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丹丘是李白最亲密的挚友,与元丹丘的交游几乎贯穿了李白的一生,他们曾在一起共享过欢乐和忧愁。李白的道教思想及放诞的生活,都可能受到元丹丘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弄清元丹丘的生平和经历,对研究李白的行踪和思想变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索唐代道教对诗人李白的人格及创作的影响,并藉此窥探李白诗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历来是古典文学研究者注视的中心之一,而对其思想的研究,更是一个热点。由于李白思想复杂、充满矛盾,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费尽心血、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剖析李白思想的各个层面,力图揭示诗人真实的思想面貌。有的同志指出,道教乃唐代的国教,李白是一个道教徒,诗人的思想当属道家思想;有的同志认为,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有同志把战国时期豪侠义士的任侠思想看作李白的主导思想;还有同志主张李白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此外,也有同志感叹,李白思想太复杂,  相似文献   

4.
唐代诗人李白及其作品,历来是古典文学研究者注视的中心之一,而对其思想的研究,吏是一个热点。由于李白思想复杂、充满矛盾,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费尽心血、独辟蹊径,从不同角度剖析李白思想的各个层面,力图揭示诗人真实的思想面貌。有的同志指出,道教乃唐代的国教,李白是一个道教徒,诗人的思想当属道家思想;有的同志认为,李白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有同志把战国时期豪侠义士的任侠思想看作李白的主导思想;还有同志主张李白的思想是儒、释、道三家的混合物。此外,也有同志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李白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建设一个功能完备且数据丰富的李白文化数据库,是李白文化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李白文化之必须,它将会为李白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研究李白文化提供极大方便,并促进李白文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用月意象来抒发感情的首创虽不是李白,但李白却是写月最多亦最传神的诗人。李白视月为知己,月亮是李白情感的寄托与归宿,月亮这一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惟妙惟肖。李白对月深厚的感情是由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所决定的。李白诗中的月亮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为李白的诗作提供了创作源泉。李白赋予月亮全新的内涵,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与月亮为伴。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家室问题作了细致认真的索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对此也有片断的考证.周勋初<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一文则对李白婚姻问题作了颇有意义的探讨.结合李白诗文,参酌以上三位先生的考证,评论其得失,勾勒李白家室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家室问题作了细致认真的索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对此也有片断的考证。周勋初《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一文则对李白婚姻问题作了颇有意义的探讨。结合李白诗文,参酌以上三位先生的考证,评论其得失,勾勒李白家室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9.
余光中强调"纵的继承",李白诗歌是其重要的取法对象,而余氏向李白致敬的代表作是《寻李白》、《戏李白》、《念李白》(论文称之为"李白三部曲"),因此先运用修辞学"引用格"知识,地毯式地分析"李白三部曲"对李白诗歌的引用情形,其次运用意象学知识,以"典故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究出"李白三部曲"对于李白诗歌不仅有所继承,更有所开创,其中探讨"复合意象"和"主意象"时,还辅助运用了章法学、文法学知识。从这样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李白三部曲"从古典中镕铸现代文学的新生命,这才是"纵的继承"的真正精神,"李白三部曲"可说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示范。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李白以出色的诗歌闻名于世,华裔新移民作家哈金从"边缘人"的视角,探讨了李白的人生际遇与诗歌特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以"他者"的眼光探究了李白的新观念。两位学者从人物形象、诗歌形象入手,在西方塑造了李白浪漫潇洒、特立独行的形象。细致分析二者对李白形象的差异描写、研读二者译介的李白诗歌,可以指出作者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写作视角在李白西方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道教藏书是云南古代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云南古代的道教藏书是研究云南古代藏书文化,也是研究云南文化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云南道教及云南古代道教藏书的发展情况,阐述了道教经籍的主要形式,描述了道经的内容与特色以及道教藏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唐朝是中国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尤其是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使他成为浪漫主义诗人的典型代表。本文从李白诗歌具体的诗句入手,着重论述了数字的夸张艺术在李白诗歌中的运用,展现了李白诗歌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道教碑刻是了解道教宫观生活、管理和道士重大活动的主要载体,其数量多少与道教兴衰程度密切相关,因而从道教碑刻的数量和内容可以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道教的兴衰状况,道教碑刻成为考察道教发展史的主要工具之一。玉林道教产生较早,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道士活动于此,只可惜现今无相关碑刻可考。唐宋时期,玉林道教发展到顶峰,不仅道教碑刻数量猛增,而且道教碑刻分布范围较广。金元时期,道教碑刻数量剧减,这说明玉林道教处于由盛转衰的过渡阶段。明清时期,玉林道教下滑速度持续不断,这是玉林道教衰败最明显的表现。从道教碑刻的地区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勾漏洞、都峤山、大容山和白石洞天等地区。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诗歌繁荣的时代,也是小说兴盛的时代.唐人小说中不乏记述演绎当代诗人之事的作品,其中以李白为主人公或涉及李白的故事有三十则左右.这些小说从生平经历、才艺诗情、声名影响等多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李白形象,对于扩大李白诗歌的传播、增进读者对李白其人其诗的深入认知、考订相关事实、拓展李白研究及唐代文学研究领域等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方术在唐代相当盛行,上至皇帝士大夫,下到普通民众多热衷于从事道教方术活动。事实上,唐代诸次政治斗争都潜藏了道教方术与士大夫的隐秘联系,唐代士大夫或利用道教方术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借助道教方术争权逐利,攻击政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政治秩序,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论述了道教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规定、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学意义;指出道教在"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的指导下,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的深刻论述及制定的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值得现代人加以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白族民间文学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道教在白族地区的长期渗透,白族民间文学浸润着浓郁的道教色彩。白族民间文学既拥有大量的道教人物及与之相关的故事,又广泛地吸纳了道教的方术和仙境幻想。白族民间文学生动地揭示了道教对白族民众的深刻影响,也突出地展现了白族民众不为宗教拘囿的世俗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明朝是道教在其发展史上与政治结合最紧密的时期。与政治的密切结合,一方面使道教进入了一个兴盛的年代,但同时也造成了道教的畸形发展,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明朝道教由于过分热衷于政治,忽视了下层人民群众的需要和理论上的创新和改进,这种局面不利于道教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灵昕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43-44,47
李白是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世代相传,经受住了时间大浪的洗淘,流传至今。李白的诗中常常看到"酒"的影子,以酒抒情、借酒言志是李白诗歌的独特情趣,《将进酒》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到李白雄浑的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