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物质生活变得日益富裕的同时,新的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青少年的道德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已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面对这些问题,传统的道德教育已显得力不从心.在这种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成为我国小学实施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担负起了学生健康成长及道德教育和社会适应性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明确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是一门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通过活动实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使小学生在了解社会、认知社会的前提下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发展他们的认知行为能力的课程。本文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案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现实生活走进课堂,在开放、形式灵活的教学环境中,回归生活,亲近生活,丰富自己的社会体验,使他们在生活中去发展,在发展中去生活,让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相似文献   

3.
社会实践能力是小学生充分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需求,但是由于缺乏有力的指导常使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没有效果。作为教师,必须在实践活动前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打交道、学会合作而且还要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施健 《奇闻怪事》2005,(2):43-44
课前要求:教师让大家带一张全家人的合影,并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介绍自己的快乐之家,也可以介绍给老师或家长,介绍完了,把照片布置在“幸福家家乐”中。  相似文献   

5.
参与式教学在推动品社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为实现参与式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探讨了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不同环节中的学生角色,进而提出引导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远程教育缩小了城乡学生在教育起跑线的差距,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作为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要开放空间和利用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生活性是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的基本属性,生活化是课程实施的基本路径.遵循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品德回归生活,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理念,从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层面探讨了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必要性,并结合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对“生活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堂教学效果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教育的空间是广阔的,生活中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运用身边一切鲜活的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提倡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生活,受到教育.因此本人在课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经验,采用“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了解身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了解国家和社会为方便老弱病残者生活所付出的努力,进而体会到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重视和关怀,激发他们的爱心,引导他们懂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友爱之手.  相似文献   

10.
李红霞 《奇闻怪事》2005,(11):34-34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的综合课程。一连听了几节课,发现教学中有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j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遣性思维和想象力;点燃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活化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助推打遣高效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鞍山市小学社会学科已经逐步过渡为品德与社会了.在进入新课程一年以后的今天,本学科的教师队伍现状如何,课堂教学怎样落实新课程的新理念,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正视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聂培英 《科技信息》2010,(18):I0256-I0256
小学品德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深化阶段,根据新课程理念开展的教学活动得到实施并向纵深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下面对小学品德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及对策做一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面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大量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任课教师很难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不注意就上成了知识型的社会课,忽视了品德的教学。那么,我们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漫长的暑期生活,把学生带入了社会的大课堂,他们能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到比课堂上更多更广的知识,但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局限,他们对事物的识别能力,对是非的分辨能力都还处在幼稚阶段,这就给他们道德素养的养成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这就要求学校教师重视暑期德育工作,把学校德育工作向暑期延续。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2011版新课标的实施又一次引发了课堂教学新的变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一名品德教师面前,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变革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品德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寻求恰当的途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7.
从课程行动研究的角度出发,对《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根据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内涵的界定,从总体上确定了重庆工学院不同专业《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案,并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学作了重点研究,提出以案例教学和分组实作与指导等方式进行理论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独立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整体性课程实习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为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而奠基。  相似文献   

19.
针对网络数据库的职业岗位要求,设计网络数据库项目课程,该项目课程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点,阐述具体的设计思想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05方案"中率先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后边三门新课程的实施。本文立足现实,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原则,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实施一年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分析,进而建设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