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世界睡眠日"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词汇,绝大部分人尚未认识到有必要把睡眠专门作为一个日子来讨论.睡眠对生命非常重要,一个人只喝水不进食可以活7天,而不睡眠只能活4天,没有睡眠,我们无法生存.在"世界睡眠日"到来之时,也许我们是该反思自己的睡眠问题,问问自己:我睡得好吗?我是否因为自己的睡眠质量问题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工作及学习.  相似文献   

2.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5天不睡,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为使我国各行各业的人都能重视睡眠,懂得健康睡眠的基本知识。中国睡眠研究会将2006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题定为“健康睡眠进社区”,围绕该主题的系列活动已于2005年12月份启动。  相似文献   

3.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5天不睡,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相似文献   

4.
美国专家格林研究了数千名猝死病人的幕后情况发现.人在生命终结前会出现先兆,不少人能预见到自己的死亡。他举了两个典型例子:一个例子是一对年轻夫妻,妻子只有20岁,一天晚上下班回来,她出人意料地对丈夫说:“我感到很累.也许我很快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了。”第二天她就遭遇了车祸死了。另一个例子是一对中年夫妻,  相似文献   

5.
你睡得可好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这样一个日子,之所以把这么一件人人都在有意无意从事的一件事情作为一个日子,以期引起人们对睡眠的注意,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荒唐。以前说人一生有1/3时间在睡眠,实际上身处21世纪,许多的人,许多的忙人,许多的想做出点名堂的人的睡眠也许只有1/4,甚至1/5。这许多的人中有中学生,沉重的学业负担,浩瀚如海洋的各类习题使得孩子们不得不以时间为代价来对付。因此睡眠不足、睡眠不足导致的免疫力下降的严峻现实是到了让国人正视的地步了!我们编发这篇关于世界睡眠日的文章,就是想让那些忙人多睡一会,再多睡一会。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是连梦想都没有的人。没有梦想,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期望,他还会有什么呢?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有了一个好的目标,它可以使人积极、自信、乐观、健康、善良,使人有一个成功人生的起始。当我与高中同学聊起“你想报考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时,许多人会朝我耸耸肩膀,摊开双手对我说:“Idon’tknow.”今天,我想与大家谈谈“你的未来从梦开始”,“你的未来不是梦”。先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梦吧! 找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眼睛,全身放松,情绪放松,静心1分钟,呼吸平稳。“我…  相似文献   

7.
走进长江源     
关注母亲河-“绿色江河”-聚 焦长江源-严重分歧 1999年5月在简称为“绿色江河”的民间环保组织的倡议下,我们组织了“’99长江源生态环境考察”。队长杨欣原是一位江河漂流探险家和摄影家,但后来出于对母亲河的热爱,他走上了环保的道路。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为杨欣的追求执著感染,决心在业务方面给他以帮助,于是我成为了“’99长江源考察队”的一员。 考寨队原定40余人,但由于经费等具体问题而到西宁集合时只剩下12人。5月29日,我们乘火车从西宁出发,到达格尔木。经过一天的休整和准备,于6月1日分乘两辆…  相似文献   

8.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5天不睡,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相似文献   

9.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一个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发展是飞速的,日新月异的,一天一个样子。我们在工作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处理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我们时常发现过去学习得不够,时常发现新的问题来了。这样就提出一个科技人员的工作与进修的问题。有些人对知识不重视,对科学的发展更是茫然,好象一个人上了大学,他的知识就够了,五花八门的事情他样样都该懂,所以向上级要人没有别的要求:“我要个大学生。”而恰  相似文献   

10.
牛津大学教授、《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作者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一次全球智库人物会议上表示,宇宙简直太奥妙了,恐怕不是人类智力所能够理解的。他认为,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人类自己创造的“现实”中。道金斯称这个“现实”为“中间世界”(middleworld),以区别人类无法企及的宇宙范围。道金斯认为,为了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复杂的世界,人们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现实。不管多么聪明的人,都不可能完全认识和了解这个宇宙。道金斯谈到了他对宇宙的一些哲学认识。他认为不同的生命生活在不同的现实中,而“中间世界”仅仅局限于我们所能看…  相似文献   

11.
为了唤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和对睡眠质量的关注,2001年,国际精神卫生和神经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发起了一项全球性活动,将每年初春的第一天——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在每年初春第一天,是因为这一天太阳照在赤道上,南北半球白昼与黑夜相等,人们的睡眠时间和活动时间均等,把这一天定为睡眠日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2.
士兵在战场上连续作战.除了面对枪林弹雨外,最难对付的就是疲劳与瞌睡。于是。各国军事科研人员在睡眠上打起主意。研制奇异的“睡眠武器”。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长驱直人巴格达,其推进速度是海湾战争的3倍,难道美军是机器人.可以不吃不喝地连续作战吗?其实不然,不少士兵几天之内都没有睡觉。许多士兵一天平均睡不到4个小时。  相似文献   

13.
2068年夏的一天,天刚蒙蒙亮,我的床使有些微微的颤动,我被这微微的震颤弄醒,听到床头传来一个轻柔的声音:“S先生,请注意!还有15分钟您就必须起床了。”喔,原来是电子睡眠控制床(电子库)在提醒我起床。我哈了口气,转了一下身体,心想:还有15分钟呢,再睡一会。似乎我还没有睡着,15分钟就过去了,床又开始重新震颤,控制装置再一次提醒我起床,可我还想睡。这下电子床不客气了,它加大了声音说:“S先生,请您务必起来,否则我要移动床极了。”见我仍然没有起床的意思,电子床首先升高了枕部、背部、臀部.接下来是降低头部、…  相似文献   

14.
2011年最大的败笔.就是贸然接下了一部大书。着手编辑,才发现落入了“圈套”,退稿已来不及。我一面骂自己弱智。一面硬着头皮上网查找资料,翻书核对原文.真是苦不堪言。社里有四大糊涂蛋,前三位好汉过五关斩六将.众望所归,座次早已排定。第四位竞争激烈。若自己的这件糗事曝光,无疑自己投了自己一票。“十一黄金周”.我带着厚厚的书稿回家.准备大干一场。没想到四天之内稿件碰都没碰——都是刘杰惹的祸,不,是他的书《纸醉金迷多忧愁》惹的祸。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个关注现实生活的人,经常从世界上一些重大事件中获取创新的思想。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每天漏油达到5000桶。到了2010年7月28日,爆炸事故发生100天后,受损油井共向墨西哥湾水域泄漏原油1.84亿加仑,  相似文献   

16.
在本文中我想只提出几个有关经济不发达的问题,而后让读者自己去探讨:现代科学究竟怎样才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不言而喻,我们现在是生活在一个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上。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使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迅速提高,同时也相应地使世界各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逐步加深。因此,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17.
《大自然探索》2005,(1):5-5
忠诚对生活在草地上的田鼠来说简直是一句空话。它们喜欢在田野上同许多的异性邻居调情、交配,而不会只对其中的哪一个忠心耿耿。结果,精子就在母鼠体内为“老爸”而竞争。科学家最近发现,公鼠可以嗅出母鼠“前夫”的精子.并据此调整自己的交配策略。 .  相似文献   

18.
广角镜     
喝出来的聪明 众所周知,酗酒会让人头脑发昏,思维受阻。但是据日本科学家的最新发现,适量饮酒的人比一点都不喝酒的人智商更高。 日本国家长寿研究所的科学家对2000个年龄在40岁到 79岁的人进行了IQ值的测试。结果发现,每天喝上少于540毫升葡萄酒的男性比根本不喝酒的男性平均IQ值要高3.3%,而女性这样的比例则要高2.5%。而且酒的种类不影响实验结果,就是说,不论你喝的是日本米酒、葡萄酒、啤酒还是威士忌,适量喝一点,似乎都会让你更聪明。 也有研究者认为,并不是酒直接影响了人的智商,而有可能是日本人佐酒的鱼和奶酪使人变得更聪明。多数科学家认为,如果真的是酒直接提高了人的IQ值,那么酒中的多酚类化学物质一定是关键因素。 喔!我错了 我们有时候会在做着某件事的中途停下来,意识到刚才自己做错了。我们的大脑是怎么知道做错了的呢?这个“做错了”的信息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这些问题的回答涉及了令人好奇却又一直迷惑不解的事:我们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接受、分析并处理外界信息的?意识是怎么形成的?我们的大脑是怎么“想”的?它又是怎么命令我们做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的?而且,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手段去干预大脑的“想法”呢?这些似乎总是在小说中出...  相似文献   

19.
拍海龟     
“十一”长假,我同北京潜水人俱乐部的朋友一起“朝拜”了潜水人的“麦加”——马来西亚的诗巴丹岛。那是一个被银沙覆盖的小岛,除了几家潜水店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潜水爱好者外,几乎没有其他人来打搅这片净土。这也使得海龟(Greenturtle,Cheloniamydas)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天堂,除了潜水时必定能见到它之外,晚上还能有机会“偷窥”到终生只有产卵才会上岸的海龟。上岛的当晚,吃罢晚餐,天渐渐黑了,我们提出想看看海龟上岸产卵这久负盛名的景象,潜导请示后,行动被批准。于是4个潜导带着分成两组的我们背向绕岛而行,我们被要求安静,未经允许不…  相似文献   

20.
正如法国微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有句名言所指出的那样.“在科学探索领域.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然而.仅仅给出一个问题的勉强解释是不够的——理解它.并弄清楚它对于世界的重要性.才是关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