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文化,强调人的社会性。唐初、盛、中、晚各个时期都有影响这个时期的重要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帝王大臣们关注的,也是文人们所关注和参与的。初唐文人的辅国安邦、盛唐文人的兴业建国、中唐文人的改革弊政、晚唐文人的深刻反思是唐不同时期文人的不同担当精神的体现。唐代文人自觉地将自己与时代联系起来,试图通过自身的努力为国家出力。唐代文人的担当精神是儒家社会理性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2.
李煜词中充斥着感发生命的力量,这是他得以获得历代读者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结合晚唐五代的时代背景、文人心态、社会思潮等问题探讨李煜词中的生命意识,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忧患情绪、向往自由的心态、怀疑生命的本质意义并力图超越、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  相似文献   

3.
从《曲江池》到《绣襦记》,李亚仙形象的改变有着明显的时代的印记。元代社会,由于蒙元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冲击以及文人社会地位的急剧下降,使得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被赋予更多的叛逆性。明代社会,正统思想地位归复,封建礼教再次兴盛,封建观念遏制人们思想,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自觉接受礼教约束,表现出一种礼教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杜娟玲 《科技信息》2010,(29):I0285-I0285,I0292
苏轼在诗、文、词诸领域都有杰出成就,又兼精书法、善丹青,堪称宋代文学之集大成者。作为“唐宋八大家”最杰出的人物,他一方面走过了封建社会文人志士共同的道路:恪守儒家之进取精神,学优而仕、忠君爱民:而另一面则表现为对社会人生目的意义的怀疑、解脱与超越,宠辱不惊、旷达从容,这或许就是苏轼让后代文人普遍景仰的原因之所在。本文试就苏轼黄州期间词作之孤独、寂寞意象透析其深刻的人生感悟。  相似文献   

5.
晚唐桂州籍诗人曹邺因出身岭南、屡举不第等原因萌生自卑心态,自卑意识在他的诗中有着或隐或显的表现。曹邺一方面以曹魏后人自居,向中原文化靠拢,一方面在诗歌创作中以复古诗人自许,通过文化认同与身份建构的方式来克服自卑心态。曹邺克服自卑心态,实现自我目标的文化动因来自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精神,他最终以儒者的人格、复古的诗格享誉诗坛。  相似文献   

6.
晚唐羁旅行役诗的吟咏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赛梅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34-36,52
晚唐羁旅行役诗的兴盛,源于晚唐特殊的社会环境。由于作者多,并且身份﹑遭遇各异,因而吟咏主题多种多样,但最常见的主题有:士人长期淹留客寓中的凄惶苦况;漂泊他乡时的乡关之思;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焦灼和愤慨;颠沛流离中的感时伤世。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晚唐社会某些层面的真实面貌,特别是身处衰微时世的文人的末世情怀,进而深入体会晚唐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词产生于民间,盛唐始进入文人之手,中唐文人词则是词体发展成熟过程中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向成熟的晚唐文人词过渡的桥梁。中唐文人词既不同于民间词,也有别于成熟的晚唐五代词,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如题材内容广泛多样,与诗的区别界限不明显,未形成独特的风格,体式短小等等。  相似文献   

8.
郭晶晶 《科技信息》2010,(25):164-164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理想的文人就是"圣人",本文从"圣人的内涵"、"圣人"的修身之道、"圣人"的治世之道三个方面阐述了老子的这一看法,表现了老子对知识分子的要求和终极理想。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中唐儒学运动的核心人物,也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一位对我国教育影响深远的的教育家。韩愈的教育思想是对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教育目标看,韩愈继承儒家的"学以至圣人"之道而发展为"仁智契合"之法;从教育理念而言,韩愈继承儒家"明人伦"的教育思想进而提出了"性三品"的教育理性思考;从教育功能来看,韩愈继承儒家的"化民成俗"的思想而提倡新型的师生关系。韩愈的和谐教育思想对解决当今教学改革中的突出矛盾,探讨教育和谐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晓茹 《科技信息》2008,(1):146-147
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誊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个故事>是一篇具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本文试图透过被视为"异者"的主人公巴特比的无声的反抗,去看麦尔维尔如何抨击社会时弊,尤其是如何揭露和讽刺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和非人道.  相似文献   

11.
“和”或“和谐”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熔铸和造就的精华和首要文化理念。“仁”或“仁爱”是儒家理想中的人格美和社会美的集中表现。唐君毅作为港台新儒彖代表人物之一,毕生以弘扬儒学及中国文化为使命。其人道主义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于利用传统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调适人际关系,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精神价值,促进个人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全面提升个人素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60年代美国学者列文森提出的儒学“博物馆化”说认为传统的儒学不仅仅在知识理论上已经无法为现实提供解释和指导,同时也失去了作用于现实社会的能力。列文森认为儒学的“博物馆化”是儒学人文精神与现代工业社会之冲突导致的必然宿命。余英时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儒学“游魂说”则重在反思当代儒学研究与现实生活脱离,从而导致了儒学仅仅成为知识理论化的存在。儒学的人文精神并不与现代工业社会存在根本冲突,恰恰相反,儒学人文教化的精神适足以为解决社会分工带来的异化问题提供文化资源。儒学的复兴必须是学术理论层面的突破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建设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3.
唐代名相张九龄以“尚直”品质而享誉世人。其“尚直”品质的形成,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忠义”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另一方面也与其谏官出身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与谏官职责强化了张九龄的“尚直”品质。然而,言谏制度只是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对皇权的一种有限监督,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病,张九龄最后因“尚直”被贬,也恰恰折射出这一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君子人格是孔子所创立儒学的核心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儒学思想体系之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学的君子人格起到人格的教化与引导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对儒学的重新关注,君子人格必然对现代社会的制度、秩序、人际关系、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儒家是接着历史上的儒家往下讲,而不是照着讲.历史上儒家与道家有诸多相通相近的地方,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顺此而下,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马一浮等人都在不同侧面和不同程度上对道家思想有所研究与吸收.现代新道家同样是接着历史上的道家讲,是对道家思想形式与内容的某种创新.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道家的关系也与历史上的儒道关系类似,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现代新道家的建构刚刚开始,在时间上晚于现代新儒家,需要积极研究新儒家的成果,并从自己的立场上开展哲理的运思与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孔子所创立的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海峡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儒学已经成为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儒学思想对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推动两岸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两岸同仁应大力弘扬儒学精华,为构建两岸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古代儒者之学重在礼乐养民.儒家的政治学,具有浓厚的饮食思维.所谓礼教或王道,基本上乃是甘饮美食以养民.这样一套政治哲学,不是西方政治学的范畴及概念所能理解或掌握的.也非仅从道德实践、心性修养方面论儒学者所能知.现今应将"生命的儒学"转向"生活的儒学".扩大儒学的实践性,由道德实践及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除了讲德行美之外,还要讲生活美、社会人文风俗美.应恢复古儒家治平之学,让儒学从社会生活中全面活起来.  相似文献   

18.
"文儒"型知识分子在唐代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和历史背景,其中唐前"文儒"概念的生成便是重要条件.此概念生成的两大前提是儒家思想自身的"尚文"特征和知识分子类型与功能的分化及其相关的理论探讨,唐代文人是在承接这些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才促使了"文儒"型知识分子的成熟并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晚唐五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诗格于晚唐五代时期再度兴盛并形成了不同于初盛唐诗格的独特风貌。晚唐五代诗格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唐代中后期朋党之争、宦官专权以及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使许多文人投身学术来实现其存在价值;第二,中唐儒学的复兴和禅宗在中晚唐时期的盛行,对晚唐五代诗格的思维方式、体式风格、阐述方式以及理论术语等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第三,唐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苦吟"风气成为促使晚唐五代诗格兴盛重要的文学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