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乌托邦主义是自近代科学独立发展以来萌发和植根于人类文化当中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但是在人类思想史中其实早有理论渊源。综合众多学者不同视角、不同态度倾向的界定,科学乌托邦主义可以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来理解。但中层意义的科学乌托邦主义才是真正与近代科学相生相伴并且深刻影响人类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它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物质富足、秩序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社会的真实情境既包含信息共享、个人赋权、文化多元、城市互联等积极赋能,又包括隐私透明、资本裹挟、虚假民主、社交异化等消极势能.要积极发挥信息技术的社会建构功能、推进智能社会文明转型,须批判审视数字经济的繁荣幻象、虚拟世界的自由民主幻象、数字文化的丰饶假象等数字乌托邦幻象,挖掘其形成的技术、制度和文化根源,并从技术...  相似文献   

3.
祝彩云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8):107-108,112
文章以道教的"阴阳"范畴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道家"阴阳互动"的真正内涵.道家的"阴阳互动"是各守其位、互施互变、相谐相和;是有限而无限,无限归返有限;是有限涵摄无限,无限生化有限;是由"中节"到达"中和",通过"守中"以致"太和";阴阳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象征着天、地、人永恒的圆融完满.通过与西方黑格尔辩证法"对立统一"范畴的比较研究,挖掘我国道家"和文化"的优秀精神文化遗产,以便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第一卷第四章对以恩培多克勒为代表的和谐理论提出了批判,认为灵魂不能被界定为“和谐”.这个批判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提出并论证其灵魂概念的关键步骤.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对和谐论的批驳实际上诉诸两个前提:第一,灵魂是实体;第二,灵魂与身体不能分离.这两个前提源于他在《形而上学》中对质料与形式的设想与论证,并导致他的灵魂论一方面重视身体层面的因素、反对将灵魂设想为脱离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又坚持灵魂作为实体和原因的地位,反对以“混合物”或混合物的“比率”来界定灵魂.本文试图说明,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要努力在早期柏拉图与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来提出一个新的灵魂概念,即“身体的形式”或者说“身体的现实”.本文由此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对于和谐论的概括和批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误解甚至误导,但他确实消除了和谐论的灵魂学说中所包含的宗教色彩,以一种与现代科学更为接近的思路对灵魂的本质和功能重新做出了界定和说明,这种路径无疑为其道德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空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类社会深度科技化,意向性问题逐渐获得新的关注。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拉福睿斯(Lambros Malafouris)新近提出了物质交往理论,旨在澄清意向性的建构问题。和现象学中作为意识先验结构的意向性不同,意向性在此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性能动能力。受到延展心灵及现象学的启发,结合认知考古学研究方法,马拉福睿斯对意向性做了深入地探讨,澄清了意向性是如何透过人与物的交往建构起来的。他指出人的意向性是分布的,是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现来的一种特殊能力。物质交往理论的意向性概念提示我们科技伦理研究将不能仅将技术物看作中立工具,进而考察其如何影响既成的价值规范。这一思路从人的固有价值开始,继而考察技术物的使用问题。科技伦理也应深入考察技术物透过其可供性如何影响意向性的生成。参考意向性的建构思路,科技伦理研究将在由人及物的视角之外,获得由物及人的补充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的相关论述,试图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两个层面重构他的欲望-普纽玛-行动模型,并由此指出"普纽玛"在欲望导致行动的过程中,在物理层面上起到了重要的联结作用。这种解释模型为亚里士多德突破身心二元论的传统思路、结合物理层面的因素来说明人类行动者的心理过程提供了关键支持。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戴维·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思路所做的评论并试图回应可能招致的批评,由此捍卫查尔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解读与辩护。本文认为,尽管亚里士多德在《论动物的运动》中对普纽玛的说明仍存在含混之处,但是他所持的这种心理物理学路线在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研究人类行动者的道德心理提供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7.
塞拉斯借助黑格尔感性确定性不可能性论证,批判所予是神话,但由于他依据了康德的直观与概念二元思维方式,仍陷所予困境中。为了摆脱困境,麦克道威尔的黑格尔式转向依据概念能力无边界性,使世界被动处在概念能力范围内。这虽摆脱了所予,但却陷于经验论困境,即被判断实在性先验地示例的实在性东西并不是具有概念化感觉内容的知觉经验,而只是当前印象,它不能确证普遍性知识。因此当代分析哲学需要推进黑格尔式转向,依据概念能力的设定性,主动运用逻辑的纯粹理念展示关于当前印象的思维规定的感觉内容。只有如此,当代分析哲学才能摆脱所予神话和经验论困境,使知觉经验确证知识。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辩证法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争论已久的话题.卢卡奇以总体性辩证法为视角,发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存在总体性辩证关系空场、辩证法外延扩大化等问题,认为这是对马克思辩证法的背离.回到马克思辩证法,基于文本,重审卢卡奇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判,以"确证说"回应卢卡奇的"背离说",进一步厘清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为彻底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哈维、福斯特为代表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对发展生态辩证法做出了极富启发意义的理论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厘清哈维与福斯特争论的焦点所在,探讨发展生态辩证法的主要矛盾,从而切实推进生态辩证法的发展,真正构建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体系中,整个宇宙被分为月上界和月下界两个层级.以盖德·弗罗伊登塔尔为代表的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月下界是一个封闭而独立的系统,其功能完全依赖构成月下界实体的物理定律,与月上界是完全隔离开的.但是,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忽略了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整个宇宙是统一的、连贯的整体,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与怀特海立足现实世界分别构建了体现唯物史观的"社会共同体"和关照自然存在的"宇宙共同体"。二者共同体思想都是总体性辩证法、过程-关系思维和机体理论的表达,在新主体性原则下彰显了寻求和谐共生、生态正义等价值向度。同时依循各自的哲学观和理论旨趣,围绕实现"真正共同体""平和的共同体"文明目标,他们的共同体范畴在构成要素、终极形态、实现路径上又存在不可忽视的诸多差异。对上述两种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与殊异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和怀特海哲学的深层对话,也必将为探讨"两个共同体"思想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概念贯穿于其对级差地租的研究和资本主义农业的批判,福斯特主要从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内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进行阐释和重构,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是产生物质变换裂缝的根本原因,提出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解决社会的物质变换裂缝。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概念贯穿于其对级差地租的研究和资本主义农业的批判,福斯特主要从自然界内部、人与自然之间、社会内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进行阐释和重构,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异化"是产生物质变换裂缝的根本原因,提出走向劳动者联合的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来解决社会的物质变换裂缝。福斯特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对我国的生态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在其印度学著作《基于文献的印度研究:合理接受或者抛弃》(简称《印度志》)中用将近四分之一的篇幅探讨了印度宇宙论,论述了古代印度关于宇宙演化及宇宙结构的思想及理论。在论述中,比鲁尼频繁运用"希腊风格"的思想体系与论证方法对印度宇宙论提出批判,并以此体现自己对于印度天学家的优越性。通过细致分析这些批判案例,可以窥探比鲁尼对印度天文学的心理状态,并解释这种心态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观察渗透理论还是观察的独立性一直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两种哲学倾向争论不休的论题。新实验主义者罗伯特.阿克曼(R.J.Ackermann)跳出理论与实验孰先孰后的二元争论,以理论、数据、仪器三维辩证互动来解释科学知识的增长。仪器和技术的发展是科学发展中相对独立的重要力量,过去被哲学家们严重忽视了。阿克曼试图以仪器与技术的累积进步来化解库恩的新旧范式不可通约论,并以仪器的应用程度来解释当前社会科学无法达到自然科学的精确化和一致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将基督教与科学的关系概括为"冲突"或"和谐"会带来掩盖历史细节的模糊性,我们应在尊重历史文献及人类生活世界的复杂性的基础上探索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近代科学革命初期,西方自然观面临着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自然主义及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三重力量的角逐。麦尔赛纳站在维护基督教义的宗教立场上认识到自然主义的异端性质及亚里士多德学说的缺陷;他果断地接受并传播机械论的自然科学以实现基督信仰与新自然观的融合,生动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基督教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101-105
资本逻辑的反生态自然本质主要体现在资本效用工具与逐利增殖的反生态性和对自然生产力的摧残。物质变换理论蕴涵丰富的生态思想,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聚焦马克思所称作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通过生产,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批判。传统生产力论仅仅有征服自然维度,没有保护和建设自然维度,特别是对科技使用不当,极易导致第一破坏力,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对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进行富有深度的挖掘和与时俱进的解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哥白尼虽未突破亚里士多德地球理论的框架,但在理论预设上做出了重要革新。这主要体现在:在地球的动静与形状上,亚氏认为地球是静止的球体,哥白尼则将“地球在运动”作为预设并据此推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在地球的组成上,亚氏认为大地仅在位置上承接着大气,哥白尼则将大气与大地连接了起来;在宇宙论上,亚氏认为地球居于地界,哥白尼则使地球成为了天体;在理论体系上,亚氏将地球的存在作为元素理论的后承,哥白尼则预设了地球的存在与运动。根据其革命性预设建构理论体系,由此成为哥白尼的天文学创举。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近年来学界对希腊化时期医学残篇的个案研究,我们一方面确定亚里士多德的普纽玛/气理论,影响了他同时代及之后的医生;另一方面,这些研究也帮助我们澄清了误解,不再认为希腊化时期普纽玛/气不断精细化系统化的分类是出于灵魂论的“理论需要”,而是当时几位著名医生传导系统的探索反过来推动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这些医生对人体传导系统的观察,解剖实验中的材料取舍,总在某些(特别是亚氏)理论预设下进行。这一哲学与医学、观念与实践相互的交织与影响,集中体现在希腊化时期气脉的发现(普拉萨格拉斯)、神经的发现(希罗斐鲁斯)以及三重人体生理网络系统的建立(埃拉西斯特拉图斯)上。这段时期概念或术语含义的流动性对理解及选择合适翻译造成巨大挑战,但在不同医学文本中重构其恰当内涵,正是理解希腊化早期医学对身体观之贡献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当前科学哲学对科学定律的概念做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卓有洞见的论述。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在哲学家的语境中进行的,科学家作为科学定律最重要的使用主体,他们的实际观点并未经过任何经验调查。这带来了一个隐约的担忧,对科学定律的分析是否脱离科学实践本身了?实验科学哲学的探索为解答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本文对物理学共同体的定律观做了探索性的经验调查,结果显示物理学家与哲学家普遍认同的观点存在较大差异。这项经验研究旨在从科学共同体的角度增进人们对科学定律的理解,呼吁科学哲学回归科学实践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