而生发出关于剧本所处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他依据福柯的理论提出的"即兴创造"概念,勾勒出权力关系从颠覆到巩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职务犯罪不断产生的原因在于犯罪主体的纯化机制,这是使职务犯罪不断重复、循环地在不同主体身上出现的一种规律性存在.根据主体权力位序不同,职务犯罪的潜在主体分三个层次:普通干部群体、中层干部群体、"一把手"群体.在当前的干部任职体制下,不同层次干部的职务犯罪主体纯化机制不同:普通干部群体主要通过群体压力产生作用,中层干部群体则是资源交换需要的产物,"一把手"群体完全是权力失控的必然结果.从犯罪预防角度看,体制因素是根本.  相似文献   

20.
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来解读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清楚地看到影片在以"明线"——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价值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可以同时看到影片以"暗线"——知识/话语——权力来建构美国主流意识形态。影片内两条线共同实现着维护和稳定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