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枯雷尔氏菌致病力的番茄组培苗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番茄组培苗为材料 ,用剪叶法、灌根法接种不同浓度的青枯雷尔氏菌 ,观察组培苗的发病率 ,尝试建立青枯病菌致病力的组培苗鉴定方法。结果表明 ,接种青枯病菌 4d后 ,即有组培苗出现青枯病症状 ;在试验的浓度范围内 (8.0× 1 0 6- 5.2× 1 0 9cfu/ ml) ,青枯病菌浓度的不同对病程的潜伏期有一定影响 ,浓度越低潜伏期越长 ,但对发病率影响不明显 ,接种后 8d,除了浓度为 8.0× 1 0 6cfu/ ml的青枯病菌灌根法处理外 ,其它处理组组培苗的发病率都达到 1 0 0 % ;剪叶法接种青枯病菌 ,潜伏期比灌根法的长 ,但潜伏期之后的病症发展速度比灌根法的快。此外 ,还对将组培苗用于青枯病菌致病力鉴定的优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用频率为40kHz,功率为250W的超声波处理野生型番茄强致病力青枯雷尔氏菌F.1.3 010703 01,结果表明:在5、10和20min的处理出现3.24%~5.54%的抑制率,而在15和25min的处理出现-1.04%~-2.82%的抑制率;强致病力菌株的弱化指数在0.4461~0.5376之间,强致病力菌株所占的比例在95.83%~96.14%之间;超声波处理不同时间的菌株回接番茄组培苗,回接发病率皆为100%;处理组与对照之间无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处理菌株保持着强致病力菌株的特性.作为一种机械能量形式,超声波对番茄青枯雷尔氏菌F.1.3 010703 01的生长和致病力都没有影响.作为一种物理致弱因子,超声波对青枯雷尔氏菌无致弱作用.  相似文献   

3.
蜡状芽孢杆菌对番茄青枯雷尔氏菌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从其致病性上可分为能使植株发病的强致病力菌株和不能使植株发病的弱致病力菌株.利用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与致病性稳定的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进行共培养,处理后的青枯雷尔氏菌在TTC平板上表现为弱毒株的菌落特征,出现了致弱现象.经过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证明了用蜡状芽孢杆菌处理前后的菌株为青枯雷尔氏菌,并非是其它的污染菌株,通过回接番茄盆栽苗发现致弱前的青枯雷尔氏菌能有效引起番茄发生青枯病,而致弱后的菌株丧失致病力.不能引起番茄发病,  相似文献   

4.
青枯雷尔氏菌HPLC分析中色谱分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在青枯雷尔氏菌的高效离子交换色谱(HPLC)分析中,不同色谱分离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建立了在室温下分离青枯雷尔氏菌的最佳色谱条件:采用Toyopearl SuperQ-650C强阴离子交换树脂、0.02mol/L哌嗪-HCl缓冲液(pH 8.0)、洗脱盐浓度为1 mol/L NaCl、洗脱梯度0~75%/30 min、流速1 mL/min.在该色谱条件下,可获得良好分离的3个青枯雷尔氏菌色谱峰.  相似文献   

5.
[目的]准确测定青枯雷尔氏菌的菌液浓度。 [方法]选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和生理盐水为稀释液稀释青枯雷 尔氏菌 RsA(烟草分离源)和 RsB(番茄分离源)菌悬液,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菌悬液浓度,并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菌 悬液在 600 nm 处的吸光度值,建立青枯雷尔氏菌菌悬液浓度与吸光度值间的线性关系。 [结果]线性回归方程表明:胰蛋白 胨大豆肉汤培养基和生理盐水作为稀释液测定菌悬液浓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 RsA 和 RsB 菌悬液的吸光度 值具有差异,回归方程分别为 y = 6.578 4x+0.158 28(r2 = 0.998 99)和 y = 5.162 7x-0.125 82( r2 = 0.998 99),回归方程间斜率和 截距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建立的青枯雷尔氏菌的菌液浓度标准曲线可用于测定吸光度值后快速计算不同 分离源青枯雷尔氏菌菌悬液浓度,且无需将菌悬液培养基置换为生理盐水进行吸光度测定,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具有抑制青枯雷尔氏菌作用的拮抗菌,采用形态指标、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菌株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阴性对照(CK)、番茄青枯病菌阳性胁迫处理(RB)和拮抗菌K+番茄青枯病菌处理(KRB)3个盆栽番茄土壤样品进行了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拮抗菌K5菌落呈乳白色且表面光滑,经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初步确定为芽孢杆菌,通过分子鉴定后确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番茄青枯病的盆栽防治效果达到23.20%,K5菌株在接种48 h后能诱导番茄根部抗病基因表达,CTR、ETR基因的表达量提高,表明K5通过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能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并能有效地抑制青枯病菌的繁殖,从而达到防治青枯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紫外线对番茄青枯菌致病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外线的亚致死剂量、致死剂量对青枯雷尔氏菌作用的实验表明:亚致死剂量照射不同时间对青枯雷尔氏菌强致病力菌株有不同程度地促进作用,而无杀灭作用及任何抑制和致弱现象;致死剂量照射对强致病力菌株和无致病力菌株影响不同,结果差异极显著,无致病力菌株对紫外线的耐受力要高于强致病力菌株.致死剂量紫外线对强致病力菌株处理2min,抑制率即达100%,致弱率为0;无致病力菌株照射2min与4min的处理,抑制率分别为70.3%和96.3%,处理8min以上,抑制率达100%.  相似文献   

8.
在单独和混合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番茄青枯雷尔氏菌的强致病力(RV)与无致病力菌株(RA)的生长能力的差异.单独培养时,24h前无致病力菌株的菌体生长量超过强致病力菌株,24h后强致病力菌株菌体生长量超过无致病力菌株,12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强致病力菌株的5.6倍,60h时无致病力菌株的菌量仅为强致病力菌株的0.37倍.混合培养时,混合比例RV RA<1时,两种菌株都呈正增长,但后者比前者增长快,当混合比例RV RA≤1时,强致病力菌呈负增长(-119.57%~-33.57%),无致病力菌呈正增长(84.50%~285.50%).随着RV RA值升高,增长率呈升高的趋势.上述结论表明:无致病菌株在一定的时间内具有高于强致病力菌的生长能力,当与强致病力菌混合时,能较快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人工大量施用无致病力菌株时,能有效地保护番茄植株在生长初期免受青枯病的危害,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的原因所在.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强致病力菌株又重新成为优势种群,这可能是导致无致病力菌防效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由茄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茄科作物青枯病常有发生,危害严重且较难防治.从海南樱桃番茄种植区的青枯病重病田中,由健康植株的砧木根系分离到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HNU24.HNU24和强致病力茄雷尔氏菌菌株EP1共培养实验表明,HNU24可显著抑制EP1的生长,且HNU24发酵液的乙酸乙酯...  相似文献   

10.
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菌株诱导番茄系统获得性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雷尔氏菌无致病力突变株RS-F523接种后能显著提高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但RS-F523在体外对强致病力菌株RS-F052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RS-F523接种后植株中与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H2O2含量以及植株可溶性总蛋白都发生了波动变化,其变化方式和特点与RS-F052接种植株后的变化完全不同,提示RS-F523的生防机制可能与其接种后导致植物的SAR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从混合气体系统中任意两个组分的速度的几率分布出发,在证明了从速度坐标集合到速度坐标集合之间的速度坐标变换为正则变换的情况下,本文作为柯尼希定理的应用之一,较为详细地给出了推导相对速度分布、质心速度分布的另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地下水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矿井涌水量预测难以得到理想结果的原因,指出地下水系统的稳定性判断是其关键,并从系统理论和统计理论两方面探讨了进行地下水稳定性判断的依据,提出了从系统状态估计入手进行地下水系统稳定性判断的方法。参7。  相似文献   

13.
多元函数的极限、连续以及间断,是数学分析中最基本的概念。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流行的教材中对这些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为此,本文探讨了以上几个概念,并提出了合理的定义,特别是给出了二元函数间断点的合理定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模拟和预测定向井的井眼轨迹,需要确定岩石的弹性常数。本文把岩石视为横观各向同性材料,给出了岩石的本构方程,根据电阻应变片的基本原理,研究了岩石五个弹性常数的实验测定方法,并给出了几种岩石的五个弹性常数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粘附理论的发展加以述评,主要包括机械连结理论、吸附理论、静电理论和扩散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及杨树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杨树溃疡病原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17个菌株在杨树上进行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病原在杨树上存在致病力分化的现象,但不同来源地的菌株之间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菌株之间致病力没有明显的差异,说明病原致病力分化与地区分布和寄主来源无关。文章试用一种数值方法,对11种杨树感病性分别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筛箱各点运动轨迹为圆的振动筛工作时,激振轴上存在唯一的瞬时速度中心线,而且瞬心线的位置不变。瞬心线位于激振轴中心线与偏心块质心之间,该线到激振轴中心线的距线等于振动筛的振幅。只要胶带轮的几何中心安装于瞬心线上,胶带轮就只作定轴转动,不随筛箱振动。  相似文献   

18.
几种木兰属植物花粉粒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木兰属(Magnolia L.)植物全世界约有80余种,主要产于亚洲及北美;我国有30余种,大部分是著名的观赏树种和药用植物。而且其中某些树种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氯气等有较强的抗性,所以又是城市绿化、净化空气的优良树种。 哈钦松的真花学说认为,木兰科植物是现存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得到了许多植物系统学家的赞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植物系的James W. walker曾研究了毛茛类(包括木兰科)植物1000种以上,和若干属的醋酸酐分解的花粉,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考察了其中的100多个属的代表种花粉。可是他们所研究的只限于美国的特有种,如福莱氏木兰(Magnolia fraseri)、达老玉兰(Talauma sp.)等。至于我国的特有种类,前人曾做过部分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研究,但应用电子显微镜方面的研究还仅开始。我们对南京林学院校园内栽培的木兰属六个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方法对花粉纹饰结构进行比较观察,并拍摄了照片,以增补植物分类学的基础内容,并为良种繁育工作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9.
结球生菜基因转化组织培养受体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结球生菜马莱克为试材,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不同的激素配比,经愈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生根、移植入土三个步骤的离体培养,获得正常的再生植株,建立了结球生菜的基因转化受体系统,为下一步的基因转化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培养基为MS+B0.1-4.0mg/L+IAA(或NAA或2,4-D)0.005-2.0mg/L;分根培养基为1/2MS,还测定了外植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设施工程技术》CAI课件的制作方法 ,阐释了该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