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还乡》是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悲剧小说。作品成功塑造了尤苔莎这一极富个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她的个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发生了错误的变化。本文运用拉康的主体理论对尤苔莎的自我身份进行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被自己媚俗的行为感动是自媚的重要特质,其形成原因在于主体始终处于一个“被看”的状态中,不断认同他者目光对自我的异化,始终在追求自己想象中的能够在他者观看下完美呈现的自我,并陶醉于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自我的虚无性的判断,强烈地揭示出了“我”所感动的自我本身的虚假。  相似文献   

3.
《已知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小说,它描述了主人公亨利·汤森从黑人奴隶到奴隶主的经历。本文结合拉康的自我建构理论,分析亨利在其一生中追寻自我认同的历程,通过拉康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以亨利为代表的边缘群体在奴隶制中自我建构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期西方思想理论界颇有震撼力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和结构主义学家雅克.拉康,他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5.
拉康的他者理论将"自我"归结为"他者",自我身份的认同形成于自我对他者的认识过程。作为文化符号转化的翻译活动,他者文化成为我族文化一种想象的投射,翻译过程的文化解读与诠释就成了以我者为中心为实现自我文化认同的主观能动性行为。他者的现身使得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状态:文化接近、文化操作和文化融合。在我者与他者的重叠共识中,文化意识的交融不断加强,自我文化可以形成反思历史和现实的新动力,文化的解读便会踏上以"他者"之石、琢"我者"之玉的征途。  相似文献   

6.
霍米·巴巴的杂交性理论要解决的是萨义德理论中的能动性缺失问题。他把拉康对确定自我身份的解构运用于殖民主义语境中,从而解构了自我与他者,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二元对立,为反抗的能动性提供了一条解决思路。在他的批评中,殖民主义文本中显示的不是殖民者对权力的完全占有,而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人徒劳的重复和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呓语。巴巴杂交性的理论资源虽然很多,但却是拉康让他的杂交性理论获得最重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一定社会主导文化的传播将一个社会人转变为政治公民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未来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理应在这一过程中起引领和率先模范作用.不过,受社会历史条件与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难以将国家和法律赋予的公民身份转化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正确的公民身份自我认同.揭示政治社会化视野下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规律,探索提升大学生公民身份自我认同的对策,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语码转换的发生有其各种社会原因。小说《儿子与情人》中主人公保罗.莫瑞尔的一次无意识的语码转换揭示了他深藏的心理。通过分析保罗这次一反常态的使用父亲常用的方言,揭示了保罗对拉康所称的“父之名”的认同以及他对恢复自己男性身份的渴求。  相似文献   

9.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建构理论是最根本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是以他的镜像阶段理论、象征界理论、语言结构理论和欲望理论等组成的。拉康的关于自我建构的理论对后殖民批评家霍米巴巴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茉莉香片》讲述了主人公聂传庆在欲望驱使下疯狂复仇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扭曲与复杂。以主人公聂传庆疯狂欲望下的认同危机为切入点,运用拉康的镜像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揭示了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绝望追寻的悲剧性命运。  相似文献   

11.
借助社会性别理论,结合文本叙述形态与叙述者的性别身份,主要对“霸王别姬“故事中虞姬的身份建构历程进行分析.通过对文本与历史--文化的互文指涉来分析虞姬身份建构及身份自我认同的根本原因,得出结论:虞姬的性别身份是特定文化制度下意识形态与话语实践之间共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生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是大学生的自我理解。在现代性社会中,面对市场化和价值观的多元选择,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在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评价机制,加强心理辅导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育大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感情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国内高校的重视,但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及必要的教学方法、手段及工具支持。文章引入社会身份认同理论及自我效能理论,结合自身参与公益创业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培养大学生作为公益创业者的社会身份认同和自我效能的教学策略,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及工具,并探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要点及其对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4.
《奇异的插曲》是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写于1927年并第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该剧是美国有史以来最长的戏剧,情节复杂,人物角色极具张力,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人物的自恋、侵凌性体现了法国精神学派哲学家拉康的自我分裂的主体结构,体现了人物复杂的精神心理路程。  相似文献   

15.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物质世界丰富多彩,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愈加贫乏.异化问题不仅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为进一步了解这样的现状,需要再次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赫斯作为与青年马克思并步前行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货币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遥相呼应,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拓展.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赫斯的货币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在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可以深化对异化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英语自身的学科归属,学科建设和教师发展瓶颈使大学英语教师逐渐被边缘化,陷入身份认同危机等困境。这种状况在边疆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身上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种困境,边疆地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文化资本的优化与重构势在必行。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拉康以结构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对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革新,创立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拉康借助语言学的模式,指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试图以此来消除弗洛伊德主义中无意识的生物化倾向。在拉康关于人的主体的研究中,他把主体与自我分离,主体被视为一种依赖于语言符号的独特能指。此外,其关于“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的论断,也表现出强烈的重语言的结构化功能倾向。  相似文献   

18.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他是否还在人间》的研究,可以从身份问题入手,探讨小说中4个青年画家的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混合身份认同以及三者之间的关联。小说中米勒诈死并改名换姓,虽然以一个富商的身份活着,但是那个热爱画画、充满梦想的青年已经死了,他最终活在孤独与痛苦的混杂身份中,即他的肉体活着,而精神已死。  相似文献   

19.
跨界民族因现代国家边界而分布于不同的国家,其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必然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西南边疆跨界民族的边界意识与身份认同发现,其边界意识具有模糊性,其民族认同也超越了国家认同,这将会对我们的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西方文化研究入手,以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布莱特,发现其身份认同困惑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即父权制思想。要实现新女性的身份认同,关键在于解构男权中心的思想,实现女性的自我价值,从而确立平等和谐的两性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