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多药耐药(MDR)是目前肿瘤治疗中面临的关键难点,也是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MDR指肿瘤细胞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对其他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化疗药物也产生交叉耐受的现象.耐药常见的一种机理是细胞内P-糖蛋白(P-gp)的过度表达,P-gp将进入肿瘤细胞的抗癌药物泵送出细胞外,从而降低细胞内的抗癌药物的浓度,使药物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周卫东 《科学通报》1995,40(22):2091-2091
癌细胞的药物抗性是癌症化疗的主要障碍之一,药物抗性的机制极为复杂.单一药物选择培养的哺乳动物肿瘤细胞,对多种不相关的抗肿瘤药物产生交叉抗性,这种多药抗性表型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药物积累相对减少,和膜上表达150~170ku的糖蛋白(P-gp).P-gp能利用ATh水解释放的能量将进入细胞内的抗肿瘤药物泵出细胞外.1981年Tsuruol等发现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钙调素桔抗剂能抑制抗癌药物外流.从此以后,出现了很多能克服抗药性的药物.现在认为这些药物一般都是与P-gp作用,抑制P-gp的外向运输功能.  相似文献   

3.
MDR1 ribozyme结合药物治疗裸鼠原位移植的人耐药肺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75%~80%,化疗是NSCLC患者的基本疗法,但由于耐药性化疗常常失败,这也是NSCLC治愈率低的主要原因.MDR1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增高是肿瘤产生多向耐药的主要机制,将MDR1基因导入不耐药细胞可使其获得多向耐药性,MDR1反义RNA可抑制MDR1表达而逆转入耐药肺癌细胞的多向耐药性.临床研究发现,约50%的NSCLC在治疗前即有MDR1基因表达,在治疗后表达增高比例更高,这说明MDR1基因和Pgp表达增高与肺癌耐药密切相关.ribozyme是一类具有RNA限制性内切酶活性的RNA分子,可以识别靶RNA序列中的GUX(X为A,C,U)序列并进行有效切割,阻断蛋白质表达,因此ribozyme是阻断基因表达的有效手段.我们曾用MDR1特异ri-bozyme在体外逆转了GAOK的耐药性.为了探索临床耐药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利用裸鼠原位移植模型,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MDR1特异ribozyme结合药物对耐药肺癌进行了实验治疗.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死亡率极高。50%病人可以手术和放疗,另外50%病人因不能手术和放疗而需化疗。然而这些病人常化疗失败,其主要原因是肿瘤产生耐药性。人恶性肿瘤中MDR1基因及其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非常普遍,约50%的肿瘤在治疗前即有MDR1基因表达,治疗后MDR1基因表达的百分比更高,同时肿瘤细胞对原先敏感的抗癌药物也不敏感,即产生了耐药性。ribozyme是一类具有RNA限制性内酶活性的RNA分子,可以识别RNA序列中的GUX(X为A,C,U)序列并进行有效切割,其中一种具有锤头结构(hammerhead)模型特征,根据此原理人工设计的ribozyme可以特异地定点切割靶RNA分子,阻断蛋白质表达。我们曾发现MDR1反义RNA可以明显抑制Pgp表达,但没有完全抑制。本研究利用逆转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特异ribozyme,抑制人肺癌耐药细胞Pgp表达,探讨逆转其耐药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高振强  高志萍 《科学通报》1997,42(3):320-323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死亡率很高.肺癌患者约有50%可以手术治疗,另外50%患者由于转移等原因不能手术而需化疗等治疗,此外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常需化疗,然而许多患者常化疗失败(无效或效果不佳),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对化疗尤其不敏感.研究已经表明,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肿瘤产生耐药性,而耐药性的产生大部分由于多重耐药基因(MDR1)及其产物P-糖蛋白(Pgp)的表达增高,因此许多专家建议在化疗之前进行MDR1检查,以确定治疗方案,因此克服肿瘤耐药性是肿瘤治疗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反义技术是一种抑制基因表达的新技术,在抗病毒和抗肿瘤方面的研究结果令人鼓舞,显示了其在基因治疗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我们在体外用阿霉素诱导了一株肺腺癌细胞系的耐药株(GAOK),其MDR1基因表达增高.为了逆转GAOK细胞的耐药性,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将MDR1反义RNA导入耐药GAOK细胞  相似文献   

6.
<正>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死亡率极高。50%病人可以手术和放疗,另外50%病人因不能手术和放疗而需化疗。然而这些病人常化疗失败,其主要原因是肿瘤产生耐药性。人恶性肿瘤中MDR1基因及其产物P-糖蛋白(Pgp)表达非常普遍,约50%的肿瘤在治疗前即有MDR1基因表达,治疗后MDR1基因表达的百分比更高,同时肿瘤细胞对原先敏感的抗癌药物也不敏感,即产生了耐药性。ribozyme是一类具有RNA限制性内酶活性的RNA分子,可以识别RNA序列中的GUX(X为A,C,U)序列并进行有效切割,其中一种具有锤头结构(hammerhead)模型特征,根据此原理人工设计的ribozyme可以特异地定点切割靶RNA分子,阻断蛋白质表达。我们曾发现MDR1反义RNA可以明显抑制Pgp表达,但没有完全抑制。本研究利用逆转病毒介导的MDR1基因特异ribozyme,抑制人肺癌耐药细胞Pgp表达,探讨逆转其耐药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预测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表型时, 探针表达值归一化策略和特征基因集的选取往往是导致实验间结果不一致性的重要原因. 从基因芯片数据出发, 如何建立一个统计学上稳定的预测模型, 已成为MDR表型预测建模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以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系的基因表达数据为研究对象, 将探针表达定性为有无表达(1/0)两种状态, 再将其归类到由蛋白质结构域组序(protein domain organization, PDO)定义的基因集中. 在此基础上, 通过引入系统发育学中的基因含量方法(gene content), 在PDO基因集水平上建立了系统发育学模型(细胞树), 并用于MDR表型的预测. 结果显示, 肿瘤细胞系的分类主要受细胞病理分型和MDR表型(紫杉醇和长春碱)的影响. 系统发育学模型在预测样本的MDR表型方面优于特征基因模型. 尽管本文方法的应用受到样本混杂度的限制, 但其对于血液系统肿瘤或纯度较高的细胞系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蒽醌类抗肿瘤药物在癌症的化学治疗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类化合物中的代表性药物—阿霉素(Adriamycin)已经用于临床治疗,尽管此药有相当严重的胞毒性,但蒽醌类化合物还是代表了发展高效抗癌药的新方向。在最近20多年里,先后得到了近400多种蒽醌类衍生物。我们已经收集了286个蒽醌类化合物,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14个系列,并做了仔细的结构——活性关系的分析。经过这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以氨肽酶N基因(APN)骨髓启动子调控的多药耐基因(MDRI)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并将其导入骨髓母细胞KG1a和肝癌细胞BEL7402中,结果显示,导入基因的KG1a细胞中有MDR1基因的特异性转录产物,Pgp能有效地将细胞内的rhodamine123排出,以IC50值计算,MDR1基因转导KG1a细胞对秋水仙素,足页乙甙(VP-16),长春新碱,阿霉素和紫杉醇等药物的耐受性显著提高,耐药性分别增加10.6,10.4,11.2,4.2和14.2倍,与之相反,导入MDR1基因并未使BEL7402肝癌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发生明显变化,结果表明,APN骨髓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NDR1基因在化疗药物有效杀伤肝癌细胞的过程中,对髓髓细胞有特异性保护作用,而且比已报道启动子的保护作用更强,本研究为克服肿瘤患者在职过程中;常见的骨髓抑制现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吩噻嗪类衍生物对蛋白激酶C及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TT法研究了几个吩噻嗪类衍生物 (PTZ6,PTZ7及PTZ11)对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同时检测了PTZ对PKC活性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PTZ6,PTZ7及PTZ11在K562 /AO2细胞中对阿霉素耐药作用的逆转倍数分别为 2 .4 9,3 6.58和 75.78倍 ,表明PTZ11具有较高的逆转MDR的活性 ;在PTZ存在时 ,PKC的活性分析表明 ,PTZ6及PTZ11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PKC活性 ,其IC5 0 值分别为 (4 89.77± 3 1.4 )和 (113 .0 0± 9.64 ) μmol/L ,而PTZ7对PKC活性无抑制作用 ;在PMA存在时 ,PTZ11对PKC的抑制作用减弱 ,表明PTZ11可能与PMA竞争PKC的结合部位 .为阐明PTZ抑制PKC活性的分子机制 ,进一步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PTZ6和PTZ11与PKC结合的分子图象 ,发现PMA通过氢键与PKC结合 ,而PTZ6及PTZ11通过疏水力及静电作用与PKC结合 ,且PTZ11与PKC结合的疏水力大于PTZ6,从而在三维分子构象水平阐明了PTZ抑制PKC活性的机制 ,并为设计新的PKC抑制剂或多药耐药逆转剂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吩噻嗪类衍生物对蛋白激酶C及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巍  杨纯正  齐静  彭晖  段建荣  刘汉芝  郑德先 《科学通报》1998,43(11):1179-1183
应用MTT法研究了几个吩噻嗪类衍生物 (PTZ6,PTZ7及PTZ11)对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 ,同时检测了PTZ对PKC活性的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PTZ6,PTZ7及PTZ11在K562 /AO2细胞中对阿霉素耐药作用的逆转倍数分别为 2 .4 9,3 6.58和 75.78倍 ,表明PTZ11具有较高的逆转MDR的活性 ;在PTZ存在时 ,PKC的活性分析表明 ,PTZ6及PTZ11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PKC活性 ,其IC50 值分别为 (4 89.77± 3 1.4 )和 (113 .0 0± 9.64 ) μmol/L ,而PTZ7对PKC活性无抑制作用 ;在PMA存在时 ,PTZ11对PKC的抑制作用减弱 ,表明PTZ11可能与PMA竞争PKC的结合部位 .为阐明PTZ抑制PKC活性的分子机制 ,进一步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PTZ6和PTZ11与PKC结合的分子图象 ,发现PMA通过氢键与PKC结合 ,而PTZ6及PTZ11通过疏水力及静电作用与PKC结合 ,且PTZ11与PKC结合的疏水力大于PTZ6,从而在三维分子构象水平阐明了PTZ抑制PKC活性的机制 ,并为设计新的PKC抑制剂或多药耐药逆转剂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当前治疗人类侵袭性肿瘤大都运用细胞毒药物的联合化学治疗,也就是合并使用数种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杀伤全部肿瘤细胞的目的。最近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肿瘤研究协会年会上,不少学者认为,鉴于同样的理由“联合化学预防”(“combination chemoprevention”)对于发展非细胞毒性药物来防止肿瘤发生也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可于癌前阶段使用药物来停止或者逆转其恶性的发展。近来关于肿瘤促进作用的认识与控制方面的进展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威斯康新大学的A.K.Ver-  相似文献   

13.
激活机体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是提升长期抗肿瘤疗效的关键因素.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 PDT)等方法可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并伴随着免疫原性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 ICD). ICD引起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分子的暴露或释放可刺激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招募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激活T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因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ICD诱导剂可以改善其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于纳米材料的癌症治疗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特定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刺激响应的药物控制释放,并且其可以调节TME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ICD,这撞击出了癌症纳米医学的新火花.自此以后,设计和构建增强肿瘤ICD效应的生物医用材料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基于此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肿瘤ICD的成因以及纳米材料在诱导肿瘤ICD中发挥的多重功能.其次...  相似文献   

14.
化疗和靶向治疗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其耐药性是导致肿瘤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引起肿瘤耐药的原因有肿瘤细胞的异质性、药物外排及代谢失活、肿瘤微环境变化、DNA损伤修复失调、表观遗传改变等多种因素.当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更换联合化疗用药或更换新的抗肿瘤药物的策略来克服肿瘤耐药,但由于该方法作用靶点单一,且治疗耐药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耐药甚至多药耐药,导致肿瘤治疗的难度增大.因此,寻找高效、低毒、广谱的逆转肿瘤耐药方法或药物已成为当今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中医药由于成分复杂,可以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呈现多方面抗肿瘤作用,因而在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或克服肿瘤耐药方面具有巨大潜能.本文系统阐述了肿瘤耐药的发生机制,分析了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在克服肿瘤耐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增强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或克服肿瘤耐药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药物成瘾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内钙离子通道数目及开放状态的适应性改变.大量证据表明,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LTCCs)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兴奋性、基因的转录及突触可塑性等过程调控成瘾行为.最新的研究还表明,LTCCs的不同亚型Ca_v1.2和Ca_v1.3对药物成瘾的调控分别依赖于D1及D2受体,且具有脑区及分子机制特异性.并且,Cav1.3的a亚基能够与内质网钙通道蛋白(Ry R2)的N末端氨基酸相互结合,促进胞内钙库Ca~(2+)的释放.此外,骨架蛋白激酶A锚定蛋白79/150(AKAP79/150)可将LTCCs锚定在突触膜上,从而调控成瘾药物诱导的突触可塑性改变.本文将重点讨论LTCCs在药物成瘾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及其潜在的细胞及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6.
药物成瘾行为的核心特征是强迫性用药,即成瘾者对药物的寻求和摄取失控.药物成瘾行为的形成过程是由最初的目标导向性模式(A-O)向习惯化模式(S-R)的过渡,并最终发展为强迫性觅药和用药.成瘾行为形成过程的演变伴随腹侧纹状体(VS)到背侧纹状体(DS)多巴胺(DA)系统控制的转移;在DS中,中外侧纹状体(MLS)与长时程训练的觅药过程有关,而背外侧纹状体(DLS)则选择性参与强迫性觅药的调控.最新的研究还发现,长期用药导致的前额叶(PFC)功能的损害与强迫性行为的产生直接相关,且PFC不同亚区到纹状体的谷氨酸能投射对于觅药行为的调控存在竞争关系.此外,除了DA系统,五羟色胺(5-HT)系统对强迫性用药行为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讨论成瘾相关的脑环路在强迫性觅药或用药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及其功能转换的潜在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7.
在癌症的预防上,一些药物能在癌症开始前阻止其产生,而组合药物的使用更显现出一些希望在位于休斯顿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吴祥伟(Xiangwei Wu,音译)实验室中,实验小鼠似乎是在装死。尽管这些患有大肠癌的小鼠已被进行了遗传  相似文献   

18.
童村  鲍竞雄 《科学通报》1965,10(12):1050-1050
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肺炎双球菌及溶血链球菌感染具有卓越疗效,特别是对急、重金葡菌感染曾经挽救了不少人的生命。四十年代以前,据大多数研究者报告,金葡菌败血症的死亡率为75%,磺胺药物,特别是磺胺噻唑的应用,对降低死亡率,并不明显。因为,磺胺药类对链球菌虽有抑菌力,对金葡菌的作用较小;多种细菌很快对各种类型磺胺药物都会产生耐药性;磺胺药物只有抑菌作用,而没有杀菌作用。青霉素除了在长期使用下会使金葡菌产生耐药性外,是没有这些缺点的。当时,对  相似文献   

19.
薛绍武  杨频  何奕昆 《科学通报》2008,53(8):904-907
研究了一氧化氮(NO)对拟南芥保卫细胞内向钾通道的作用. 当细胞内液不含钙的络合剂EGTA(Ethylene glycol-bis(2-aminoethylether)-N,N,N′,N′-tetraacetic acid)时, NO抑制内向钾通道电流; 当细胞内液含有EGTA时, NO对内向钾通道电流没有明显作用. NO还抑制拟南芥叶片气孔的开放; 当NO和EGTA共同处理叶片时, 气孔开放与对照相比不受抑制. 先前有报道NO能激活保卫细胞质膜钙通道. 由此推测, NO通过激活质膜钙通道引起胞内钙含量升高, 从而抑制内向钾通道电流, 抑制气孔开放.  相似文献   

20.
<正>循环时间短、定位治疗难仅仅是现有癌症疗法面临的挑战之一。而药物毒性与肿瘤耐药性引发的并发症,轻者治疗被迫中止,重者甚至是致命的与普通药物相比,基于纳米技术的疗法优势明显,包括半衰期久、滞留时间长、针对性强以及毒副作用小,这已在化学药物的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若干制剂正在临床试验或已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例如,Calando制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