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虑柔性基础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中桩–土非等应变特性,推导出变荷载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平均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控制微分方程和求解条件。通过函数变换,基于变荷载下天然地基一维固结理论建立了相应的固结解析解,包括复合地基和桩间土中的平均超静孔隙水压力解答和复合地基整体平均固结度解答。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验证了固结解析解的合理性,并与现有的固结度解析解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固结度解析解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较为吻合,计算精度高于现有的固结计算模型。采用基于等应变假设的固结计算模型分析路堤下不排水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计算结果偏大。  相似文献   

2.
考虑真空负压力随时间变化,推导出真空预压下钉形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控制方程和求解条件。将固结方程和求解条件进行函数变换,基于双层地基一维固结理论求解出桩间土和复合地基加固区中的平均超静孔隙水压力,然后获得了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整体平均固结度。通过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固结解析解的合理性。利用提出的固结解析解,分析了桩置换率、扩大头尺寸、桩间土刚度及真空加载参数等因素对复合地基固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真空下钉形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随桩置换率、扩大头高度和其下桩间土压缩模量的增加而增大,固结前期固结速率随扩大头半径的增加而增大,固结后期则影响很小。真空加载过程对复合地基的固结过程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轴对称固结模型并采用等竖向应变假设,给出瞬时荷载下长水泥土桩-短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固结方程,推导出单面排水条件下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解,包括桩间土和碎石桩的平均超静孔隙水压力解和复合地基的整体平均固结度解.将固结度解析解与有限元数值解进行对比,证明了解析解的合理性.最后,利用固结度解对影响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主要因素进行...  相似文献   

4.
根据工程实践,对现行规范中的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思路,对复合地基桩间土的检测以及承载力取值的建议,可供设计中参考采用,同时,讨论了复合地基的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玉成 《河南科学》2018,(2):204-209
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推导出变荷载条件下考虑土体非线性的碎石桩复合地基固结度解析解.此解析解可退化至经典的一维太沙基固结解,证明推导出的固结度解析解是正确.以此解析解为基础,研究了碎石桩半径、碎石桩渗透系数、桩土模量比、软土渗透指数、软土压缩指数、加载时间对复合地基固结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可用于碎石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施工.  相似文献   

6.
粉喷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某单层厂房工程实例,介绍了粉喷桩复合地基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粉喷桩复合地基的经济效益,桩长的计算及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合地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处理软弱地基工程实践中,而加固桩体的有效桩长是复合地基理论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从加固体的荷载传递规律和应力扩散理论角度出发,应用弹性半空间体内任意点附加应力Boussinesq解,求出有效桩长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有效桩长在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集中力作用下的Mindlin解位移公式,推导得到圆形和环形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地基沉降公式,将刚性桩复合地基视为桩、土、筏板体系,采用半解析法,通过筏板、桩以及地基相互之间力的平衡与位移协调建立方程,得到了刚性桩复合地基考虑共同作用的半解析解。文中方法未知量少,计算速度快,便于实际应用,工程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将挠度及中面应力函数分别设为带有补充项的Fourier-Bessel和三角双重级数,给出了适合任意边界条件、任意载荷形式的弹性地基扁球壳的解析解。结果表明,本法精度高,收敛快,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0.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的方法,结合现场复合地基静载试验对地基承载力确定的方法做了探讨。对水泥粉喷桩加固高速公路路基的现场试验研究。对实际加固工程,进行了现场试验观测,根据实测的数据,分析总结了粉喷桩复合地基在加栽过程中的强度变形特性等,为粉喷桩的应用和理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储罐CFG桩复合地基按承载力控制的设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桩间土和CFG桩的实际承载力的问题,根据复合地基中桩间土和CFG桩的变形受力特性以及储罐基础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沉降控制的储罐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方法。根据复合地基沉降与不同加固深度和不同置换率的关系,按复合地基的允许沉降,确定某一经济可行的地基处理技术方案,并验算复合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从而实现优化设计,并通过工程实例应用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复合地基的理论与应用是当前土木工程中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近十多年来,复合地基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由于复合地基中设置的增强体不同,因此,各类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也不完全相同。本文综述了复合地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指出了复合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根红  张海东  周同和  时刚 《河南科学》2013,(10):1686-168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已于2013年6月1日施行,与2002版相比,新版规范时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计算公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复合地基承栽力应力复合计算式中单桩承载力需要进行折减,桩间土的承载力发挥系数可达1.0.通过对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理论和工程实例的分析,研究了新版规范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变化的理论依据,分析了产生的工程价值.结果表明:当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取1.0时,增强体单桩承载力发挥系数可以根据复合地基桩间距、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栽力等设计参数、地基土条件等进行估算;新版规范客观上对复合地基增强体施工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保证复合地基工程质量有利.  相似文献   

14.
韩应明 《科技信息》2009,(23):I0300-I0301
CFG桩复合地基技术已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国家行业标准《地基规范》OGJ79—2002)的颁布,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施工及检测提供了技术依据。但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及复合地基检测方面,在不同地区基于某些地区性经验,存在一些差异。本文将根据自己一些粗浅体会就上述问题做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结合CFG桩复合地基原理,针对实际工程并加以应用,并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其质量进行检测,说明CFG桩在四川师大淤泥质地层中应用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复合地基理论的发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得到了很大应用,其优化设计也促进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在满足承载力的要求下,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控制是决定地基处理是否成功的关键。探讨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变形规律和影响因素,归纳了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优化设计思路,为此类复合地基的应用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7.
填土路堤下复合地基性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弹性、Duncan—Chang非弹性两种本构模型,将平面问题有限元法用于填土路堤下复合地基性状的研究,对复合地基中的桩土刚度比、置换率、桩长以及路堤刚度等对地基沉降、侧移及桩土应力分配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为填土路堤下复合地基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工程实践中,对复合桩基的处理是按上部荷载全部由桩传到地基中去来对待的,认为承台只起连接桩顶和传递上部荷载的作用。但实际上,上部荷载是由桩、承台和地基三者共同承担的。因此,应用有限元和无限元相结合的方法,对桩筏复合基础进行非线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复合桩基的工作原理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将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的新方法运用于工程实例的结果表明,复合桩设计新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海上风电发展迅速,装机容量不断增大,传统单桩基础受荷负担加重,故以单桩基础和安装在桩体外围的桶型基础(摩擦轮)组合而成的复合桩基础被逐渐采用,以保证风机服役期间的安全稳定。为研究复合桩基础承载性能,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开展复合桩基础水平承载性能的研究,分析其相较于传统单桩基础的承载力优势,并进一步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相同受荷情况下,复合桩基础由于摩擦轮的存在,桩身泥面处位移和桩身弯矩均大幅减小,水平承载能力明显优于单桩基础;复合桩基础中摩擦轮直径和高度对其水平承载能力影响较明显,但其厚度对复合桩基础水平承载能力影响有限。可见复合桩基础承载能力明显优于单桩。  相似文献   

20.
李勐勋  郭院成  张四化  周同和  谢坤 《河南科学》2010,28(10):1284-1289
在路基后处理技术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一种对部分填土路基水泥土桩复合地基,采用小桩后处理技术,形成双层复合地基的路基后处理技术.具体为:预先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处理地基、进行部分路基填土施工,然后在填土标高施工无砂混凝土进行后处理,可用于静态设计工程,也可用于动态设计工程.研究表明,该技术具有硬壳层的扩散作用、刚性垫层作用、小桩对路堤的加固锚固等效应,沉降变形计算可采用上下刺入法、复合模量分层总和法计算,复合模量分层总和角点法计算时,可将路基荷载等效成矩形分布的荷载分层作用在地基上,分别计算,然后相加得到.该方法在大广高速公路扶项段台后高填方软土地基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