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生时,寓言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呈现了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并在后期成为中国自先秦寓言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代。本文全面观照了20世纪的中国寓言文学,表述了它的作家,作品、年代爰寓言的基本性状,认为这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很有成就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学社团蜂起,出现了以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新文学的建设者,并以自己辉煌的作品显示了新文学的实绩,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显赫的地位。笔者注意到,还有一些文学史上没有提及的作家,在新文学的草创时期,他们也曾辛勤地耕耘过,为推动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尽了自己的一分力,由于过早地去世,他们已被人遗忘。白采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相似文献   

3.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根据当时绝大部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的状况,对欧美重要作家作品予以简要介绍,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引路作用。他以西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为榜样,反对僵死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旧文学。他以外国批评家的理论来解决新文学运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诗歌,而且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开拓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而五四文学革命,则开创了中国文学历史的新纪元。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以鲁迅为伟大旗手和主将的五四新文学,鲜明地体现出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五四时代作家在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坚决批判封建礼教伦常道德,大胆地借鉴和吸收外国作家艺术经验的新文学传统,深刻地影响着后起的一代又一代作家们。戏剧艺术大师曹禺,就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曹禺说:“我十三岁就读了鲁迅的《呐喊》。……就给我以深深的感染。”他说,鲁迅的“作品对我说了一辈  相似文献   

5.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根据当时绝大部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的状况,对欧美重要作家作品予以简要介绍,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引路作用。他以西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为榜样,反对僵死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旧文学。他以外国批评家的理论来解决新文学运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诗歌,而且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蹇先艾是“五四”后期登上文坛的老作家,也是第一个把边远贵州介绍给全国人民的很有特色的乡土作家。当“五四”文学革命由理论倡导进到文学建设的时候,蹇先艾还只是一个不满十六岁的中学生,就满怀热情地投入“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洪流。蹇先艾的文学生涯,是在新文学的哺育下开始的,又是追随着新文学的步伐前进的。在新文学(包括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他浇注了自己的汗水,贡献了自己的劳绩。蹇先艾在学生时代开始文学活动,以后长期从事教书生涯,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从事写作  相似文献   

7.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中,道德同文学从来就没有分离过,文学叙事不但采取了道德策略,而且百年中国文学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道德形式——叙事伦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中国新文学的流变史就是道德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演变史。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文学中,鲁迅是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先行者和奠基者.他在此类小说中所坚持的创作倾向,对台湾作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台湾作家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在民族灵魂的发现上沟通了与鲁迅和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而且显现了一种深深的"鲁迅情结".这种"鲁迅情结"既影响了台湾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风貌和主题流向,有力表明了两岸文学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又从海峡彼岸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证明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尽管胡适的文学改良主张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艺复兴"思想之影响.但他比较自觉地使用"文艺复兴"理念来阐释现代中国的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运动,在时间上相对集中于20世纪20、30年代以及50年代.在具体内容上.其"文艺复兴"理念一方面是以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现代文艺复兴",另一方面是从ll世纪开始直至现代中国、持续近千年的文艺复兴运动.但胡适对五四新文学在理论上的阐释语境.从20年代到50年代,发生了一些位移,就是从绝对的五四新文学中心观,向世界新文学(现代文学)和新文化(现代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的扩展,并最终落脚在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本土意义与价值的调适之上,并以新文学与新文化的本土化适应与生成结果作为新的文化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10.
沫若情结与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文学80余年浪漫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为背景,运用艺术文化学、符号学理论对郭沫若的文化心理进行深度探讨,认为“沫若情结”与新文学功利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功利浪漫主义的存在是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萎顿、消解的主要原因。本文开启了一条别具特色又引人深思的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五四”时期,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精英文化、固有的传统农业文明文化与民间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构成现代中国的新文化格局。精英文化作为主流文化不仅培植了精英文学,而且也左右了新文学的发展流向。20世纪3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文化的霸权,改变了既成的文化态势,现实乃至政治的需要促成了新文学主体向民间文化的靠拢,并逐渐奠立了大众文学在新文学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宏观地考察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学作家之间的关系,依次论证了各时期治新文学者对传统文化所持态度的具体微妙处、传统文化在文学观念层面所给予新文坛上种种理论主张的潜在影响、它对五四以来作家实际创作的思想及艺术追求的制约等,从而勾勒出了中国新文学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内在继承性,并附带阐述了对鲁迅的一个文学史论断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深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的精英文化 、固 有的传统农业文明文化与民间文化三足鼎立,共同构成现代中国的新文化格局。精英文化作 为主流文化不仅培植了精英文学,而且也左右了新文学的发展流向。20世纪30年代后期,意 识形态文化的霸权,改变了既成的文化态势,现实乃至政治的需要促成了新文学主体向民间 文化的靠拢,并逐渐奠立了大众文学在新文学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研究》是两本以女性之笔书写新女性文学的著作,不仅视野宏观、分析缜密,而且笔触清新、情愫细腻,理性与激情、学理与辞采相互交织,是新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作家全盘否定古诗词,视古诗词为"死文学",主张建立一种新文学--"活文学".他们倡导白话新诗,对古诗词进行了坚决的否定.但是,在"五四"后期尤其是"五四"落潮之后,"五四"新文学作家却一改"五四"时期的偏激态度,重新开始创作古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肯定了古诗词.古诗词与新文学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新文学作家创作古诗词就成为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文学趣味"作为在一定文化中习得的感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趣味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文学趣味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文化趣味的走向主要是作为文化生产者统治阶层内部斗争的结果。20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要求建立代表工农大众趣味的新文学,建国后这一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实现。可以说文学趣味的转向体现了文化的转向。  相似文献   

18.
文学理论     
069406950696069706980699070007010702论1927年以前党对新文学的领导问题,批判几家新文学史论述这一问题的错误/李寒威//1 959一1·1~10中国新文学运动初期(1〔20一192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战线上的瞿秋白/徐聪刀1 959.1 .11~22略谈邓中夏同志的文学主张/安伯封//1959·1·23~27北方飞来的策一只春燕,略论蒋光慈的文学思想/屈正平/八959·1·29~34挥代英同志对新文学运动的贡献/牛子云//1959·1·35~43文与质/王迅川//1962·i·i。一27论鲁迅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屈正平//l 96。·2·67~77历史上汉族文学对蒙族作家文学的影响/巴雅尔//1962…  相似文献   

19.
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本体论讨论中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由此促进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生及形成;二是从1996年始,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内部对话,关注少数族裔和边缘的、弱势的族群文化及文学,它对文学的认识蕴含着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的两极性意识;三是2005年之后,重审了中国文化的多源性构成,提出了重建文学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学观的设想,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30年来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从“地方全球化”到“全球地方化”的本土文化自觉意识,显示出文化寻根和文化整合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20.
:2 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多姿多采 ,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不少盲区。本文从日本文学的中译本 (特别是日本作家中译的《不如归》)、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应该正视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等方面予以论证 ,强调必须扩大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