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交设计在毛白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正交设计法考察了4种激素对毛白杨叶片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2,4 D,NAA作用显著,IAA,6 BA作用不显著.它们作用大小依次为:2,4 D>NAA>6 BA>IAA.诱导毛白杨愈伤组织产生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2,4 D1mg/L+6 BA1.5mg/L+IAA0.5mg/L.  相似文献   

2.
麻黄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麻黄(Ephedra)作为我国一古老药种,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1],所含生长碱和挥发油具有多种重要的药用价值.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目前麻黄面临品质退化、资源匮乏的困境.为探索一条保护利用这一资源的新途径,现将我们应用组织培养技术,对麻黄进行培养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马蹄香叶片的组织培养,研究了MS附加不同种类、浓度激素的培养基对马蹄香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蹄香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激素浓度的作用范围很窄,只有在附加BA5.0mg/L,2,4 D0.5mg/L的MS培养基上有愈伤组织的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为50%.高浓度的BA和ZT有利于马蹄香愈伤组织的继代增殖,并且少数上有芽点的分化.为马蹄香再生系统的建立和快速繁殖打下基础,对保护我国这一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提高籼稻品种组织培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培矮64S和盐恢559的成熟胚和未成熟胚为外植体,研究对2个籼稻品种的组织培养效果的影响因素,在诱导培养过程中,2个品种对最适2,4-二氯苯氧乙酸(2,4-D)浓度要求不一样,在适宜的2,4=-D浓度的基础上,添加某些外源激素,并不能提高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在继代过程中,交替借助不同浓度的2,4-D,能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提高愈伤的质量,对不易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品种(盐恢559),在继代过程中加入适量的脱落酸,可明显改善愈伤组织的生长状态,增加胚性愈伤组织的数目,不同糖类试验结果表明:麦芽糖较蔗糖更适宜作为籼稻的碳源,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率问题,可将不同的糖类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山苍子带芽茎段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崇坚  邓艳敏 《广西科学》2005,12(2):156-157,160
以山苍子(Litseacubeba)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实验。实验以MS为基本培养基,按不同比例添加激素,配制成3种培养基:MS+2,4-D0.5mg/L+6-BA2.0mg/L,MS+2,4-D1.0mg/L+6-BA2.0mg/L,MS+2,4-D0.5mg/L+6-BA3.0mg/L,MS+2,4-D1.0mg/L+6-BA3.0mg/L,MS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在暗培养和光照培养条件下进行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分化。结果显示:MS+2,4-D1.0mg/L+6-BA2.0mg/L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好培养基,诱导率最高,达55.6%;MS+2,4-D0.5mg/L+6-BA3.0mg/L为最好的萌芽培养基,萌芽率最高,达60%;MS+2,4-D1.0mg/L+6-BA3.0mg/L为最好的丛生芽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达8±1.4。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马铃薯茎尖、茎段和芽体3种不同外植体为材料,用浓度为1.0mg/L的NAA与不同浓度的2,4-D组合诱导愈伤组织;用浓度为0.2mg/L的NAA和不同浓度的BA组合诱导不定芽。试验结果表明:NAA1.0mg/L 2,4-D1.5mg/L最适于愈伤组织的诱导,NAA0.2mg/L BA0.3ms/L最适于不定芽的诱导;NAA对马铃薯根的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北红豆杉愈伤组织诱导及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北红豆杉扦插苗幼茎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B5-B组(86.7%)>MS-A组(60.2%)>MS-B组(37.0%)。MS培养基中2,4-D和NAA同时存在时,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比不含NAA的要好1.5-2倍。MS培养基是 愈伤组织生长的适宜培养基。经过几代的继代培养,愈伤组织的生长周期由35-40d缩短为15-18d。红豆杉树与扦插苗间、树的不同个体间,甚至同一树不同部位的幼茎在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杜衡的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杜衡叶柄为外植体,通过两次灭菌后进行组织培养,结果表明:外植体在MS+BA3mg/L的培养基上产生大量愈伤组织,并且生长速度快,将其称到MS+BA2mg/L+NAA0.5mg/L的培养基上获得了大量不定芽或丛生芽。芽长大后,在MS+NAA0.2mg/L培养基上生根并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0.
以野大麦成熟胚为外植体,接种于MS 2,4-D2.0mg/L KT0.2mg/L NAA0.5mg/L Su3%的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然后在培养基MS 2,4-D2.0mg/L KT0.2mg/L NAA1.0mg/L Su3%上进行继代培养,每次继代时间为20天左右;再用MS KT2.0mg/L NAA0.2mg/L Su1.5%进行分化,分化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1.
12.
银中杨茎的组织培养及快速无性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银中杨幼茎为材料,经表面消毒后,接种于培养基上,5周左右形成丛芽,3周后转至生根培养基上,又经2周长出完整根系,形成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粱组织培养方面研究的进展情况,高粱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的关键技术和方法,简要概括了诱导愈伤组织及建立再生体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以翠菊(Callistephus chinensis)叶片为外植体,在 MS 6—BA0.5mg/L IAA2.0mg/L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发现,每叶片平均再生芽数4~6个,再生率达80%~85%.外源激素和光照是影响芽分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对垂柳愈伤组织和植株再生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茎段比较适合诱导愈伤组织,质量浓度为1.0mg/L和2.0mg/L的6-BA均能诱导垂柳茎段愈伤组织;MS+6-BA 1.0 mg/L+NAA 0.1 mg/L+KT 0.5 mg/L的激素配比最为适合胚状体和芽的分化;MS+6-BA 1.0 mg/L+Ac 0.3%培养基能促使垂柳根的形成,且能促使芽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相似文献   

17.
驱蚊香草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驱蚊香草 (Pelargonium citrosum Vanleenii)引自澳大利亚 ,因其可以分泌一种具有驱蚊功效的成分香茅醛 ,被作为驱蚊植物在西方国家广为栽种。为加速这种植物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对其快速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外植体启动培养基采用 MS+ 6-BA1.2 m g/ L+ NAA0 .1mg/ L,能取得较好的初分化效果 ,初分化率达 88% ;增殖培养基采用 MS+ 6-BA0 .8m g/ L + NA A0 .1m g/ L ,丛生芽增殖率达 8.5 8倍 ;用 MS+ 6-BA 0 .1mg/ L + NAA 0 .2 m g/ L培养基进行壮苗培养 ;生根培养基为 1/ 2 MS+ NAA 0 .1m g/ L ,生根率达 10 0 %。  相似文献   

18.
以库拉索芦荟茎段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了外植体的取材,激素浓度及配比,抑制外植体褐化,糖,活化炭等因素对芽分化及根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荟幼茎及具芽切段适宜作为外植体材料;不定芽的分化与增殖以MS+6-BA3.0-4.0mg/L+NAA0.2mg/L,其6-BA与NAA浓度配比为15-20最佳,生根培养以1/2MS+NAA0.5-1.0mg/L+0.3%活性炭为适宜,在诱导芽和根的培养基中,食用白糖的适宜浓度为3%,抗坏血酸浓度为4%时对外植体材料的抗褐化作用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以木槿(Hibiscus syriacus)幼叶为外植体,培养在附加6-BA_3+IAA(或IBA)_(0.1)+GA_(0.5)+LH_(100)的1/2MS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组织学观察表明:接种3—10天,接触培养基的细胞体积增大,核染色加深,并移向细胞中央,有的细胞已开始分裂,接种15—20天,表皮,叶肉的栅栏细胞、海绵细胞,以及维管束附近的薄壁细胞等,都有细胞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培养30天后,叶片结构紊乱,形成大量的分生细胞团或细胞群。同时,还有维管分子、维管组织结节,以及芽原基和叶原基的相继出现,芽原基进一步培养,形成无根苗,转移无根苗到生根培养基上,20天后,可形成完整再生植株,其结构与正常木槿植株一致。  相似文献   

20.
报导线形杉藻细胞组织离体培养的研究,分别把新鲜线形杉藻体主茎的顶端、中部、基部切成长4-7mm的小段,置于为10L:14D,光强1500Lx,温度18 ̄24℃,实验重复多次,结果线形杉藻具有很强的离体再生能力,培养3天后在切段上断面的皮层及表皮即出现数量不等的细胞突起,10天后即可长成幼芽,40天后可长成长约10nm且有分枝的幼体,下断面则产生棉球状细胞团粘附于培养皿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