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锂电池充电的特点,结合市面上常用充电器本身存在的缺点探讨一种新型的采用单片机控制的智能型充电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该装置具有智能控制充电进程,智能判断充电终止状态,有效防止锂电池的欠充或过充,具有高效安全的充电控制和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2.
李克勤 《科技信息》2010,(21):35-36,155
本文首先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背景、相关的研究现状和基本理论,包括:锂离子电池的定义、分类、结构、充电原理等;重点介绍了可编程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ISL6292的充放电性能,对其功能、特性、充电过程、在配变监控终端的应用和现实意义以及实验结果都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总结了本次研究的工作目标,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动力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热模拟及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充电工况,建立动力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三维热模型,并对不同对流传热系数、辐射系数、环境温度和充电电流等影响因素下动力锂离子电池充电过程产热和散热机理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动力锂离子电池内部升温速率在充电电流增大到某值前基本不变,随后将随充电电流增大而增大;环境温度越高,充电完毕后动力锂离子电池内部温度越高;强制换热时,辐射系数的变化对电池内部温度影响不大,而自然对流换热时,热辐射对内部温度影响明显;充电电流关联度(0.792 53)>环境温度关联度(0.658 04)>对流换热系数关联度(0.633 88)>热辐射系数关联度(0.511 03).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由铅酸电池、氢镍电池、燃料电池,发展到锂离子电池.缩短动力电池的充电时间,增加动力电池的充电容量是充电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锂离子电池运用恒定电压、恒定电流的充电技术的原理,充电期间对锂离子电池的保护措施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Ni^2 改性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聚苯胺树脂为炭化预聚体,制备出了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考察了炭化制备工艺对炭负极材料充电放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Ni^2 改性的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聚苯胺树脂制备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时,炭化处理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低温处理样品的充电放电容量反而比高温处理样品的要高;在还原性气氛中炭化处理样品的充电放电容量明显高于惰性气氛中炭化处理的样品。实验数据还表明,在相同处理条件下,树脂炭化产物的粒度越小,制备出的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充电放电容量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氨解法制备了SnO,Sb2O3,GeO23种氧化物粉末,将其分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利用恒电流电池测试仪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这3种活性物质有较高的电化学容量,其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1520mAh/g(GeO2),820mAh/g(Sb2O3),1040mAh/g(SnO);首次充电容量分别为800mAh/g(GeO2),520mAh/g(Sb2O3),800mAh/g(SnO)·同时还发现其不可逆容量损失也较大,讨论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减少不可逆容量损失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矿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智能充电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矿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在充电时的安全性特点,设计了一套可靠的矿用动力锂离子电池充电机。对该充电机采用的关键结构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理论推导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移相芯片UCC3895的参数进行了设计和优化,并介绍了最新的MAX11068电池管理芯片在该充电机上的应用。该充电机能快速安全地给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组进行充电,对于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锂离子(Li-ion)电池的基本情况,分析了PC机USB接口用作锂离子电池充电电源的可行性,分别给出了三个可以实际使用的USB接口充电方案,并作了分析和对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景民 《科技资讯》2008,(36):30-30
本文介绍一种以PIC16F877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充电器,该充电器对充电过程进行全面管理,解决了充电检测和故障诊断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智能充电。并对充电电流、电压自动检测调整,分段恒流充电,充满后自动转为恒压浮充状态,使充电过程按理想的充电曲线进行,达到既保护电池,又能使电池充满的最佳效果,并且具有故障自动报警和保护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线圈电磁感应原理的无线充电平台,对锂离子电池的无线充电技术进行了实验分析和研究。测量了该平台的PWM驱动信号,能量发送电路,能量接收电路,锂离子电池充电时间和充电电压,测得的实际波形和数据说明该无线充电平台符合设计要求,使无线供电技术在其它便携式电子产品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2.
该文论述了一种先进的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器设计:在充电前检测电池的电压值,再对电压过低的电池进行涓流充电。当电池最终浮充电压达到4.2 V时,充电过程终止,整个过程由低功耗MCU进行控制。在检测到温度升高时,内部的热限制电路将自动减小充电电流。再结合专用的控制执行和保护电路,实现了锂离子电池充电控制的智能化。该设计通过了理论分析与实物制作测试,证明了该设计可行、可靠。  相似文献   

13.
王舒妍  丰茂 《科技资讯》2014,12(21):84-84
如今的世界面临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两大主要难题全部都是因为汽车,要想保证汽车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执行零排放电动汽车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文中简单介绍了智能充电动力电池的特性,并对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做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锂离子电池本身的良好特性,使得其在便携式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PDA等)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充电器在功能上也要求日趋完善。根据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特性,采用VM7205专用锂离子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设计一款锂离子电池充电器,具有高精度预充电、恒定电流充电、恒定电压充电、电池状态检测、温度监控、充电状态指示、电池内阻补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无线充电技术是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即电感耦合),将电能从供电端递送至用电端的技术.BMS即电池管理系统,是负责处理动力电池组实时状态的重要装置,起到了保护电池组与用电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作用.本文设计了无线充电装置的电路及其电池管理系统(BMS),并具备SOC的估算以及电池组保护功能,有效地实现了电池组的主动均衡.通过...  相似文献   

16.
针对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中存在不完全充放电而导致的充电起始点及截止点不确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充电状态因子的电池健康状态估计方法.搭建电池老化实验台架,采用8块镍钴锰锂离子电池进行老化实验;区别于传统单状态因子估计,选取不同老化阶段下恒压充电状态前端等时间差的电流平均值,以及恒流充电状态末端等幅值电压的充电时间构造健康因...  相似文献   

17.
为了配合锂离子电池在无轨电车上的应用,提出了一种针对无轨电车运行环境的锂电池管理系统,能够对车载电池进行故障诊断、分级报警和优化充电.本文主要分析了无轨电车环境下电池运行模式的特点,针对原有铅酸电池的使用和管理问题,提出了更加优化合理的锂离子电池使用方法和控制策略,就电池的故障分级、电池荷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估算、电池有效利用容量区间、充电电流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种特殊处理方法,较好配合了锂离子电池在无轨电车上的安全高效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以镍氢电容电池为动力系统的电动大巴车的快速充电设计了快速充电系统.通过Matlab/Simulink对网侧谐波含量进行电气仿真,并根据镍氢电容电池的短时大电流充电特性,选取电压控制法作为充电终止参数,实现电动大巴车的快速充电.  相似文献   

19.
磷酸亚铁锂的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使用固相合成法在不同温度下合成磷酸亚铁锂.以它为正极活性物质组装成模拟电池测试充放电性能.使用XRD和IR表征样品.测试结果表明磷酸亚铁锂电池具有平稳的放电平台,良好的循环性能.在0.05mA/cm^2的电流密度下,600℃合成的样品初始放电容量达到90mAh/g,第10个循环的放电容量达到100mAh/g,80个循环后放电容量仍保持初始容量的97%以上,表明它具有优秀的循环性能.500℃合成的样品中有杂相存在,700℃合成的样品的晶粒度过大,这两个因素都可能使放电容量降低.在本实验条件下,600℃是较佳合成温度.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以Li4Ti5O12为负极,分别以LiCo0.5Ni0.5Mn0.5O2,LiMn2O4或LiFePO4为正极的锂电池体系. 先筛选不同厂家的正负极材料,然后再匹配成电池做循环性能研究. 测试表明,经筛选的LiCo0.5Ni0.5Mn0.5O2,LiMn2O4与LiFePO4三种材料分别与Li4Ti5O12组成电池的初始容量分别为963、931、960 mAh;5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6.56%、87.69%、98.1%. 其中LiCo0.5Ni0.5Mn0.5O2体系的初始容量最高,LiFePO4体系的循环性能最好. 3种不同正极材料的钛酸锂锂离子电池在85 ℃环境下搁置4 h,电池形变少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