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前,美国科学家在哺乳动物的视网膜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神经细胞,并将其命名为"钟形细胞",因为它的形状类似于手铃.钟形细胞传递来自视网膜内感光棒和感光锥的视觉信号,但这种神经细胞的确切用途还不明确.  相似文献   

2.
猫瞑夜视仪 提起夜视仪,就一定要提到猫.漆黑的夜晚.猫能清楚地观察老鼠的一举一动并敏捷地抓住它。 猫的眼睛为什么能在黑暗中看清东两呢?其原因存于猫眼的视网膜上具有网锥细胞和圆柱细胞.嘲锥细胞能感受白昼普通光的比强和颜色,圆柱细胞能感受夜间的光觉、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视网膜结构。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光源直射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眼球的视网膜。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适于感受正常强度的可见光和分辨颜色,视杆细胞对弱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发现,终日生活在昏暗中的深水鱼之所以能保持一定的视觉,这得益于其独特的视网膜结构。动物大脑感受视觉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有光源直射或物体反射的光线作用于视网膜。普通鱼类的视网膜中含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适于感受正常强度的可见光和分辨颜色,视杆细胞对弱光反应敏感。科学家对深水鱼进行长期考察后发现,生活在不同深度水域的鱼类,其视网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是视觉的基础, 结构十分精细复杂, 视网膜的功能完全依赖于视网膜的结构. 鉴于目前人们对视网膜发生的调控基因和机理了解很少, 利用含16361个基因的芯片分别检测了12~16周、22~26周胎儿及20~40岁成人视网膜中基因的表达水平, 发现814个基因在1或2个时间点表达水平相差3倍以上, 其中表达强度值在1个以上的时间点超过100的差异表达基因共106个, 依次是发育、分化、信号传导、蛋白质合成翻译、代谢、DNA合成修复重组等相关基因. 基因表达模式和聚类分析揭示随视网膜发育成熟呈下调趋势的基因最多, 而呈上调趋势的基因较少. 在上述106个差异表达基因中, 有46个目前在美国国立卫生院(NIH)眼科研究所(NEI)的视网膜cDNA或EST数据库中尚找不到, 它们在视网膜中的作用和功能也不清楚. 为了进一步确定基因芯片结果的可靠性, 采用荧光定量 RT-PCR和常规RT-PCR检测分析了上述46个差异表达基因及另外6个已知的视网膜特异表达基因的表达量, 其中27个基因的表达谱与芯片检测结果完全一致. 另外, 还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NNAT基因在视网膜内的表达量及表达产物的细胞和亚细胞分布. 此外, 对10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染色体定位进行检索揭示, 其中1个基因位于已知的视网膜锥体或锥-杆体营养不良基因位点处, 并与该病的发病有关. 此结果为阐明视网膜发育的调控机理、为视网膜疾病候选基因的确定提供了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重建视网膜     
正失去视力者重获光明可能成为现实,对眼部最为复杂结构——视网膜的实验室重建在研究者的努力下或将柳暗花明。奇特结构视网膜位于眼球后部,由一薄层光敏组织组成,其复杂结构对获得视力举足轻重细胞环路视网膜中,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水平细胞和无长突细胞等5种细胞之间形成神经环路,组成了自然界最为复杂的回路之一。当光线到达视网膜,刺激感光细胞  相似文献   

7.
提出中心凹相邻两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了强耦合区,构成光纤耦合器,我们的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发现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黄光跑到相邻细胞而蓝光能量是在两细胞中接近均匀分配.根据中心凹相邻视锥细胞构成光纤耦合器的理论,我们统一了争论138年的两个重要色觉学说——三原色说和对立色学说,找到了对立色学说在视网膜光感受器水平一级的解剖学光学基础,解决了这个138年的世界性难题.同时在前人的颜色视觉三阶段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四阶段学说,发现在两相邻视锥细胞的外纤维和内段形成的强耦合区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了选择性预处理,称之为颜色预处理.根据红光和绿光在相邻视锥细胞交叉传输的现象,发现在视网膜的中心凹的外段成正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正像),颠覆了通常认为的眼睛成反像(即视网膜进行光电转换时为反像)的理论.最后,解释了中心凹的最中心区(蓝色盲15′视角区)无S视锥细胞的原因是提高空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8.
王厚华 《科学通报》1982,27(10):630-630
按照Walls演变学说,夜行壁虎的杆细胞是从其祖先白天蜥蜴的锥细胞演变来的。然而这种演变并不完全。根据外段形状命名的夜行壁虎杆细胞,实际上仍保留着某些在光化学、电反应和超微结构上类似锥细胞的特征。视细胞的这种“中间型”特征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较近有工作表明杆细胞和锥细胞在盘膜脱落时间上存在差别:前者发生在拂晓,后者发生在傍晚。本文试图利用这个特征来检察夜行壁虎(Cekko iaponicus)感受细胞是否像一个真正的视杆。  相似文献   

9.
大鼠胚胎视网膜内RGNTF及其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明华 《科学通报》1992,37(13):1220-1220
我们已从顶盖脑组织提取液中分离出30kD分子量的蛋白质,并证明它对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维持存活、促进生长的作用,将其命名为视网膜节细胞神经诱向因子(RGNTF)。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制备了抗RGNTF单克隆抗体和RGNTF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本文用以上两种抗体,对大鼠胚胎视网膜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反应,观察RGNTF及其受体在视网膜的分布,为探讨RGNTF对发生中视网膜节细胞的功能意义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92,37(3):259-259
在脊椎动物视网膜中,光感受器在暗中释放L-谷氨酸(GLU),使水平细胞去极化,去极化的水平细胞释放γ-氨基丁酸(GABA),激活视锥、双极细胞,GLU也可能激活水平细胞的突触后GABA受体。在考察GLU和GABA对视网膜神经元的作用时所采用的  相似文献   

11.
刁云程 《科学通报》1986,31(16):1280-1280
最近发现,将一段坐骨神经移植到大鼠(So & Aguayo,Brain Res., 1985,328;349—354)或金黄地鼠的视网膜上之后,被切断的视神经节细胞的轴突能够再生并长到移植神经内很远处。在中国科学院和Croucher Foundation的资助下,我们对这些再生的神经节细胞轴突的生理性质做了初步研究。实验用6只年青的成体金黄地鼠,将长约2.5cm动物自体坐骨神经移植到一侧视网膜上颞部近  相似文献   

12.
周逸峰 《科学通报》1992,37(22):2093-2093
视皮层一些细胞具有方向选择性早已为人熟知。Barlow等在兔视网膜中发现了具方向选择性的神经节细胞。Stone等亦发现在猫视网膜上一些W类神经节细胞具明显方向选择性。Clelend和Levickts记录了猫视网膜960个神经节细胞,发现其中73个不能用同心圆式的中心一周边组织结构来解释。这些细胞可分为五类,其中一类是方向选择性细胞。最近的工作表明,正常猫和视觉剥夺猫(dark reared cat)外膝体的部分细胞亦具方向选择性。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研究猫外膝体A层X、Y细胞的方向选择性,并试图给出该方向选择性的模型。  相似文献   

13.
自制熔岩灯     
正科学离生活很近,掌握好一定的科学知识,生活中就少不了乐趣。小伙伴们,跟随小编用油、水、食用色素等材料,来自制一款在玻璃瓶内就好似有熔岩流动的神奇熔岩灯吧!准备材料:油、水、食用色素、泡腾片、一个玻璃瓶或塑料瓶。操作步骤:1.将油和水倒入玻璃瓶或塑料瓶中,油的比例占2/3,水占1/3。可以观察物质的分层现象,然后进行下一步。2.滴入1~2滴食用色素,等待数分钟,直至食用色素穿过油。你会发现,食用色素和水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86,31(11):865-865
在鲤属鱼(Cyprinidae)视网膜水平细胞排列成两个亚层,分别称为外水平细胞(LEHC)和中间水平细胞(IHC)。IHC伸出长树突与杆细胞末端发生突触联系。进而,只有在暗适应的视网膜才能记录到其反应;它的光谱敏感曲线和鲤鱼杆细胞的视色素——视紫质(λ_(max)=523nm)的吸收光谱相似。这些结果提示IHC可能仅接收来自杆细胞的输入。  相似文献   

15.
小鼠胚胎植入涉及源于外胎盘锥的洋养层细胞对子宫蜕膜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和侵入,植入时,纤粘连蛋白在蜕膜大量表达并分布在基质细胞周边,其受体在滋养层细胞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6.
人体组织中各种细胞的构造成分,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一切细胞所共有的基本结绝,如细胞膜、细胞核和线粒体(在一般组织学教科书中,高基氏器也包括在内,但作者根据过去的研究,认为含有大量磷脂类的高基氏器是由线粒与由核排泄出来的核质化合之后分解而形成的,因之,它不能作为细胞的基本结构看待),另一类构造成分是各种细胞所特有的,如动物澱粉、分泌颗粒、脂滴、色素等。根据许多实验材料示明:各种不同细胞内的特殊成分可能是由细胞所共有的基本结构衍化而成的。如哺乳动物的红血  相似文献   

17.
一种嵌有微型感光器的微型集成电路片可能使盲人重见光明,尽管这种微晶片不会使盲人完全恢复视力,但它能够使盲人看到亮度不同的光线。对于正常人来说,视网膜后面的感光细胞将信息传递到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将信息传送到大脑便形成了图像。某些眼疾,如视网膜色素沉积、视网膜黄斑变性等,破坏掉了感光细胞,因而造成失明。但是,这些疾病并未破坏掉神经节细胞。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和霍普金斯医学院的眼科医生们,正在设想是否可以越过被破坏掉的感光组织,直接去刺激神经节细胞。研制一种可以植入视网膜的脆弱组织中的装置是很难的。他必须体积很小,并且要有不间断的电能供应。解决的办法是,制造一种嵌有感光器和电极的如火柴头大小的微晶片,这个微晶片能够将亮度不同的光线转换成电流去刺激神经节细胞。现在,科学家们正在实验室对这种微晶片进行实验。他们说微晶片不会伤害视网膜组织,因为它和视网膜有同样的弹性。怎样给微晶片提供电能呢?一个设想是,将一个小电池盒装在眼镜上,镜片发射一种激光透过角膜照射在植入的光生伏打电池上,从而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8.
杨雄里 《科学通报》1978,23(8):509-509
在海水鱼视网膜电图(ERG)的研究中,我们曾观察到b波的敏感度在明适应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变化。当适应光较弱时,b波敏感度随适应时间逐渐降低(下降型,下称D型);当适应光强超过一定水平后,在明适应一开始敏感度骤然下降,之后随适应时间却渐渐回复(回复型,下称R型)。R型变化在文献中很少报道。我们在鲫鱼上对R型变化作了进一步研究,并证实了前文的推测:R型变化系锥细胞(明视)系统的适应特性。  相似文献   

19.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有关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奇云 《世界科学》2001,(10):18-20
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突破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stemcells,ES)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囊胚 (受精后约 5~ 7天 )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含有约 1 40个细胞 ,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 ,称“滋养层 (trophoblast)” ,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囊胚腔” ,腔内一侧的细胞群称“内细胞群 (innercellmass)” ,这是一群具有全部分化能力的细胞 ,它们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 ,可以进一步分裂、分化 ,发育成个体。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每个胚层将分别分化形成人体的各种…  相似文献   

20.
《大自然探索》2005,(6):4-4
一项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袋鼠、考拉熊和它们的有袋类亲戚能分辨七彩颜色,这使有袋动物成为了已知的第二种能识别三原色的哺乳动物。在此之前,科学家只知道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这种能力。大多数哺乳动物(比如狗和马)都只具有两种视锥细胞,因而不能识别红色和蓝色。视锥细胞是一种在视网膜上感受光线和色彩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主要集中于视网膜的中央凹进处,使得这一部分区域对光线最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