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明确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和关键所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现中国梦就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这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特色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长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结晶。从对二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理论体系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特色理论的关系,即社会主义本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因而我们只有认识和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才能真正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以"三个代表"思想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苏联模式窒息了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刘俊 《科技信息》2008,7(9):39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丰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是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表述,扩大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命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上包括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在理论上涵盖着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有关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渊源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系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从内涵意蕴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性是其价值导向,坚持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其持久动力,坚持提升国际话语权是其重要要求;从实践方法看,新时代中国文化领导权建设可从加强党的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融媒体平台、提升国际传播力等途径加强巩固。全面系统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文化领导权建设,有助于坚持党对文化领导权的牢固把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持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实际并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一条"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为世界治理作出时代思考的一套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实践之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在于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它绝不是"飞来峰",也不是"舶来品",而是富有"中国味"、具有"中国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在厘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均富"思想、"民本"思想、"德行仁善"思想、"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思想紧密契合,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论十大关系》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发展,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具体国情,概括总结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想,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针,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从《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哲学思想、经济建设思想、政治建设思想、科技文化建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贡献,探讨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巨大贡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国家治理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合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地考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西藏;现实地论证,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西藏。西藏在20世纪中叶,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开启了步入现代文明的大门。西藏各族人民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西藏各族人民选择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进入了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轨道。改革开放以来,西藏各族人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空前,社会事业繁荣,经济社会巨变,人民生活幸福。  相似文献   

1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泉。文章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指出中国梦的提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分析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探讨了中国梦实现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创新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他的理论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改革创新的思想。他认为创新是社会主义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创新是一项多角度,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观念创新是前提,道路创新是方向,方法创新是手段,制度创新是根本。创新要以科学为指导,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借鉴与独创相结合的原则、敢闯敢试与慎重稳妥相结合的原则、重视物质因素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邓小平创新理论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始终坚持这条原则,才能促使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包含着丰富的民生内容。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崇高的民生目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解放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与实践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体系,并以此为指导,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富裕民生的建设实践和奋斗目标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先驱探索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的社会主义实践,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区分了两类矛盾,形成了系统的矛盾动力思想。深入分析毛泽东矛盾动力思想的理论形成和实践探索,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德国机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批判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过程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对所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极大的差异。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又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概括为“旗帜论”、“道路论”、“党建论”与“发展论”,将它的基本特征归结为继承性、创新性、科学性与实践性。这种概括与归结基于以下考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以“旗帜论”、“道路论”是根本;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南方谈话"内涵丰富,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四大作出的三大决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都贯穿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民生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概念,但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等同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虽然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文化资源,但在世界观、经济理论基础与制度设置等诸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