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铁英 《科技信息》2011,(21):I0135-I0135,I0395
赞扬是为了润滑人际关系而使用的一种重要策略,因此,针对赞扬语的研究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中国和日本虽属于同源文化,但经过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民族语言、民族心理及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反映在了赞扬这种语言行为上。例如,中国学生在听完老师的课时,经常会赞扬老师说"您的课真有意思",中国的老师也会因为学生欣赏自己的课而感到高兴;然而相同的情况,如果发生在日本,则会被认为是很失礼的事,日本人会说"听了您的课,真的受益匪浅(いい勉強になりました)"。为了促进日语学习者更好的和日本人进行交流,本文着重考察了日本人针对什么对象容易对长者进行赞扬,比较了中日对长者赞扬语的异同,并进一步揭示了产生异同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
日本人的语言表达与语言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特定社会的产物。语言与化是相互依存的,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化。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日本人语言生活中所见到的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都与日本的历史化,风俗习惯有紧密联系。因此要学好日语,不但要学习日本人的语言表达,更应了解日本人的语言心理。这样就能逐渐强化对日语的感知和辨别能力,不发生化摩擦,顺利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特征与他们所依赖的化背景息息相关。日本民族的特殊化氛围,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行为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长期以来形成风俗习惯与待人接物原则、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日本人固有的“保守、谨慎、节制”、“低姿态的身体语言”、“他人志向性”、“察言观色”等非语言行为特征。但是,非语言行为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日本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日语常用名词"方(ほう)"的意义和用法,本文通过实例,对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方(ほう)"的意义和用法可归纳为表示比较、对照,表示方向,表示场所和表示限定范围4种,日常会话中,通过"方(ほう)"的模糊表达,起到谦虚、尊敬或含蓄等礼貌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任何语言都有称谓,且都有本民族不同的表达特点,日语中人称代名词也是如此。日语第一、二人称代名词日常的语用习惯反映了其使用规律,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人际关系的观念、心理特点以及日语所具有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6.
《科技资讯》2014,(4):93-93
正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2.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3.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则及这些规则是如何应用的、数据综合的最重要的结果和结论。可以写成结构式摘要,也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  相似文献   

7.
李小俞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1):49-50,53
语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人吸收学习外来语语言的态度,反映了日本人学习吸收外来文化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日语外来语的特点分析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性、选择性、创造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经济竞争激烈以及日本人为了大量挣钱而拼命工作等日本独特的社会因素造成了日本社会"过劳死"现象的出现。"过劳死"年龄层也趋向年轻化。  相似文献   

9.
张文捷 《科技信息》2008,(13):221-222
语言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产物。不同的社会群体(或民族),对同一世间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即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该民族思维方式的反映。该语言词汇整体正是反映了是使用该语言生法的该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全部。指示代词是典型的日本式词汇。它充分体现了日本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反映了日本的独特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尽管日本是公认的世界经济强国,但它国土面积的狭小、自然资源的匮乏等因素也给日本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事实上,日本人内心极力想回避这些不利因素。从日本喜欢并大量使用"大"字上,反映出日本人希求得到他国承认的争强好胜的心理以及他们刻意强调"强大"形象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1.
《科技资讯》2014,(5):31-31
正1. 摘要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2. 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包括关键性或主要的数据)和主要结论,一般应写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小标题的结构式摘要。3. 综述类文章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综述的主要目的、资料来源、综述时所选择的研究数目及这些研究是如何选择的、提炼数据的规  相似文献   

12.
刘芳 《科技信息》2007,(32):120-121
本文从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切入,论述了非言语交际的功能。从交际活动中的"人际距离"、"目光视线"、"色彩"、"体态语"等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非言语行为的异同点,以便日语学习者准确地应用到语言交际中。  相似文献   

13.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也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反映了不用社会的文化和思想。日本具有岛国这样独特的地理特点,这样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封闭式环境,也造就了日本独特的社会文化。其中强烈的内外意识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意识渗透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的语言。该文将针对日本的内外意识和日语的某些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亚敏 《科技信息》2010,(5):184-184,174
授受表现是日语中独特而复杂、细腻而微妙的语法现象,它反映出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同时,思维方式又直接影响语言的表达和使用。正是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心理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内外意识”、“上下意识”、“恩惠意识”制约着语言行为的表达.形成了独特的日语授受表现。  相似文献   

15.
英语句子中的双宾语由"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构成,在逻辑上它们都与动词产生联系,它们之间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复合宾语则由"宾语"和"宾语补语"构成,"宾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在We call him Tom.句中,宾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是"(宾语) him是Tom(宾语补语)"。由于英语也和世间万物一样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不论是将它们总结为"二三十个"或准确到"295个"都是徒劳的,不现实的。把握双宾语与复合宾语的区别并以动态的语言观来观察英语才能做好英语双宾语动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谚语是口口相传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形象、凝练的语言特征,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类智慧的结品。谚语扎根于生活实践之上,自然也能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分析日语谚语中与人生观联系紧密的诸多表达,旨在揭示日本人的传统人生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本人就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诸多文化因素结合部分语言学家的观点和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撰写了此文,力在通过对文化和语言关系问题的分析,使读者意识到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通过列举大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使学生们和英语教学人员更一进步懂得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言、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行为、习惯;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从而提高学习者们对文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渠海霞 《科技信息》2008,(15):228-228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电脑在人们生活中的利用率越来越高,而日本人对电脑的使用更是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电脑时代人们对电脑的频繁使用在方便了工作以及生活的同时也给语言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日本,电脑的普及对日语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汉字的书写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张琳 《科技信息》2009,(33):226-227
要与日本人进行正确的交流,必须重视语言的表现手法。平常叙事很少从头到尾语法一个不落都说出来。因为语境可以帮助理解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更重于字面意思。本研究的目的,试图通过翻译资料来探讨间接言语行为的特征。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发现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非常发达,日语的言语表现方法反映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表现心理,颇具日本特色。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日本《科学技术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比较;日本"关于国家研究开发评估的大纲指针"和"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评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评估等的比较,说明了:中日关于公共研究开发评估有很多类似的地方,起步相差不多,水平大致相当,在理念、方法、实践层面都需要不断探索,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