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技要闻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于2006年1月9日—11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9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开幕式上作了题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9日下午第二次全…  相似文献   

2.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国家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正式纳入了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5):14-14
2006年之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今后15年科技发展做了全面部署,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和各项战略任务的开局之年,按照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在科技界和各方面的努力下,通过国家各科技计划的组织实施,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重点领域,前沿技术领域以及基础研究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础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2007年1月29日,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一年里,科技界围绕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主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社R&D总支出达3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GDP的1.4%;政府科技拨款稳步增加,其中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716亿元,比上年增加19.2%。  相似文献   

6.
自主创新与科技资源的配置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应国际创新竞争的时代潮流,针对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特殊背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国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本文揭示了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的特殊涵义,分析了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对开展自主创新的制约作用,提出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理念及其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7.
自主创新与企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温家宝总理在会议上指出,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创新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初,中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把自主创新确立为新的国家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了到2020年使中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这一规划不仅确立了未来中国科技创新蓝图,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营造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9.
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将用15年左右时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那么,如何尽快建立起技术创新体系?清华科技园通过聚集、聚合、聚焦、聚变的“四聚”法则,积极推进产学研的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服务体系是指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符合中国国情.本文主要从3个角度探讨这个问题,一是自主创新是国家战略;二是建设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必须从国情出发;三是介绍在建设自主创新服务体系中所开展的部分实际案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21-24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17-20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11-16
地方基础研究工作是全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支撑。“十一五”期间,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地方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4.
各位专家,同志们: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地方基础研究工作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科学技术部向出席会议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筹备这次会议付出辛勤努力的浙江省科技厅和浙江理工大学以及有关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发展阶段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都具有重大意义。党中央做出的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科技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和落实全国…  相似文献   

15.
科技要闻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布科技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订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日前正式发布。该规划的核心要务是全面部署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该规划提出了“一条主线、五项突破、六个统筹”的总体思路,即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力争在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等五方面实现突破;同时坚持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科…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在建立科学体制时非常重视科学期刊的建设,使在兴起最早、成就最大的地质学与生物学领域中涌现出《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中国生理学杂志》等享有世界声誉的科学期刊。这些期刊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立足本土,用自己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创立名刊奠定坚实的基础;放宽视野,走国际化办刊道路;树立精品意识,坚持严格的科学标准和学术规范。这些办刊理念与经验对当前的科学期刊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6年3月14日上午,“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场白中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尽管有困难,但不能停顿,倒退没有出路。”他谈到20个字,“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一周前的3月6日,一篇新华社消息贴到了各大网站的头条。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明确表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定和信心。”字字铿锵有力,各媒体纷纷转载。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吉林以专项带动自主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2006年吉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57.9%,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15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4,(2):32-33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开展了现代交通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力争实现源头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科技事业不断跃升、创造非凡业绩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各项战略部署,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全社会积极参与、大力支持,科技发展和改革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为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