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13,(3):53-53,59
公路工程专用检测设备无法从国家现有计量体系进行直接量值溯源,其量值的准确与统一难以得到保证,是当前交通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公路工程行业最高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与国家专业计量站的建立”项目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破解公路工程专用设备量值溯源与传递的诸多关键技术,建立公路工程行业最高计量标准,建立公路工程领域国家计量站,为全面实现公路工程专用设备的量值统一与准确可靠、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公路交通设施养护水平、促进交通计量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消息定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晷影漏刻算法的沿革已得以广泛发掘,其精度也得以仔细分析,但对唐代僧一行在《大衍历》中所给晷影漏刻算法之“消息同率”的内在本质尚深入研究。“消息同率”在后来的历法中以称“消息数”或“消息定数”。一行在将“消息定数”引入晷漏算法的实践中首当其功。借用球面三角方法,建立时角、赤纬、地理纬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消息定数的造术之源及数理大文学含义。消息定数与太阳视赤纬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计算晷影、漏刻、昏明与中星的共同基础。《大衍历》以后唐宁时期的历法在晷漏算法中基本上都使用“消息定数”。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的行星运动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数理天文学的行星运动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计算任意给定时刻行星的地心真黄经。具体算法由两个步骤组成:首先,按照行星与地球绕日匀速运动的假设,来推算行星视运动的地心平黄经;然后,对平黄经进行修正,由此获得所求时刻行星的地心真黄经。根据构建的行星地心平黄经的理论模型,分析了传统历法中对行星的平视运动推算的精度;又利用行星之地心真黄经的理论模型,探讨了中国古代行星算法模型的天文意义。由此得到的传统历法的行星理论之沿革,大体如次:在南北朝末期张子信发现行星公转与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之前(约公元550年),传统历法仅仅推算行星的平黄经。从隋代刘悼的《皇极历》以迄唐代一行的《大衍历》,逐步完善并确立了行星中心差的修正模型。在边冈的《崇玄历》之后,进一步加入了太阳视运动之中心差的修正,从而在理论上考虑到了行星视运动的全部主要因素,为高精度的行星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是著者《中国的天文历法》一书的第三章,主要内容为:(1)三国时代历法;(2)晋代历法;(3)南北朝时代历法。  相似文献   

5.
“验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改革中重要环节之一。验历的内容从汉代使用日月天象扩展到唐宋时代使用五星天象,这不但反映了历法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也揭示了五星占与历法的互动关系。通过对10世纪末宋代《乾象历》验历过程中使用的汉以来的五星天象的考证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不仅仅具有星占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历法上的意义,五星天象观测成为促进历法改革的重要的技术上的因素。研究表明,古代的五星天象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是当时的实际观测描述。出于政治目的而伪造“荧惑守心”和“五星会聚”的情况当是特例。另外,中国古代历法改革,既是科学活动,又是国家政治活动。历法及其天象推算技术(如五星天象),总是在这种技术与政治、国家与科学的张力中得以进展,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6.
西方历法传入中国过程中,中国传统历法及其儒学基础不仅起着积极的接引作用,而且传统历法的宇宙观与认识论对西方历法进行了重新建构。康熙朝发生的三次日影测验中,天文预测是否精确成为评判中西历法优劣的唯一标准,其深层原因是儒家天人感应观对精确测天的诉求;进而,客观中立的观察是检验天文预测是否精确的证据,儒学重视"见闻之知"的认识论传统是其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7.
《数书九章》与农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农学史的角度,探讨宋秦九韶《数书九章》中天时、田域等章及其有关问题与农业的关系,指出它们在农学思想及土地利用上的意义和价值,并论及历法与农业的关系,文中还对第九章市物类“菽粟互易”一题中题到的“油麻”一物进行了考证,指出油麻即芝麻。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天文与星占关系密切,然而,历法的星占学基础长期没有受到重视。在大量文献记录基础上,从历法测算系统的定义、气朔闰余的安排、五星推步等内容入手,在澄清历法体系发展原理基础上,讨论政治星占学和卦候说的影响及其相互促进的过程。本文试图为理解中国古代历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技术与时间》是斯蒂格勒的代表作,奠定了他后期批判数字技术与“人类世”的思想基础。《技术与时间》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具有亲缘性。用“技术”取代“存在”彰显了斯蒂格勒的哲学旨趣,即把基础存在论奠基于技术存在论。首先,斯蒂格勒接受“在世存在”的主张,并将它解释为“在自身之外存在”;其次,与海德格尔通过“向死存在”回到本真性不同,斯蒂格勒拒绝本真性概念,主张技术构成此在;再次,这意味着此在是可被构成的,因而是未完成的,“亏欠”与爱比米修斯神话共同为此提供了根据;最后,技术构成此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代具性存在”,此在必须与技术共在,并通过技术而存在。  相似文献   

10.
晚明科技翻译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不仅涌现出众多的先觉者开展科技翻译实践,而且产生的思想远惠后世。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和李天经为代表的晚明先贤在数学、天文历法和制器技艺等翻译实践中颇有贡献。从科技翻译的内容、目的和模式出发的探赜,旨在深入解释晚明科技翻译在学术影响力以及思想启蒙方面的意义。通过分析得出,晚明科技翻译促使了近代科技翻译思想和科学思想的萌芽,形成了重视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启发了在相关翻译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思想转变。并且,为后期构建中国翻译理论和建立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水资源形势严峻,面临缺水严重、失衡严重、超采严重、浪费严重、受旱严重等五大问题,年缺水近40亿方。本文从发展基础、政策支持和挖掘空间“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表明山东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潜力很大。在详细分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五个体系”推进山东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古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是西方文明的柱石之一。很多人认为,研究柏拉图的著作并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入手,柏拉图的真正思想都隐藏在书里,那些字里行间蕴藏着神秘的“柏拉图密码”。但是对于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密码,口水仗已打了千年。可就在不久前,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者杰·肯尼迪博士宣称,他通过五年的潜心研究,已破解了柏拉图著作中的大部分密码。  相似文献   

13.
物种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在快速灭绝。“绿色革命”带来了农业的“胜利”却严重破坏了粮食品种的多样化。人类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已经失去了半数以上粮种。只有采取措施来拯救物种才是人类未来的希望。世界各地目前分布着1400多个物种库,它们与挪威“斯瓦尔巴特全球物种库”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  相似文献   

14.
建设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重新整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在加强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把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明确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广泛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多方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尼采时科学的评价围绕着他所发现的“科学难题”这个中心展开,他认为科学乃是苏格拉底的理性乐观主义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真理意志与柏拉图一基督教形而上学共享一个基础,即虚无的意志,否定生命的意志。但是,对科学的评价也是尼采的价值重估的一部分,他的“积极的虚无主义”要求科学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即从艺术和生命的视角对科学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万历野获编》是明沈德符撰写的一部史料性笔记。卷二十涉及明代天文历法等内容,常被天文学史的著述征引。本文以明代有关史料为依据,对卷二十“历学”一条进行了逐句分析,认为这条文献或不够准确,或与史实出入。因此,在引用沈氏笔记亦或其它笔记史料的科技史文献时应该慎重。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科技部的统一部署,《国家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由科技部组织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共同起草。该计划与规划将包括学科布局、基础数据、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图全面分析当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特点和“十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十五”规划如何结合我国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现状和国际合用的新特点;提出了未来基础研究国际科学合作的目标和政策措施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8.
试论陶寺祭祀遗址揭示的五行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尧典》四仲中星说以“闰月定四时成岁”,按通常的理解,可推论出尧时使用农历;但是,《史记·五帝本记》和《史记·历书》却说黄帝“治五气”,“建立五行”,“使羲和占日”,使用的当是古西羌系统的五行历。以后九黎乱德,帝尧使复旧常,重新设立羲和之官;《山海经》也说帝尧时上射十日,说明尧时使用五行历。可见尧时使用什么历法存在争议。陶寺祭祀遗址揭示出了帝尧时的观象历法功能,当能揭开尧时历法的秘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厦门大学乐爱国副教授所著《道教生态学》2005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25万字,分为道教生态智慧的历史渊源、道教生态学的哲学基础、道教生态学的理论要素、道教生态学的伦理建构、道教生态学的现实延伸等部分。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道教生态思想,试图建立“道教生态学”体系的学术专著。书中认为,道教的天地万物与人同源、同构以及同具有道性的本质是道教生态学的自然哲学基础;道教提出的“天人合一”、“天父地母”、“道法自然”是道教生态学的基础理论要素;道教提出“慈心于物”的道德认知,倡导“仙道贵生”的道德情怀,建立“守道而行”的道德准则,构成了以普遍生命为中心的道教生态伦理。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不仅展现了今天所需要的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而且看到了可供今天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玛雅文明是古代美洲的伟大文明之一,它发祥甚早。玛雅人曾用象形文字留下了反映其在农业、数学、天文、历法和艺术上的成就的大量历史文献。这些成就显示了玛雅人高超的创造力和辉煌灿烂的文化。研究玛雅文化,对认识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玛雅文化的概况,并着重对玛雅数学进行全面的探讨。其内容涉及记数法、进位制、分数概念、计算工具、算术和几何等内容。主要观点有:玛雅的20进制内包含一个10进制的层次;玛雅的“零”,应该叫作“空(位)”;玛雅人有最简单的几个分数概念;玛雅人的计算工具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一些实物;玛雅人有进行乘除法运算的能力和证据,玛雅有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