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超级瘟疫     
美国科学家2007年2月宣布,他们在极个别患者身上新发现了一种艾滋病毒变种,这种艾滋病毒比以往发现的任何类型的艾滋病毒都更可怕,传染性和抗药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最近,"密西西比女童"艾滋病病毒重现,让艾滋病治疗蒙上阴影。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发布的《全球艾滋病毒/艾滋病应对报告》显示,扩大艾滋病毒服务在过去十年间将新增感染病例减少15%,在过去五年间将艾滋病相关死亡减少22%。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在这方面功不可没。我们更应正视这段在治愈艾滋病前的黎明黑暗。  相似文献   

3.
贝尔福斯特的外科医师们,已经开发了一种供血者血液的替代品,目前正在北爱尔兰提炼中,可望在三年内投放市场.这种代用品的明显的优点是可以排除由于输血而感染上艾滋病毒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毒主要存在于人的体液中,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唾液、尿液、汗液和痰液等.  相似文献   

5.
病毒致癌学说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得以验证,并在21世纪初加以确立,从而加速了人类征服癌症的步伐.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艾滋病毒(HIV)的发现人--法国学者吕克·蒙塔尼埃与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发现者--德国学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这些病毒引发肿瘤的详细研究成果,为揭示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与预防开辟了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6.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的杰伊·利维最近发现了一种能阻止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的称为cytokine的蛋白质,这个发现为人们找到一种对付艾滋病的自然疗法带来了希望。利维认为这种蛋白质是机体免疫系统对HIV病毒感染进行自然免疫反应的产物,由一族称为CD8的免疫细胞所分泌出来的,该蛋白质似乎可以阻止病毒在CD4细胞中的复制,而CD4细胞则是艾滋病毒HIV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的靶细胞,这种蛋白质在感染的潜伏期对抑制HIV病毒可能起着重要作用。cytokine是在那些感染了艾滋病毒HIV很长时间(10年左右)但未表现出症状的人体中发现的。利维认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2011,(3):F0004-F0004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旨在通过新奇和具有刺激的视觉方法鼓励世人关注科学的’2010年国际科学工程可视化挑战赛"落下帷幕。在这项由美国《科学》杂志和美国科学基金会组织发起的年度大赛上.噬菌体病毒、西红柿籽"头发"、植物基因图和蜈蚣机器人等视觉作品榜上有名,其中艾滋病毒3D模型获得了这项大赛的圈解类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听起来相当美妙的世界:一切疾病都能治愈。但这也是一个很难想象的世界:首先,它不等同于对疾病的预防,比如为了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毒传染,你得洁身自好,你得避免与别人共用一个针头:  相似文献   

9.
由于富勒烯C_(60)特别的结构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受到日益广泛的研究.自从C_(60)能够大量制备以来,很多的研究工作都集中在其作为功能材料的应用方面.在C_(60)的化学修饰方面,如氧化、卤化和氢化等,常常得到难以分离的混合物.1993年,Friedman,Wudl等人提出了C_(60).的衍生物可以抑制艾滋病毒酶HIV,给C_(60)的应用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研究了C_(60)和生物活性物质8-叠氮基腺苷的反应,合成了水溶性C_(60)衍生物C_(70)H_(12)N_6O_4.并用质谱、紫外可见光谱、~(13)C核磁共振谱、~1H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iedman,Wudl等人提出了C_(60).的衍生物可以抑制艾滋病毒酶HIV,给C_(60)的应用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研究了C_(60)和生物活性物质8-叠氮基腺苷的反应,合成了水溶性C_(60)衍生物C_(70)H_(12)N_6O_4.并用质谱、紫外可见光谱、~(13)C核磁共振谱、~1H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0.
《CD4抗原的研究进展》所述的主题CD4抗原是当今分子生物学的热门课题。作者认为,随着CD4结构、功能及其与艾滋病毒相互关系研究的日益深入,必将促进免疫学与艾滋病防治研究的进展,有可能为人类最终消灭艾滋病这现代瘟疫提供新的武器。  相似文献   

11.
用势能平滑搜索方法,在平滑修饰的势能面上对具有抗艾滋病毒HTV-1活性的肽T22([T5,12yr,T7yr]-Polyphemusin Ⅱ )骨架结构进行了全程搜索,得到该分子骨架结构在修饰势能面上的分子构象全集.用多构象优化方法,选择较适用于肽OPLS力场,采用GB/SA水溶剂模型,优化上述构象集,得到T22骨架结构在水溶液中优势构象集.结果表明势能平滑搜索与多构象优化相结合的构象分析方法是解决含有环结构的柔性分子构象分析中多重最小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每年约有1500万婴幼儿死于可预防的疾病,主要发生在第三世界。同这个数字相比,正式报给世界卫生组织的艾滋病例的数目(1987年共计已超过53,000例),看起来并不算大,何况这一数目是自1980年首次发现这种疾病以来报道的累计数字。考虑到每一个艾滋病例可能代表着100名受艾滋病毒感染者,同时考虑到可能对爱滋病例少报,估计目前约有5百万到1千万人是爱滋病毒携载者。这一数字要小于世界上贫穷国家每年死于可预防疾病的儿童数目。因此,在第三世界国家,关于艾滋病对未来人口和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研究的新进展最近,巴黎巴斯德学院的研究小组分离出了一种叫CD26的酶。在艾滋病毒(HIV)侵入人体免疫系统的健康细胞的过程中,这种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酶是细胞产生的复杂蛋白分子,其作用是启动特定的生化反应。科学家们早已知道,有一种病毒“受体”...  相似文献   

14.
刘景福 《科学通报》1993,38(18):1666-1666
杂多化合物的抗 Hiv-1(Hur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或抗艾滋病毒(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性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Hill 等总结了不同结构类型的21种杂多化台物的抗 Hiv-1活性,毒性及与结构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NH_4)_(17)Na[NaSb_9W_(21)O_(86)](简记为 NaSb_9W_(21)),它是一种穴状杂多阴离子,具有抗血癌等多种病毒活性,近年已作为抗艾滋病药物在法国和美国应用于临床.我们发现,某些穴状杂多阴离子的稀土衍生物具有抗 Rauscher MuLv 病毒活性,预计 NaSb_9W_(21)的稀土衍生物及  相似文献   

15.
国家癌症研究所已开始CD_4的人类试验,这是首次明确用药物来中和艾滋病毒的计划。设在马里兰州贝切斯德的国立癌症研究所肿瘤学计划组织的负责人塞缪尔布德博士说,“这是我们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步骤之一”。相同的试验在新英格兰波士顿的迪科立斯医院和旧金山总医院正在开展。 CD_4标志着药物发展中大有前途的新时代的开  相似文献   

16.
鳄鱼群内部经常会为了争夺地盘或配偶而互相大打出手,然而它们的伤口却很少感染。最近,科学家终于破解了其中的原冈——美洲鳄的血液能杀死包括最耐药的超级细菌在内的23种菌株,还能杀灭大部分艾滋病毒。科学家相信,在对抗细菌和病毒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缩氨酸(也称肽,即蛋白质的片段)。这类肽在青蛙、蟾蜍、  相似文献   

17.
动态     
<正>猩猩,艾滋病的罪魁祸首作为目前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一种传染病,艾滋病的可怕毋庸置疑。那么,它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呢?最近多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目前已知的、源头各不相同的四种艾滋病毒毒株——M、N、O、P,均来自于喀麦隆的黑猩猩和大猩猩。虽然有关研究早已证实  相似文献   

18.
李大卫 《世界科学》1997,(10):14-16
很多演员都知道要成为明星,不仅要有好看的外表和才能,要被"发现"还要有好的机遇。这对生物医学的"明星"也不例外,如有些可能控制着新治疗法的蛋白质。以化学激动素为例,这是对白血细胞有吸引作用的一族蛋白质,在引发发炎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免疫学家发现化学激动素,虽然已将近10年,但是直到去年,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的罗伯特·加洛(RobertGallo)研究组,发现了有些化学激动素能够抑制艾滋病毒的产物,使其有可能用来治疗免疫缺失症之前,这类蛋白质却未能登上中心舞台。国家变态(过敏)反应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长…  相似文献   

19.
用势能平滑搜索方法,在平滑修饰的势能面上对具有抗艾滋病毒HIV-1活性的肽T22([Tyr^5,12,Tyr^7]-PolyphemusinⅡ)骨架结构进行了全程搜索,得到了该分子骨加结构在修饰势能面上的分子构象全集。用多构象优化方法,选择较适用于肽OPLS力场,采用GB/SA水溶剂模型,优化上述构象集,得到T22骨架结构在水溶液中优势构象集。结果表明势能平滑搜索与多构象优化相结合的构象分析方法是解决含有环结构的柔性分子构象分析中多重最小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自从人类出现,传染性疾病便随之出现。传染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历史上,在与各种传染性疾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人类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正如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数十万鲜活生命倏然画上休止符,数百万人因社会秩序混乱陷入生活窘境,无数工厂企业难以为继……其实,新冠肺炎只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人类正日益受到源自野生动物的疾病的打击,这些疾病包括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毒、莱姆病、裂谷热和拉沙热。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人类的发展及其肆意活动,加上气候变化也促进了病原体的传播,最终的结果是动物携带的疾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