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片名好比影片的向导,其翻译对于影片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探讨英语片名的美感功能,通过对译语的审美再创造,充分挖掘英语电影片名的译语美,追求意境美和时代美,给观众以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2.
张璟怡 《科技信息》2013,(6):197-197
近年来,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翻译网络热词,能使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的网络文化,并能够更好的了解当代中国。因此,网络热词的翻译是翻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本文拟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索这类词汇的英译处理。  相似文献   

3.
文学翻译是艺术,是再创造,是语言和文学互输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它使读者大大增加文学作品“外贸知识”,丰富译入语语言和译语文学。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殊途同归,应兼收并存,共同为再现原文文学色彩、艺术风格、体现文学价值服务。  相似文献   

4.
目的论指导下的新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信息接受者即译语读者在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论是一种强调译语读者和译语语境的翻译理论,因而能有效地指导新闻翻译。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目的论对新闻翻译的指导意义,一是编译,二是根据译语写作规范调整。  相似文献   

5.
借助文化翻译观的研究理论,探讨诸语境制约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翻译观强调翻译活动受到译语的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制约翻译活动的译语文化语境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译语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心理、文化交流程度等。  相似文献   

6.
翻译界有一种习惯的误解,认为译本应该"读起来不像译本"、"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因而译作的语言应是规范的汉语文学语言。实际上,翻译用语需要汉语的优化。译语优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传统翻译用语的习惯,指出译语的优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就是译语的优化。译语的优化将是我国新世纪翻译文学的新的诗学潮流。  相似文献   

7.
电影片名翻译应充分体现电影片名具备的信息、文化、广告、关学四个方面的特点。德国Vermeer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这为片名翻译中译者灵活多变的译法及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片名翻译必须要符合译语的语言风格,尊重利用译语文化,以观众的感受和习惯为中心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8.
译语异化是普遍存在于译本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现象。本文揭示了译语与译语文化的相互影响问题,指出译语的异化是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对抗与对话。好的翻译是译语的优化,即保持异化适度。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现在已经是我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家通过使用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同时也产生众多的新颖的网络词汇。这些全新的网络词汇不但增添的汉语词汇,也从一个方面显示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时代内涵。该文从互联网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网络热词的一些特点,研究适合网络热词的翻译对策,方便大家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以译入语的形式转换原语言形式,表达原文本的内容。译语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力求符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以及译语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用最好的译语形式来表达。本文以英汉语之间的比较、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试图对翻译的“地道”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句法、语序、用词和语言文化蕴涵等。  相似文献   

11.
陈春莉 《科技信息》2013,(14):201-201
许多人认为原文文本的精髓是不可能通过翻译完全表现出来的。如果目的语翻译不当,原文和译文会有很大差距。本文通过梳理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提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证明再创造是文学翻译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晓玮 《科技信息》2008,(23):205-205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本文从译语文化在翻译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介入的角度分析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探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的重要作用——异化翻译在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丰富译语国的语言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异化正成为翻译领域的一个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广告翻译的目的出发,认为中文报刊广告妙语翻译的原则应该是"读者至上",即在翻译时对原文作适当变通,发挥译语优势,让译语读者对译文广告知之、好之、乐之,从而促进产品销售,让译文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过程就是在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之间建立对等的过程,隐喻翻译的目标同样也是达到原语和译语表达的对等.由于现代语言学对隐喻现象的不重视,在翻译理论中隐喻的翻译也是一个弱项.从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纽马克的隐喻翻译,分析了纽马克关于隐喻翻译的观点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具有的典型意义和其隐喻观导致的理论不足及原因.  相似文献   

15.
翻译具有阐释性的本质,译作的外显化现象正是阐释的结果.通过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外显化现象和造成外显化常常采用的翻译策略来试图找出其存在的主要因素.外显化是一种译语取向,它是受使译语读者明了并接受原语文化这一目的所驱使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指的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所采用的一种介于源语和译语之间独特的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再拘泥于规范化的语言来重新表达原作的意义和内容,而是通过对译语的革新来尽可能传达原作所体现的语言文化差异性。本文试图通过《围城》英译本的实例,来探讨文学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的重要理论。其中的"目的法则"和"忠诚原则"是此理论的核心。"目的法则"可以解释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现象。但文学翻译再创造必须有一个度,这个度是由"忠诚原则"来制约的。目的论中的这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对文学翻译再创造及其创造度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8.
根据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动态顺应是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都是动态顺应过程中主动顺应或被动顺应时表现出的一些具体方法。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是译者动态顺应译语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从而实现翻译目的的一个过程。因此,分析比较《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两个英文全译本中对称谓语的翻译,指出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顺应译语文化并能实现译者的翻译动机。  相似文献   

19.
赵丽荣 《科技信息》2012,(9):254-254,245
根据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翻译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译者作为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协调人,既要推断出源语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和意图,又要正确判断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使译语读者的期盼和原作意图相吻合。  相似文献   

20.
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原文与译文的互文关系以及译文在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所生成的新的互文关系,认为译文带着译者独特的互文记忆和翻译目的生成于新的语言文化网络中,成为译语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新的节点,从而论证了翻译与创作的互动生成所形成的新的互文网络可以使译入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