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0世纪的历史上,“向阳湖”不单纯是个地名,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化符号,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化石。李城外显然越来越明白“向阳湖”之于中国思想化的意义,而我也愿意在这样的思路中对李城外所做的工作给予重要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文革”中期 ,6 0 0 0余名文化人从北京下放咸宁向阳湖文化部“五·七”干校 ,他们的名字同向阳湖联系在一起 ,历史增添了深刻、沉重的反思 ,如碑如铭。研究向阳湖文化 ,整理史料 ,总结历史 ,告诫后人 ,同时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遗产 ,促进咸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具有重大意义。李城外等著书立说 ,发起咸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 ,创办《向阳湖文化报》 ,在“网上咸宁”推出专栏 ,发行纪念封 ,均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今后向阳湖文化“金矿”要抓住不放 ,其机构常设须提到议事日程 ,机构设置及其文化村建设可与奶牛场合二为一 ,向阳湖文化研究作为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 ,要力争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李云龙对老师陈白尘身处逆境时的牧鸭照推崇备至,写信为照片配了一句台词:“妈妈的!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实在不成话。”向阳湖三年,陈白尘当“鸭倌”,可以过一把“指挥”的瘾,虽苦中作乐,倒也符合实情。鸭群寄托了他全部思想感情,自我感觉与鸭子“地位相似”。陈白尘以特殊的反抗方式,突出了他喜剧大师的特点,田头批判会,竞大开“小差”,用竹棍剔鞋底。他有一腔对党和人民的赤诚,才可能在暂时的悲剧环境中保持喜剧大师的风范。他说,“我这一辈子,还是跟党走的”。  相似文献   

4.
抢救“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除了抢救那些红砖单层房屋和简陋工棚、牛棚、厨房等之外,还要抢救活生生的文化内涵,抢救那些曾经生活、战斗在那里的文化名人的生活、经历、感受和他们的作品等。李城外同志多年前就做了这方面的抢救工作,为这一文化名人遗址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无形文化财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湖北咸宁向阳湖在1969-1974年间,曾是6 000多文化名人汇聚之地,其中包括冰心、沈从文、郭小川等文化名人。对于这个文化史上的奇迹,干校文化的典例,目前学界从资料搜集和干校文化探析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为提高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深度及扩大其研究视野,有必要对前期成果进行详细梳理,并对其不足进行相应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以城外同志编、著二书为依据,列举大量确凿的史实,论证“‘五七干线’”是人间炼狱,“它对中国文化及文化人的创痛是极为深巨的”。同时也较为深刻地剖析了“向阳湖文化人”在劫时与劫后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李城外同志工作的意义,主要是通过6000文化人在“十年浩劫”中的一段荒谬岁月,从一个局部有力证实了文化大革命是一种严重的全局性的错误。“五七干校”是文化的劫难。  相似文献   

8.
向阳湖文化是“干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五七干校的形成而形成的。它在文化内涵上呈现出复杂性的特点。我们从中既可以品读历史、审视历史,以史鉴今;也可以探寻中国知识分子那段特殊的心路历程,体验文化人在苦难中的无奈、坚守和从容;还可以从向阳湖文化名人当时的作品,特别是潜在写作中发现中国文学精魂的踪迹,而这些问题的开掘自然是向阳湖文化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一 许多时候,历史真的就是一种缘分。 谁也不曾想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三角湖,却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浪潮中突然跃出地表,引起世人的关注与凝眸。  相似文献   

10.
冯雪峰一生坎坷,但他像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闪闪发光。尤其是在“发配”到成宁向阳湖那段令人心酸的日子里,更是显现出他非凡的品格。在向阳湖,这位时奔七旬的老人常常被当作壮劳力使用,干起活来称得上行家里手,无论是在蔬菜组种菜或是去鸭棚放鸭,他都忠于职守,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信赖党,追随着党。即使在最混乱,最复杂的时刻,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豁然大度,高风亮节。他的执着,来自他的思想坚定,来自他厚重的理论涵养。  相似文献   

11.
2005年9月,李城外和他的向阳湖文化研究又一次受到媒体的全方位关注。中旬,商务印书馆“记者沙龙”———包括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京、沪、陕、粤18家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媒体,齐聚湖北咸宁市郊的向阳湖原文化部“五七”干校旧址参观采访;下旬,香港凤凰卫视正式邀请李城外担任长达165分钟的5集专题片《在咸宁干校的日子里》总策划。这是向阳湖文化继2003年在《人民政协报》开辟专栏、在人民网上开辟专题、近两年在《武汉文史资料》、《湖北档案》开辟专栏之后,对这张文化品牌的又一次集中推介,且由地域性、文史类报刊向全国性、综合类媒体…  相似文献   

12.
冯雪峰一生坎坷,但他像一块金子,放在哪里,都闪闪发光。尤其是在"发配"到咸宁向阳湖那段令人心酸的日子里,更是显现出他非凡的品格。在向阳湖,这位时奔七旬的老人常常被当作壮劳力使用,干起活来称得上行家里手,无论是在蔬菜组种菜或是去鸭棚放鸭,他都忠于职守,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始终信赖党,追随着党。即使在最混乱,最复杂的时刻,他依然严格要求自己,豁然大度,高风亮节。他的执着,来自他的思想坚定,来自他厚重的理论涵养。  相似文献   

13.
又是向阳湖莲花初放的日子,又是采莲人歌咏的盛会。2005年6月6日,是咸宁市向阳湖化研究会成立5周年的日子。这天,本会在温泉举行二届一次理事会。与会人员回顾了我市10年来挖掘向阳湖“化金矿”的历史,总结5年来的成绩,规划今后的工作。大家对近年来去世的本会顾问朱家[氵晋]、张光年、臧克家、陈原、刘炳森等化名人表示哀悼和怀念,对上届理事会名誉会长俞柏林、刘三多表示敬意,对因工作变动辞去副会长的鄢元平、柯于明表示感谢。本会名誉会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世永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本会会长李城外作理事会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4.
《向阳湖文化研究》(武汉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是5种7册《向阳湖文化丛书》中之一种,近50万字。由于李城外主编的热心鼓动,我终于在旅居海南的休闲日子里读完,读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向阳湖文化研究,即五七干校文化研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坚持一种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而在我看来,这种科学态度的核心就  相似文献   

15.
一2011年1月11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出席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见到武汉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7大本,300多万字,我感觉是沉甸甸的,如此厚重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这套书,是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的历史陈迹和现实演义。对于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来说,是值得很好回顾、反思和总结的宝贵资料;对于今天和将来的后人来说,  相似文献   

16.
向阳和石陂分别是韶关市武江医西河镇和浈江区新韶镇下属的村落,原本通行归属未明的韶关土话。现在,向阳正在转用粤语,而石陂正在转用客家话。这两个村的土话受各自所转用的方言影响而产生变异,不过。变异的程度不同:向阳土话受粤语的影响很浅,而石陂土话受客家话的影响非常深刻。产生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它们各自与所转用的方言接触时间长短不同:向阳土话与粤语的接触仅有几十年,而石陂土话与客家话的接触则已有了几百年。  相似文献   

17.
《鸳鸯湖棹歌》的特点在于:它是作居于异地忆起家乡土风而作,它所题咏的主要是家乡与舟楫相关的土风,它是七言绝句的形式。《鸳鸯湖棹歌》向着与竹枝词、浪淘沙趋同的方向发展;同时向着题咏土风的方向发展,这在棹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不仅表现于它主要是题咏土风,而且表现于它和竹枝词、唐代教坊曲的浪淘沙曲辞一样都是七言绝句。  相似文献   

18.
人民学出版社出版的《向阳情结——化名人与咸宁》、《向阳湖化人采风》两书,由湖北咸宁青年作家李城外奔波采访,笔墨耕耘,呕心呖血编而成。两书真实地再现了“革”中众多化名人在“向阳湖”劳动改造、经受灵魂和肉体双重煎熬的际遇与心理,记叙了化建制被“砸烂”、人身心遭摧残的苦难与辛酸,描述了他们劫后余生、回首往事的慨叹与思考,凝聚着我国20世纪一个时期几代人(从“五四”到“革”50年间)酸甜苦辣臧否莫名的历程与感情。为铭记历史、弘扬化,李城外把历史与化交融的反思,投注于“向阳湖”,意义悠远,功莫大焉。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汾阳市向阳河灌区的概况,分析了灌区发展管道灌溉的必要性,阐述了该灌区的工程设计依据和工程布置,并总结了其节水、节能、省地、省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诗歌多元发展的态势下,“相思湖诗群”依凭“相思湖作家群”的人文传统,其诗歌创作受到诗坛的关注。在诗歌创作上“尊重个性”的同时,诗学主张不断形成共识,具体表现为:诗歌,作为生活的“一种建制”;以暴制暴,从思维上强化语言的生命旨归;诗歌要考虑“隐匿者”的存在,学会召唤读者相应的情绪;诗歌伦理学:诗歌与大地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