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立、重要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韵律性、蕴藉性、修辞性和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大体包括塑造间接性艺术形象、反映恢宏幽微的物质化世界、探求有意味的情感世界。正是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性与多元的艺术表现,使文学语言对历史传统、文学发展、个体生存产生了积极意义,并在当今社会获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为材料建构一个形象生动的艺术世界来表达作家的审美理想的。作为狭义文学作品的语言,它不但要通过建构艺术世界来实现审美理想,其自身也要化作审美现实,具有美学意义,那文学语言的风格自然就要有别于其他的日常语言与科学语言。  相似文献   

3.
无论传统理论还是现代派理论对文学语言的研究,都局限于语言表面而没有深入到文学本质之中,因此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其实文学语言是文学审美本质决定的意象语言。它的根本特点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具象的直感,同时又使语义不断拓展。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之与非文学语言区别明显。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是文学运用语言而又成为与语言不同的东西的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科学的规范语言)是一致的。即都必须使用语言来传达。但为什么文学籍语言而成为艺术,日常语言表达不能进入艺术殿堂呢?两者的分野在哪儿呢?笔者以为文  相似文献   

5.
李广田散文的朴素美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朴素的审美追求在重视主体情感的纯真表达和文学语言的本色自然及艺术形式的质朴无华却蕴藉丰厚等方面存在着潜隐的精神契合,这一契合是李广田受到传统文学影响的产物。他散文的这一特色客观上使传统朴素的艺术精神在现代文学语境中得到了潜在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来自于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一种自然符号,当语言符号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以其较小值换取最大意义的交流时,就构成了文学语言的张力美。文学语言的张力美具体体现在形象、含蓄、模糊、空白等几个主要特征上。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来自于语言的魅力。语言是一种自然符号,当语言符号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以其较小值换取最大意义的交流时,就构成了文学语言的张力美。文学语言的张力美具体体现在形象、含蓄、模糊、空白等几个主要特征上。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手段。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的本质是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追求分别表现在现代意识的确立、文学语言革命、文学体裁的现代演进、文学思潮的现代发展和审美的悲剧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歌词被誉为可唱的诗化语言,它作为创造声乐艺术美的文学语言基础,具有了含蓄意蕴美、回旋反复美、节奏律动美、抑扬错落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品味文学语言是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试从声音、炼词、炼句、文间空白四方面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学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是形象化。形象化的文学语言。使语言产生一种真正的、奇特的甚至惊人的美。形象化的语言在反映纷繁多姿的社会生活和细腻、微妙、复杂、深刻的内心世界以及抒写作家内心情感方面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和探讨文学语言的形象化特点,无论对我们欣赏文学作品还是文学课教学,都有着极其实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歌词被誉为可唱的诗化语言,它作为创造声乐艺术美的文学语言基础,具有了含蓄意蕴美、回旋反复美、节奏律动美、抑扬错落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刘富丽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0):110-113
文学语言能比普通词语更生动、形象、曲折含蓄并变化多端地反映时代精神,它最富于表现力。因此,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是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态势的一个重要途径。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文学现实层面与审美层面双层同构的特性和文化的两个层面,即公开文化和隐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契合的。文学课教师应利用这一特征在教学中于两个层面上观照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文学语言的生成过程是由意的酝酿,象的构思,言的书写三个阶段构成的,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因“应物”而立“意”,为尽“意”而立“象”,为尽“象”而立“言” 的传达,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在“立意”,立象,立言的三方面进行审美的发现和审美的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就是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意指功能的由“言”,“象”,“意”三层次构成的文学文本的产生,因此,文本结构不是自我封闭的,它是文学语言生成过程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学语言读解过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是文学理论着重考察的基本问题。本文主张文学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应从文学语言修辞的层面去考察,认为文学语言现象正是文学的独特存在形态,而文学语言修辞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1,(23):I0223-I0223,I0258
陌生化的本质就是反常化,前景化,偏离常规。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认为陌生化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这一论断对文学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从陌生化的概念入手,分别从审美体验、视野融合和风格再现三个方面论述了陌生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指出文学翻译应尽量保留或再现原文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湖南高校所编文学理论教材的发展,经历了从“外部研究”到“内外结合”的转变过程。1990年代以前的教材侧重于“外部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1990年代以后的教材有所继承与创新,一方面继续重视文学与时代、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回归文学本身,揭示文学的审美性及文学语言的特点,并实现了对文学研究的“内外结合”。  相似文献   

18.
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面对但同时又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基于翻译实践,探讨文学语言在非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及其功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文学和非文学翻译,有助于对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9.
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审美日常生活化,艺术和生活的界线日渐模糊,作为经典艺术之一的文学也渐渐走向生活化,其审美属性也渐渐生活化,文学的审美有了前所未有的革命。  相似文献   

20.
艺术空白美是文学本文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获得的整体的韵外之致、文外之旨,是审美对象所系的审美情感所在的最高审美境界,它是文学中美的无极之味,是审美的浑融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