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省麻栗坡县城以东发现的大王岩画的形成年代一直是个谜。有说是中国艺术起源200万年以后的作品;有说为新石器时代之作品,有说是4000年前殷商时期之前之作品……本文以该岩画中极具鲜明特征的阴阳符号"■"与仰韶文化、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及远古抚仙湖水下遗址所见同类符号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大王岩画形成于公元前6000年亦即8000前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开始研究大王岩画以来,对岩画上的人像内涵及代表意义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但始终没有将其纳入宗教的范畴来进行研究。文章以易学理论对大王岩画人像的性别、内涵进行探索性审读,并参照国内外文化遗址出现的考古文化遗存结合神话史料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得出两巨人像为盘古开天辟地神像、小人像代表女娲及其所繁衍的人类的观点,最终认为大王岩画在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曲米色布岩画是曲龙遗址首次发现的岩画点,可分为四期四段。该岩画是曲龙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分期问题有助于进一步确认曲龙遗址和西藏岩画分期。文章从典型图像分析等方面指出,曲米色布岩画点系曲龙遗址目前发现的唯一岩画遗存,其时代从公元前后延续至明清时期,与遗址区内的其他遗存共同组成了曲龙遗址考古遗存的完整框架,是进一步研究遗址文化因素、分期等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郑州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时期遗址文化层厚度的标准化,扣除自然因素,对郑州地区遗址的繁荣程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郑州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大河村遗址、古城寨遗址、伏羲台遗址和喂庄遗址、纸房遗址,分别是贾鲁河流域、双洎河流域、伊洛河流域和颍河流域的区域中心;大河村遗址为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地区的区域中心.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麻栗坡县城以东发现大王岩画以来,岩画上的人像被称为“侬智高留下的身影像”,“傩舞的代表作”或“母系社会的女神像”,这些人像到底具有什么宗教内涵,本文试从易学的角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并提出大王岩画两巨人画像为盘古阴阳夫妻或伏羲女娲等新说,认为这些宗教神话传说人像,实乃阴阳易学抑或鸡卦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人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人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本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8.
河南登封县颖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通过遗址剖面堆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和植硅石分析,获得了有关先人生活时期的古环境和文化信息,那时的气候有过多次小的波动,人类已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明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模式起源,这是学术界迄今为止尚未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作了人类文明同源课题研究,提出入类文明起源模式为远古中国阴阳易学的学术观点。本课题从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把“天”和“太阳”叫做“干”的语言切入,通过中国云南抚仙湖水下远古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与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所见文字符号、图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远隔千山万水,但注重阴阳易学的哲学观念是一致的。当时的易学观念主要以数字、“十”和三角符号出现,普遍见于中国黄河、长江流域仰韶文化时期遗址和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址。在此基础上展开甲骨文、金文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有关王权记载的比较研究,同样发现阴阳易学哲理对文字的影响很深。特别是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无不蕴藏着“干”的读音分别是“太阳”和“天”的两重内涵,这种读音和语义分明是壮侗语支民族后裔之一壮族语言中的意思。这种读音有考古文物佐证和支撑,是阴阳易学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反映。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从文献中对侗台语民族先祖建立的吴、越古国的记载中找到相关的证据。本文是课题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0.
河南登封县颍阳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通过遗址剖面堆积物样品的孢粉分析植硅石分析,获得了有关先人生活时期的古环境和文化信息,那时的气候有过多次小的波动,人类已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如种植水稻。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史前文化可分为“彩陶文化”和“黑陶文化”两大系统。“彩陶文化”又称为“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史前人类的遗址,其中有许多精美的彩色陶器。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典型器物,彩陶艺术在仰韶文化中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借助考古、神话、岩画对古羌乐舞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舞蹈纹彩陶盆、陶鼓和陶哨,是古羌乐舞最早的实物见证;昆仑神话中的描述是古羌乐舞最早的记载;岩画是古羌乐舞的影像再现;古代文献中的"连臂踏歌"是古羌乐舞的发展记录。提出了古羌乐舞与藏族舞蹈一脉相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壮语PYALAIZ,音为岜莱,意即绘有画纹的山,意译为花山。花山岩画狭义上是指广西宁明花山的岩画。广义是指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凭祥、龙州、宁明、崇左、扶绥、大新、天等等壮族聚居区的左江岩画。因宁明县的花山岩画的画幅最大、人物画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在上述各地岩画中最具代表性,所以人们把左江流域各县的岩画统称为花山岩画。岩画整幅画面长达172米,高约50米,面积8800多平方米,也是世界同类岩画中单位面积最大、画面最集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被誉为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最大标志、壮族文化的瑰宝和世界岩画的极品。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创作始于春秋时期,延至于后汉,迄今已有2500-2800多年历史。  相似文献   

14.
戴建增 《科技信息》2009,(25):392-392
郑州市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夏商时期文化遗存大型史前聚落遗址,由于当时自然环境恶劣和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原始先民们对很多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尤其是对生命的来源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即种族繁衍揣摸不定,因此先民们对生殖现象产生了崇拜即生殖崇拜。  相似文献   

15.
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被考古专家称为"天下第一岩画"和"新疆古代文明的里程碑",它潜藏的文化信息是多元的,透析解读岩画信息对于把握岩画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选取岩画突出生殖崇拜主题的实质是立人否神、岩画艺术表现人自身裸体的精神实质是追求思想解放、岩画自由女性形象在中西文学里延伸与反观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细致的文献分析和多方论证,提出史前岩画中天象图案大小、范围并非毫无标准、任意刻画,而是按人类观天时的"目视天球"投影感觉到的大小、长度而作。因此,岩画中太阳的大小总有一定的直径范围,岩画中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则表示星星的不同亮度等级,文章参照中国古代文献记录对这些同心圆代表的亮度等级作了推测。利用这种"尺度体系"方法和天象回推方法,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将军崖岩画B组的主体部分是公元前4435年一次罕见的五星聚会的连续记录。并对发现不久的岳阳君山岩画作了类似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原始美术的考释,引起学术界争议最多的,莫过于对彩陶纹饰涵义的阐述,迄今歧见百出,难有公论。其中之一,是对半山、马厂类型的折肢纹饰的演变原型的争议,过去研究者多数惯以半坡类型的具象蛙纹为源头,延续演变至马家窑中期,纹饰出现抽象化形态。后有学者对此产生异议,认为蛙纹与折肢纹两者之间并无联系,提出是由半山、马厂类型早期的神人纹形演变而成的,定论清楚可信。但是对于纹饰演变的地理环境及纹饰所含的内层涵义,笔者认  相似文献   

18.
焦作地区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北揽太行之秀,南得黄河之利,为一块形如牛角的冲积平原,气候温和,自古有先民生息,留下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址,单是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据不完全统计,就有54处,其中,裴里岗文化遗址1处,仰韶文化遗址10处,龙山文化遗址18处,含仰韶、龙山、二里头等文化类型的遗址13处,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但未确定  相似文献   

19.
石质文物性地质景观是在人类历史上人工修饰自然景观而成的石窟、石雕、岩画以及古矿冶遗址等。本文论述了文物性地质景观的研究动态,分析了我国文物地质景观的类型及工程地质环境,针对石质文物地质景观普遍存在的环境地质灾害问题,提出了石质文物地质灾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于康家石门子岩画的时代和作者,王炳华、刘学堂和李树辉先生先后专门讨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三位学者对同一幅岩画的时代作者,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的论证过程,从方法论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讨论。康家石门子岩画创作的时代是青铜时代,其作者很可能与早期吐火罗人在这一带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