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的高阶表征理论"通过高阶的心理状态与一阶的心理状态间的外在的表征关系来解释现象意识。不过,它们面临着一个"来自亲密性的异议"。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试图诉诸"构成表征"观点对此异议进行回应。他的回应策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有效地解决"误表征"问题。然而,在面对"极端的误表征"和"温和的误表征"两种情况时,"构成表征"仅可以回应前者而对后者却无能无力,因而克里格的"自我表征主义"的回应策略同样面临着异议。  相似文献   

2.
高阶表征理论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另一个高阶心理表征。简单性论证和现象学论证是它的两个主要论证,它们的策略是先把意识看作高阶心理对低阶心理的觉知,然后用表征来定义觉知,最后把意识状态解释为高阶心理以低阶心理为表征对象的再表征。简单性论证的问题是没有进一步澄清表征的过程,现象学论证则没有充分说明自我表征命题如何从经验判断过渡到必然性判断。高阶表征对意识解释的实质是把意识状态看作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表征关系,但对其中的表征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缺乏详尽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如何解释现象意识是意识的难问题。高阶信念理论试图为现象意识提供还原性的说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罗森赛尔的实在主义高阶信念理论和卡拉特斯的倾向主义理论。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这两种理论对现象意识的说明,指出其困难,最后提供了原创性的改进版本。  相似文献   

4.
意向性和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意在考察意向性与背景的关系,澄清相关的误解.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属性,背景表现为一种非表征的能力.众多的心理状态组成网络,网络是背景的一部分.背景是意向性必不可少的条件.背景对意向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背景使表征成为可能;背景使意识成为可能;背景使自觉行动成为可能.有人认为背景是偶然的生物事实和社会事实.这是一个偏颇的看法,其实背景不限于此,它是一种心理能力.承认背景不会让我们陷入相对主义,因为背景赋予意向状态确实性,是我们一切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知觉表征论主张知觉经验具有表征内容,且经验的现象特征被表征内容所穷尽。这反过来将意味着,如果现象特征不变,那么表征内容也不变。由于知觉表征论的这一特性,它与内容外在论、感受质内在论三者不兼容。体现这种不兼容难题的一个示例是反转地球思想实验。本文对不兼容难题、反转地球实验进行分析,对表征论者作出的不同回应进行探讨,指出这些回应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提示出一条理论路径:搁置知觉表征论,而转向一种更审慎的理论出发点——弱意向论。  相似文献   

6.
意识“难问题”的本质及其深层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难问题"充分说明了现象意识,即我们心理生活主观的、定性的维度。它要求我们解释带有主观性和定性的状态为什么以及如何存在。一般来说,尽管认知神经科学在意识问题的解释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却不能充当意识"难问题"的充分条件或必要条件。查尔莫斯正是立足于这一认识论困境,提出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意识的非还原解释方案,以此为迎合"难问题"的解释性挑战提供了适当理由;同时着眼于此,我们可以揭示出意识"难问题"的深层次问题。然而,要想阐释这样一个更大的难题,其间必然会面临现象概念策略与表征主义的质疑。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指称理论认为意向性是指称的关键,即意义内在于人的思想.对此普特南提出了反对意见,他通过孪生地球等思想实验来说明心理表征不是指称的充分条件,通过对其功能主义的反思,他认为心理表征甚至也不是指称的必要条件,他的"语言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意义的社会结构.他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对意义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德雷斯基认为意识直接体现在生物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因此意识是外在世界中的一阶之物。麻醉学上的意识研究则表明,意识形成于脑内神经元的联结过程中,因此意识是脑内过程的结果。关于意识的高阶理论则认为,拥有意识必须拥有关于意识的概念。应该融合这三种关于意识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IIT理论是由G.托诺尼(G. Tononi)领衔的团队发展出来的用"整体信息"(integrated information)来解释意识及其现象特质的理论,这一理论尝试在"内部视角"下看待信息,并在以"整体信息"为意识的本体的基础上,定性定量地刻画意识的量值和其中的现象层面的特征,在其多篇论文中,托诺尼都认为该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意识的现象层面的特质,即所谓"感受质"(qualia)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且能够解决困扰哲学界已久的"意识难问题",本文将给出如下理由来说明其并未解决意识难问题:其一,IIT理论的"内部视角"与需要理解"感受质"是什么的"主观视角"并不一致;其二,通过信息间关系及其相应的存在空间的构造,我们至多可以有一个无法验证的,同构于现象经验本身的对应物,构造出这样的对应物并无助我们理解"感受质"本身究竟是什么;其三,IIT的3.0理论中所要求的预设不仅蕴含着"意识的难问题",还蕴含着一个和"意识的难问题"同样困难的对偶命题,IIT理论本身的成立要求难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认识击败者是分歧认识论的一个核心论题。围绕是否击败目标命题的合理性辩护的问题,形成四种击败者构想:完全击败者、无击败者、基于总体证据的击败者及部分击败者。作为一种温和的中间观点,部分击败理论坚持公认的同行分歧至少会导致信念的部分减损,为认识击败者论题的成立提供了更为适当的理论支撑。击败者构想的差异表现为分歧双方对一阶证据还是高阶证据的依赖性。而高阶证据及高阶击败越来越成为认识击败者理论的研究重心。最具影响力的认识击败者是认识者在建构基于高阶证据的高阶击败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意义何以可能?--普特南的新语义学理论读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特南的意义理论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反叛,它否定了将意义看作可由心灵把握的固定对象并以其决定指称的做法,主张指称决定意义;与些相关,他提出了语言劳动分工、因果指称理论、科学本质主义等一系列主张,在英美哲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本文阐释了普特南这一重要学说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它的得失。  相似文献   

12.
追问技术必然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分析技术本质入手,提出:如果技术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世界的一种关系,那么技术必然性就是这个关系的展现方式和展现的历史状态。它是指人类文明技术化的客观,历史性过程。应该从追问技术必然性中寻找技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此观点对人文主义者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指出研究技术必然性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09,(19):45-45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来自学习、工作中的无形压力使人们的心情越加焦躁不安起来。焦虑心理日益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潜在杀手。因为这种不良心理不仅会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滋生出许多心身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心脏病、高血压等,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我们该如何赶走焦虑心理的困扰呢?就此问题,精神健康网的专家总结出了几点自我防治焦虑症的小妙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现象意识表征主义(或意向主义)指意识或经验的现象特征等同于或随附于意识的表征内容,该立场蕴含了没有表征内容之间的区别就没有现象意识之间的区别。哲学研究者利用一些模糊图形提出反例,指出同一图形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经验,以此质疑表征主义特别是非概念性表征主义的合理性。本文将建议一个策略以应对麦克弗(F. Macpherson)森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模糊图像反例。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模糊图像反例,非概念表征主义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5.
等差是等差数列最核心的本质特征。高阶等差数列(或称n阶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普遍形式,一阶等差数列是凡阶等差数列当n=1时的特例。研究表明,高阶等差数列的差分性质在经济计量领域有明确的体现。例如,单整序列数据I(n)的差分性质即与n阶等差数列密切相关。遗憾的是,以往所见关于等差数列的讨论,大多围绕其一阶情况展开。有些常见的关于等差数列的定义也仅仅适用于一阶条件的假定,不能确切描述等差数列的高阶(二阶及以上)情况。为了适应经济计量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有必要重新研讨关于等差数列术语的定义问题。本文尝试提出高阶等差数列“隐蔽公差”的概念,同时给出n阶等差数列的形式表达以及n阶等差数列公差与其相对应一阶等差数列公差的换算关系式D=d^nn!其目的在于放宽约束条件,给出能够涵盖n阶等差数列情况、具有普适性的术语定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于一般物理事物,心理状态通常被认为表征某物或某事态。对于心理现象的表征特征,塞拉斯认为,我们可以依据言语行为的语义学概念来解释。然而,在解释非语言动物的表征现象时,塞拉斯的观点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针对这些困难,我将提出一种行动的表征概念——身体行动是一种基本的表征类型。确切地说,身体行动具有命题式表征内容,并能够与其他类型的表征状态处于推理关联中。基于行动的表征概念,我初步地为一般生物表征现象建构了一个统一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7.
一、经典系综和量子系综老实说,我本来是不打算再回到这个题目上来的。我感觉事情的实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说明,并且想把精力集中于现代物理理论的那些更为尖锐的问题,那些由于近几年在基本粒子和高能领域中所发现的重大事实而在理论家面前提出来的许多问题上。但是,我得到了不少情况,它们都表明,返回到这个老问题上来仍然是绝对必需的。特别是由于我的量子力学教科书的缘故,大家提出了关于波函数的问题:波函数是表征单个微观粒子的状态还是大量粒子的系综的状态? 如何理解这种或那种解释呢?波函数是微观现象的主观表征还是说它具有客观的意义? 看来,这类问题的产生表明,在我的书中,还没有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得足够清楚。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弥补所指出的缺陷,如果这种缺陷仍然存在的话。我从关于“量子系综”这一术语的意见谈起,这一术语是我和К.В.尼柯耳斯基(Никольский)从经典统计物理学,即从吉布斯理论中借用来的,经典统计物理等同量子力学类似,在一定的方面把微观现象同客观现象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8.
本质直观与形式直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分形式直观与本质直观是分析现象学的首要任务,这一区分基于这样的方法论原则:如果一种直观在一个命题蕴涵关系中表达的是前肢与后肢的谓词之间(它们的主词相同)的关系,那么,该直观是本质直观;如果其在一个命题蕴涵关系中表达是前肢与后肢的主词之间(它们的谓词相同)的关系,那么,它就是形式直观。具有蕴涵关系的两个本质之间具有本质必然性关系,而有本质的形式中的诸元素与该本质之间具有普遍必然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信息的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不仅体现了具身认知的特点,而且强调空间经验在表征中的作用。然而,知觉符号理论既没能解释空间经验,其基于相似性和图解式概念的核心解释也不完善。大量相关研究在证实知觉符号理论合理性的同时,也证实了心理空间的存在。若将知觉符号置入心理空间的认知语境中,则不仅使该理论的表征相似性转向空间语境同一性,解答了一系列疑惑,而且借用心理空间的拓扑性,知觉表征也更加符合心理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表征主义者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完全由表征内容决定。伯劳克反对这一观点,坚持现象意识还包含表征内容无法解释的其它因素,因此并不随附于或等同于表征内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体运用注意力于某个视觉知觉对象会产生不同于未运用注意力于同一对象而产生的现象性。也就是说,诉诸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相同的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现象意识。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伯劳克分析了一个关于注意力转换的视觉认知实验,他论证表征主义通常用于回应内容与现象性不一致的两种策略——"内容区分"与"错觉"——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现象性的差异。本文将论证伯劳克对这一实验的解释不能成功驳倒表征主义。但表征主义者仍面临表征内容作为经验准确性条件的定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