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85个林隙的调查,了解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方法】在大明山3.2hm^2永久样地内仔细寻找每一个林隙,记录林隙形成木的种类,测量其胸径和高度,判断林隙形成木和林隙的年龄,绘制树冠投影图。【结果】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71.70%和52.90%,干扰频率分别为1.793%·a^-1和1.32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76a。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由树木翻蔸形成的林隙最为普遍,占51.88%,其次是干中折断而形成的,占37.88%。林隙大多由0~1株树木形成,平均每个林隙拥有形成木3.45株。EG的大小多在200~600m^2,其中以200~3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56.47%);CG的大小多在200m^2以下,以100~200m^2者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占37.65%)。大部分林隙是在2年前形成的,占68.40%。林隙形成木种类超过42种,主要是云贵山茉莉(Huodendron biaristatum)、罗浮槭(Acer fabri)、栓皮木姜子(Litsea suberosa)、百色猴欢喜(Sloanea chingiana)、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天目紫茎(Stewartia gemmata)、糙皮桦(Betula utilis)和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占形成木个体数的68.51%。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的径级在15~20cm。【结论】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特征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也与南亚热带低地的常绿阔叶林存在显著区别。2008年特大冰冻干扰是造成大明山山地常绿阔叶林林隙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黑石项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生长分析及树干解析法,分析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种群从幼苗幼树至成熟个体的生长特点及规律。①总生物量的增长从幼苗期开始便呈幂函数增长,直至整个生长旺盛期,②最初几年的幼苗,具较叶生物量和较低的根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0%~60%和20%以下,最低仅6%~7%)。和径向生长相比,幼苗生长较快。③自然生长的2、3年生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3.499×10^2和6.618×10^-2g/g.we  相似文献   

3.
以生长分析及树干解析法,分析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Lamb)种群从幼苗幼树至成熟个体的生长特点及规律.①总生物量的增长从幼苗期开始便呈幂函数增长,直至整个生长旺盛期.②最初几年的幼苗,具较高的叶生物量和较低的根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0%~60%和20%以下,最低仅6%~7%).和径向生长相比.幼苗高生长较快.③自然生长的2、3年生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3.499×10~(-2)和6.618×10~(-2)g/g·week),净同化率分别为6.310×10~(-2)和0.227(g/g·week).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森林种子萌发和幼苗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阿丁枫(Altingiachinensis(Champ.)Oliv.)、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Hance)、黄杞(EngelhardtiaroxburyhianaWall.)、朱砂根(ArdisiacrenataSims)、华南省藤(CalamusrhabdocladusBurret)、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ariaBenth.)、石栋(Lithocarpusglaber(Thunb.)Nakai)和阳性树种大叶合欢(Albizzialebbeck(L.)Benth.)的种子均能萌发.萌发最快是大叶合欢和猴耳环,处理3~4d即开始萌发,5~13d即萌发完毕;其次是阿丁枫、黄杞、黄果厚壳桂和朱砂根,最慢是华南省藤和石栎,处理30~42d才开始萌发.所有种在光、暗条件下均能萌发.种子萌发过程中吸水显示3个阶段,但不同种有所差别.幼苗的形态可能与耐阴性有关.在暗中,黄果厚壳桂、朱砂根和华南省藤幼苗不徒长,黄果厚壳桂幼苗能形成正常的叶,华南省藤也能形成叶子,但不能张开,朱砂根则不能形成叶子.而其他种均不能形成正常的幼苗,植株徒长、黄化.光条件  相似文献   

5.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生物量测定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比较分析分别以D和D2 H作为变量的两个黑石顶阔叶树生物量回归方程应用于黑石顶不同植被类型样地所得结果 ,认为在使用通用的生物量回归方程计算不同群落的生物量时 ,特别是当不同群落树种组的H D关系变化较大时 ,以D2 H为变量的回归方程由于包含了树高因子 ,因此能更精确的估算生物量。比较了 4个邻近地区 (玉林、岑溪、宜山和桃源 )的杉木生物量回归方程应用于本地杉木林的情况 ,结果表明不同的回归方程计算所得的总生物量接近 ,说明可以把邻近地区杉木的生物量回归方程用于黑石顶地区杉木林生物量计算  相似文献   

6.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的北缘,属于低山丘陵区,沟谷切割密度较大,区内出露岩本以花岗岩为主,矿物结晶较粗,气候属湿热型,与周围地区相比,温度呈低谷状而降水则较丰沛,土壤温度为中热型,水分主要为湿润及常湿润型,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本区土壤的基本发育过程为富铁铝过程,区内的代表性典型土壤为富铁土,由于受土壤发育的具体地形部位的影响,区内还分布有雏形土,潜育土和新成土等土壤类型,其中雏形  相似文献   

7.
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对闽西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的16处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统计,共含维管束植物195种,分属72科125属。植物区系以樟、壳斗、山茶与金缕梅等科的属种为主,热带、泛热带分布地理成分共分别占科、属总数的51.4%与65.6%。全区现状群落有米槠林等10个主要群系且可分3个样地组合。树种以米槠、细柄? 树与甜槠等占优势但已大多老龄化,今群落切需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8.
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昆虫群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报道了广东省鹤山市南亚热带丘陵四种人工林的昆虫群落特征,在四种昆虫群落中,只有针叶混交林昆虫群落的种一多度曲线符合Fisher的对数级数模型,其他三种昆虫群落的种一多度曲线基本符合Preston的对数正态分布。四种昆虫群落的优势类群较为一致,均为鳞翅目Lepidoptera昆虫,且优势科均为螟蛾科Pyraloidae;但各昆虫群落的优势种却明显不同,针叶混交林昆虫群落的优势种十分明显,为松突圆盾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其优势度指数高达0.1995;纯松林、乡土树种混交林和豆科植物混交林的优势种则分别为湘土苔蛾Eilema hunanica、新角条麦蛾Anarsia novitricornis和李条麦蛾Anarsia patulella,其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0755、0.0836和0.0690。4种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种间相遇几率PIE和均匀度指数J′均比较高,反映出这4种昆虫群落的稳定性均比较强。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未受干扰的马尾松林与人为干扰马尾松林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正常未受干扰马尾松林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3.0,Shannon-wiener指数为4.6、Pielou均匀度0.7,Simpson指数为10.0;干扰恢复马尾松林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数值比正常林高,分别为16.5,5.3,0.8和33.4,其中亚冠层和灌木层所起作用较大.利用群落优势度衡量2个群落的稳定性,表明正常林的群落优势度远高于人为干扰林.而受到干扰的马尾松林,马尾松生长几乎停滞,阔叶物种入侵后迅速抢占有利生态位,争夺阳光和空间资源.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可能是生态系统对外界轻度干扰的一种适应,是生态系统恢复稳定的一种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黑石顶地区中高级植被类型的划分,包括5个植被型10个群系:(1)暖性针叶林,包括马尾松纱、杉木群系、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叶混交林;(2)常绿阔叶林,包括阿丁枫+水栗-黄果厚壳桂群系、粘土+小叶胭脂群系、阿丁枫+米椎+水栗-若竹群系、阿丁枫+网脉山龙眼群系;(3)暖性竹林,仅有万山爆竹林一个群系;(4)常绿阔叶灌丛,仅有桃金模+岗松+鼠刺-芒草群系;(5)禾草草丛,仅有芒草+黑莎草群系,并借助有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最大水丝梨群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位于30°2′45″~30°8′40″N,110°29′25″~110°40′45″E.保护区面积10340hm2.1998年7月,我们在后河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过程中,在新崩河一带发现水丝梨(Sycopsissinensis)群落,1999年8月,我们再赴后河自然保护区考察,获取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证实该水丝梨群落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的水丝梨群落[1~4].该水丝梨群落位于后河自然保护区新崩河V型峡谷地带和灰沙溪一带,海拔100…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基质诱导呼吸(Substrate Induced Respiration)方法(SIR)和选择抑制方法对黑石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微生物量和真菌、细菌在微生量中的相对比例进行了测定。A层的土壤微生物量为316.19~531.43μg C_(mic)/g干上重,AB层为152.30~224.37μgC_(mic)/g干土重;其中细菌占2/3以上。土壤微生量以及真菌、细菌在其中所占的相对比例都呈现季节性变化,这与气候及凋落物的分解有关。土壤微生物代谢系数(qCO_2)及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碳比(C_(mic)/C_(org))显示,该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维持在较低的耗能状态并保持较多有机质。  相似文献   

13.
云南大围山常绿阔叶林内苔藓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无样抽样点四分法对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内的苔藓植物作了调查.依据野外样方资料,现知该林内有苔藓植物34科、66属、134种.林内苔藓植物的区系成分丰富,以东亚成分为主,热带成分也极其丰富;生态分布类型复杂多样,其中以腐木和树干附生类型最为丰富.根据Kroeber’s相似性系数分析,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内的苔藓植物区系在科的水平上与浙江百山祖、广西花坪相似程度很高,在属的水平上三地的相似程度较高,而在种一级水平上则相差较远.其中扁枝小锦藓(Brotherella complanata)、弯喙小锦藓(Brotherella curvirostris)、粗拟疣胞藓(Clastobryopsis robusta)、绯服部藓(Sinskea flammeum)、服部藓(Sinskea phaea)、扭叶耳叶藓(Toloxis semitorta)、橙色粗带藓(Trachycladiella aurea)、以及散生粗带藓(Trachycladiella sparsa)八种藓类植物为新拟中文名.  相似文献   

14.
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样方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内木荷+紫花杜鹃林、木荷+腺叶山矾林和木荷林3种常绿阔叶林物种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石门台自然保护区物种十分丰富,3个群落冠层树种共计41科74属105种,其中木荷+紫花杜鹃林34科53属66种,木荷+腺叶山矾林28科44属56种,木荷林24科39属50种.2)保护区内3个样地群落共计75个样方,其中丰富度、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12.466,0.731,1.807和0.726.总的来说,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5.
岭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的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岭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中39种主要树种的重要值,利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测算了15种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和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较大,木荷、檵木、甜槠的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983 9、0.914 8、0.873 1和0.992 6、0.958 7、0.927 9.生态位宽度较高的两个树种,其种间生态位相似比例值较高,木荷与檵木、甜槠生态位宽度较大树种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分别是0.813 2、0.813 1.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优势种群木荷与其他各种间的生态位重叠为0.298 1~0.363 1;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种群与其他种群间的生态重叠较小,生态位最小的青冈栎与其他树种的重叠值是0.009 7~0.280 0.  相似文献   

16.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9 600 m2样地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58种,其中种子植物228种,隶属于87科156属,植物的科属组成丰富.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与泛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比例明显大于温带与泛温带区系成分,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常绿、木本、高位芽植物是决定其外貌主要因素.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2个乔木亚层、1~2个灌木亚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通过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无论区系组成与成分还是群落外貌和结构均体现了中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分析了南靖和溪的自然条件和群落特征,讨论了南靖县和溪乐土森林群落是否应由原定的“亚热带雨林”改称“亚热带常绿季雨林”的有关问题。结果说明“亚热带雨林”的划分是恰当的,它符合群落学分类原则,比划分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更符合和溪植被的实际。和溪亚热带雨林,是与我国南亚热带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地带性植被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省武夷山亚热带常绿阔叶米槠林为研究对象, 开展氮添加实验。采用4个氮添加梯度(CK, N50, N100和N150, 分别表示氮添加0, 50, 100和150 kg/(hm2·a))模拟自然氮沉降变化, 探究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添加对表层土壤(0~20 cm)总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 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两种不同碳组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其中, N100和N150处理分别使土壤POC含量显著上升110.7%和147.9% (p1 = 0.024, p2 < 0.001); 土壤MAOC含量则随氮添加量升高呈下降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土壤呼吸速率的年际波动呈单峰式, 且在不同观测时间内, 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不同。通过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拟合方程计算, 得到2018—2020年CK, N50, N100和N150样地土壤呼吸年均碳排放量分别为1205.31, 1191.56, 1287.56和1128.61 g C/m2。其中, N50样地与CK样地无显著差异, N100样地显著上升6.82% (p<0.001), N150显著下降 6.8% (p<0.001), 即N100可以促进土壤呼吸年碳排放, 而N150对土壤呼吸年碳排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