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疯癫”作为一种叙述对象或是编码进文本效应写作意图的叙事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长廊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识谱系学,如“疯癫”的形象谱系、“疯癫叙事”所阐发的各种形式效应及其衍生的审美内涵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叙事学的意义之外,“疯癫”作为一种与理性相互映衬的精神姿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文本中也建构起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书写着自己的疯癫“精神史”。因而,探究嵌入于文本长河的“疯癫”精神链有助于明晰疯癫的文学书写所承载的文化内蕴与社会政治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创业史》:复杂、深厚的文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业史》是代表“十七年”文学实绩的一部作品,是“十七年”社会生活的一种标本和“十七年”文学创作的一种范式。同时,《创业史》作为复合状态的文学文本,蕴含着超越体材内容、超越特定时代的文学精神,其内涵的广博深厚和写作上的成熟表现显示了柳青的大家气魂  相似文献   

3.
由于"十七年"农业合作化小说与政治的紧密关系,所以常常遭到文学评论家们的质疑,并常常被认为是配合时代政治要求而作,满篇充斥的是阶级斗争和政治化口号而毫无审美价值的小说。然而,在此时期的小说文本表层运作的政治权利话语与文本深层运作的审美自觉之间常常会形成叙事的裂缝。  相似文献   

4.
叙事符号学认为“功能”是叙事的基本单位,“叙述”是功能的耦合。文本叙述在结构上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该文借用叙事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叙述的功能、句法与意指;文学叙述与日常交际叙述的比较;叙述的语言层剖析几个方面初步论述文学叙事的模糊特征。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电影中的性别话语作为一种文化话语是一种功能、运动和关系,其意义也在这些功能、运动和关系中产生、发展和变化,英雄叙事功能本身就构成一个复杂的话语系统。因此,“十七年”电影英雄叙事的性别话语研究就必须结合其他话语系统如意识形态、历史等,才能充分考虑背后的权力关系,即叙事运作的策略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若用后现代哲学解读卫慧作品,身体不过是前意识层面现象学意义上的身体,性行为体现了一种特别的性欲意向,一种爱欲知觉。从存在论意义上来说,性关系是一个身体寻找另一个身体、以确认人与人的共在关系。卫慧的身体叙事文本,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由“宏大叙事”到“个体叙事”再到“身体叙事”的叙事革命,在100年内实现了中国女性由个性解放到身体解放的现代神话。但由于远离我国当下的文化语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主流意识形态和精英文化的围剿与唾弃。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到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从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变化轨迹的视角,通过对1978年以来知青作家部分知青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审视及“老三届”文化热价值导向的研究,提出“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系在“知青文学”价值追求中的意义;分析了知青历史参与者不同政治、文化、经济背景对历史本质认识的差异;考察了在80~90年代社会经济结构重大变化背景下,知青文学价值尊崇的不同倾向,价值标尺的转移与确立;探讨了文学、价值取向与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父与子”是一个不断被重复的文学母题,“父与子”的先验矛盾决定了文学中的“父与子”母题有着一种普遍性模式,这一模式在形式上表现为父子二元要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内容上则意味着对象征秩序的维护与拒斥。通过梳理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可发现在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文本中,父子关系的对立隐喻着传统封建象在秩序下的民族遭际,小说文本普遍采用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及家族逆子视角与“俯视”视点。中国现代家族家庭小说正是在“父与子”的反抗和牵扯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模式,营造反叛与背离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为代表的学术论著中,撬动了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凝固了的结构和定论。董之林通过对周立波、赵树理、李辈、路翎、王蒙、邓友梅等作家在“十七年”中的创作所作的透视性解读,真实地呈现了“十七年”创作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董之林在研究“十七年文学”时,把文学现象放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她敏锐地注意到了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文学环境的转换,注意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突变和乡村生活经验的更新,并且她对“史诗”的含义进行了有益的辨析。  相似文献   

11.
视觉文化与文学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文艺学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电子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学由文字叙事逐步转变为图像化叙事和视觉化叙事,以文学为主要的审美方式也逐步转变为以视像为主要的审美方式,作为阅读对象的文学文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面临着生存的困境与危机,分析当下文学的生存状况,探讨在视觉文化冲击下的文学发展策略对当下文学生存状态的改变以及文学的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文学在精神上是延安文学的延续,无论在题材上还是在主题上都保留了延安文学的特点。同时,十七年文学也受到苏联文学的深刻影响,这种特点使得十七年文学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从历时的角度来比较,十七年文学落后于“五四”文学,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十七年文学落后于世界文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现代性被解构,而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提法也失妥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无疑是集体想像的结果,值得反恐。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促进文学在不同时空重获并延续生命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生态视角构建生命体“延续与叛逆”的分析框架,从文本生命和叙事生命两大方面探讨《北京折叠》英日转译的文本生命境况。分析发现,经由中介英译本转译后,在日本转生的《北京折叠》显示出鲜活的文本生命力。其中,经由中介英译本的中国元素及文化符号等异质性要素的延续和回归是文本生命延续、复活和重生的关键性因素。而叙事主体的转换、直接引语的叙事变更等叙事层面的叛逆,体现了中介译者的叙事重构及其在转译本的延续,贴合海外读者的阅读生态。中国科幻经由英日转译后,在日本的转生、再生、共生,为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传播提供了独特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以来,文学阅读的群体不断收缩,大陆电视剧则逐渐俘获了绝大多数普通中国百姓的眼球,成为大众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一极。但文学创作与电视剧生产之间却绝不是你死我活、取而代之的二元对立关系,相反,当代文学作为电视剧生产的伟大传统,既给后者提供了内容母本,又规定了后者的叙事范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把电视剧看做是文学文本的一种通俗化转译和大众化表达,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一种新通俗叙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巨兽》小说文本中的叙述语态的变幻即“原叙事”手法作出简要说明,并由此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陆文坛的个人化写作思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揭示,将90年代大陆文学的特点作了浅层归纳与解释。  相似文献   

16.
陈然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2-14
论述80年代后期以降先锋一代作家创作的“新家庭小说”中父辈与子辈关系的构筑。这批新家族小说文本呈现了鲜明的寓言状态,这种寓言状态反映在家族内部的个体身上,家族成员的角色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那么,作为寓言状态呈现的家族文本在父辈与子辈的关系构筑上呈现着自觉的改造。本文指出小说文本在对家族历史进行着历史叙事的戏仿与欲望书写的同时,“父”与“子”的身份面临着共同沦丧与定位困惑。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膨胀的激情需要“冰块”,需要“冰块”包裹激情的文学叙事。《百年孤独》文本,别具一格。以冰包裹激情之叙事,正是以辩证思维寓言性写作来警示,或高贵或低俗,或前进或倒退,或生或死,一步之遥,失若千斤,永恒乃是飘逝。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19.
在新疆民族女作家中,维吾尔族女作家哈丽旦·依斯热依勒和哈萨克族女作家哈依霞·塔巴热克具有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意识,她们推出的中篇小说《轨道》和《魂在人间》,为新疆少数民族女性文学提供了可供叙事学研究的文本。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特征、民族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比较这两个文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反映农业合作化中知名的6部长篇小说、5部中篇小说和20篇短篇小说为样,按照文学中的互助组阶段、初级社阶段、高级社阶段和人民公社阶段的线索,具体分析“十七年”中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的轨迹,并从文学与政治关系方面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