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比法治现代化模式与本土化模式,苏力的《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文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法治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新的视域和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卢梭是世所公认的法国自传第一人,他的自传性代表作品《忏悔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荣誉,同时也引起了不容小觑的质疑:《忏悔录》是否是名副其实的"忏悔","忏悔"这一表示虔诚的行为在本书中的含量究竟是多少,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文章将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写作姿态等方面来分析,试图说明《忏悔录》与其说是对作者对自己行为的批判、悔悟,不如说是卢梭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攻击时进行的自我辩护,是标榜忏悔下的自我称颂。  相似文献   

3.
法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法律作为人定规范不能也不应当被信仰,人们所要信仰的应当是法律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法律精神。法律的实施、法治的实现是需要人们信仰法律,这种观点恰恰是一种颠倒。不是因为要实现法治而要求人们去信仰法律,而是要去信仰符合理性要求的制定法,从而在内心形成一种价值的趋同,不自觉地实现了法治。对法的信仰,能够促进人定法律规范向公平正义的“法”的接近;对法律的信仰,有利于对法的信仰的形成。普法教育是法的信仰形成的基本途径;以权利为本位、以自由为最终目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是基础;完善的经济体制、文明的政治制度和良好的法律制度是法治观念树立、“法”的信仰形成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命题,蕴含着法治与德治二者同质元素走向共和的治理逻辑判断。从命题的形式和实质逻辑来看,作为两种约束个体变元的法治与德治在现代化体内在关系的演算形式符合德摩根定律的合取否定式和析取否定式的数理推演逻辑,同时于此已然的形式逻辑清晰的描述判断条件外亦是有可确定的经验的普遍性知识的实质内涵支持:人的主体结构、群体的社会结构、国家的治理经验。因此,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本质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必然走向一种共和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者潘年英教授有两重身份,一是作为人类学学者(他更多的时候是一个作家或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一是作为土著的身份(许多时候他表现为土著利益的代言人)。这使得他的人类学著作很难做到像一般的人类学那样“客观”,但也因此而使我们见识到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视角和新观点。他的“土著文明说”虽然还略显粗糙,远未成型,但业已使我们倍感惊奇和骇异。这是人类学本土化的最经典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历代关于三峡的作品,基本上体现出一种仰望的姿态,但冉庄的《三峡放歌》则以平视甚至俯视的姿态显示出人在物质文明的支持下的从容与力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中国当代小说家的文论创作反映了小说家对小说的理论探索,这种理论自觉折射的不仅是小说家对自身创作的反思与总结,同时也凝结、生成了他们对小说的文体研究。本文主要是阐释小说家的文论自觉及其所独具的言说方式的体验性,这种体验性表现在对话体的写作方式和暗示性的意义指向上面。  相似文献   

8.
《社戏》的诗意只存在于双重视角中的童年视角,其内涵并非完全的人性纯美,它是现实性而非理想性的,因此也是不纯粹的。它表达了鲁迅对平桥村农民真挚的爱,隐含其后的是深刻的理解与别样的怜悯,同时显示出鲁迅与五四知识分子在启蒙意识上的差异。这种不同让其批判之笔从农民身上的国民性转向了知识分子,因此《社戏》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与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Boltzmann等概率假设,得到熵的另一种表达式,然后根据Shannon(香农)熵把熵作为一个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的量度,从而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无论对于人类学还是对于科技史,蛊毒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研究对象。分析评论了《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一书的有关研究,并相应地分析了人类学对科学史研究的意义,以及两者在研究方法及观念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树立现代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代中国人法律意识的现状和基本矛盾,提出要树立现代法律意识必须树立公民对法律的依赖感;制定良法,确立公民的法律正义感;公正司法,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任感;加强法律教育,塑造公民现代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是对国家治理学说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合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人治与法治(上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治与法治是人作为价值观念存在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人治与法治的共性表现为,都要以法律这种普遍意志形式作为管理社会的基本方式,都强调依法行事;人治的基本法律特征包括个人意志至上性 ,法律的任意性,法律的不可测性,法律与未分化的国家权力同在等,人治的理论和实践在价值观念上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基本法律特征包括;法治的价值基点-防止最坏的情况;法治是在国家权力相对性的理念基础上展开的;法治的基本要求-法的最高权威性;法治以人的社会性行为作为法律的界限;法治确认与人性一致的平等观;法治对国家权力的要求;国家权力的分化,国家权力的非个体意志化和公开化,法治要求法具备可预测性和可诉性。  相似文献   

15.
规则是法治实现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规则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今天中国法治搞不好的最重要原因。人们对规则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法治实现的程度。对规则的解释需要根据规则本身的特性来决定。对明确的法律规则只需认定,而不需要哲学意义上的解释。对法律规则的解释,应坚持文义解释优先原则,但文义解释优先绝不是死抠字眼,而是在权利义务、职权责任关系中释放法律规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法治理论的首倡者,而柏拉图则是人治论者的代表。针对这一观点,本文通过介绍柏拉图一部通常为人们忽视的著作——《法律篇》中所体现的法律权威等重要的法律思想,指出柏拉图晚年已由主张人治转向主张法治,《法律篇》中体现出的法律思想是法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论德法兼治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治瑟法治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德治与法治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德法兼治,建立起德治与法治共同发挥调控作用的社会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重要论述,分析了“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并对如何抓好“德治”提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等法学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法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法律人才的基本方式和重要手段。现阶段,在高等法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依法治国、执法为民、服务大局、公平正义、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于法治国家的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培养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这两方面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转基因食品面临技术与经验的博弈.法治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认知不仅涉及民众切身利益,且关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从法治视角审视当下中国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诸多争议,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科学技术在法治进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与身份.基于此,法治框架下的转基因食品认知可以且应当以实证调查与分析为切入点,在技术与经验之间寻找符合法治规则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