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文山苗族主要从川黔滇结合部迁来,迁来时间从明初持续到清末,迁入原因有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被压迫、军事上被镇压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记得曾任尼克松总统的科技顾问、兼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的爱德华·戴维曾说:"研究美国创新历史时,你会发现像杰佛逊、弗兰克林及麦迪逊等美国总统,他们的声望很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政治观点,以及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更  相似文献   

3.
单纯的得罪钟会、轻时傲世或非薄周孔、纵情背礼,均不至于成为嵇康被司马氏处死的真正原因。嵇康在舆论上反对司马氏;在丹丘俭造反时有武力对抗司马氏的意图才是他招致祸患的主要原因。修武县云台山景区的百家岩有嵇康锻剑遗迹,是嵇康实际参与反抗司马氏之政治活动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4.
论政治上的“纸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雁萍 《科技信息》2009,(12):94-94
本文以“纸作为”为切入点探讨明初作家朱有燉,从社会环境角度探讨他深层的精神世界,以此发觉他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纸作为"为切入点探讨明初作家朱有燉,从社会环境角度探讨他深层的精神世界,以此发觉他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政府令我签字,我没有签,结果得罪了政府,也得罪了山东同胞。我若签了,则得罪了全国同胞。诸位想想我是否该签。请诸位回去对山东同胞说,我陆某愿和山东人民一起受苦!”  相似文献   

7.
董卓带兵入京,开启了汉末政坛军阀混战、动荡不安的局面。毫无疑问,作为一介残忍暴虐的武夫,他死不足惜,但他对蔡邕的恩遇和重用,却造就了蔡邕的悲剧命运。随着对董卓之死所发出的一声叹息,蔡邕被王允斥为附逆而下狱,最终死于非命。蔡邕之死,历来论者纷纭,观点不一。本文尝试结合汉末的政治环境及蔡邕的人生经历对他所造成的影响等方面,对蔡邕"从卓被杀"的原因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居正在廉洁、"私德"方面有失检点,授人以柄,那仅仅是"支流";推进改革、经世致用,是他政治生涯的主流。张居正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主持的改革,比商鞅变法温和、理性、人性化,比王安石变法稳健、有序、切实可行,其中,赋税改革缓解了明王朝的经济危机。然而,张居正生前"万人称颂",死后却朝野苛责,差点被剖棺戮尸。历代史家把张居正人亡政息、名毁家哀的原因,归于"得罪了皇帝,得罪了贵族和大官僚",而没有揭示出改革夭折的体制性根源。  相似文献   

9.
地狱之旅     
傅明 《世界博览》2011,(22):87-87
非洲流传一句话:“如果我死了,进不了天堂,就送我去内罗毕吧!”内罗毕因四季如春,被称为“非洲的天堂”。早就听说肯尼亚有个“地狱之门”国家公园,里面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山势险恶,仿佛地狱一般。也许是因为“身在天堂”,我们竞对“地狱”向往万分。来内罗毕一年半后,我和同事们开始策划“地狱”一游。  相似文献   

10.
明朝统治者和士人认为元朝覆亡的根本原因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滑坡与沉沦。明初政治文化的使命就是儒家精神的重建,这也是三国故事二度创作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关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我们所熟知的是他的残暴荒淫。但高洋在用人、政治、军事等方面拥有相当高的才能。高洋用人能够不拘泥于民族界限,只以是否有利于稳固统治为判断标准,知人善任,一大批汉人或汉化人士如杨惜、高德政、高隆之、杜弼崔暹、崔季舒等被他拢入核心政治圈,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高洋对于鲜卑勋贵犯法者,也决不姑息,并能够把佞倬小人排斥在政治圈外,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这也是北齐能够在高洋统治时期达到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继承其师刘宗周《人谱》的思想,在他逝世前两年病中口授其子黄百家"盈天地皆心也"。他认为,穷心即能彻上彻下,天地万物的万殊无不观照,心体流行有条理为性,流行不失次序为理。人物虽禀气以生,心是气的灵明处。心的万殊是我心体变化的印证。心体本身是一,由其变动不居而万殊。心有万殊,性也万殊,继善成性,各性其性,性体为一。心既是理,性即理,这是一个公共的道理,知此,而后可以尽心,穷理尽心,尽心知性知天,把理气心性话题融通和合起来。黄宗羲在其师刘宗周绝食殉明和自己抗清失败的外在自我主体的激烈震撼下,在内在自我主体不断反思中,撰写了《留书》《明夷待访录》。其政治哲学首先是求制度与权利的协调,其次是求职分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其三是求道德与法律的和谐,其四是求教育与宗教的辅成。  相似文献   

13.
王佐是元末明初岭南的重要诗人,前期作风浪漫豪放,积极组织与参与南因诗社活动;出仕后则恭敬谨慎,以成功退隐为士林称羡。其诗歌总体雄浑其重,前期以雄峻丰丽为主,后期则转趋沉郁,气骨减弱。王佐诗歌风格总体风格和阶段性特征,是其个性作风、生活经历和明初政治文化背景变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明世宗朱厚熜登位不久,因在"大礼议"中与杨廷和各执一端,张璁上疏《正典礼第一》支持朱厚熜,驳斥杨廷和之论。张璁认为杨廷和要求朱厚熜继嗣其伯父明孝宗朱祐樘的做法,违背了天道人伦。因为兴献王朱祐祐与朱厚熜之间才是天然的父子关系,所以朱厚熜不能继嗣朱佑樘,而朱厚熜身为朱祐樘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亲堂弟,则可以继承其皇位。张璁以经论礼,指出儒家的《礼记》及明太祖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两种经典对礼法的规定,才是判别朱厚熜应该继统还是继嗣的根本依据。对张璁这份奏疏的义理进行解读,可以看出礼法对明世宗初政的规范和制约。  相似文献   

15.
“志在行其所学”的苏轼,其葬郏之选中也隐含着人生思考。首先作为事件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经由苏辙提议、苏轼首肯,因苏轼去世未果,最终由苏轼之子遵照苏轼遗嘱,在亲友帮助下相地卜兆而定,客观上是由于政治形势不利、经济状况拮据等原因所迫。其次作为观念的葬郏之选。苏轼葬郏之选主观上是由其诸多政治、社会与历史观念等原因所致。最后葬郏之选的哲学意蕴。结合苏轼的哲学思想,可知其葬郏之选过程中的诸多观念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地区战乱频仍,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战乱,江南地区出现女性为保全贞节而大量自杀的现象。明遗民恪守民族意识和忠于明朝的理念,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遗民心态表露无遗,并成为其精神寄托与价值取向。他们通过对大量的江南地区女性死亡事件的记述,利用江南地区殉节女性的事迹,以“天地正义仅见于妇女”为论调,借女德以讽士,折射了亡国之际对于“节”与“忠”的思考,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其政治伦理与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隆庆后期发生的俺答封贡,是中国古代边疆史和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在解决该事件的主持者和决策人问题上,许多学者均认定是张居正,然而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从解决该事件的决策者所处的政治地位、在封贡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明清历史文献的记载等方面来考察,其主持者和决策人是高拱,而不是张居正。高拱主导了俺答封贡事件的全过程,他是解决该事件的真正决策者。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在南宋文坛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其文学成就的取得,与其转益多师、善于学习前人密切相关。其中,韩愈的影响不容忽视。迄今为止,尚少有人就此问题予以深入、全面的考察。韩愈作品为辛弃疾大量引用,韩愈的"气盛言宜""不平则鸣""以文为戏"等文学观对辛氏影响甚强,韩愈"以文为诗"、奇崛险怪的诗歌艺术对辛氏创作的影响也很大。韩愈对辛弃疾创作的影响,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二人审美趣尚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探索辛氏仰慕韩愈的原因及辛氏文学观和创作风格的渊源,此外,由这一影响,也可见出辛氏词艺与韩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毛奇龄在明清易代的社会、文化时代中,与当世学者往来密切,投身于当时的重大学术活动。毛奇龄广泛、持久的交游,为其学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和便利的条件,并有力地扩大了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20.
曹操"挟天子"只可让少数诸侯服从其令归顺朝廷,却难以命令多数诸侯。主要原因有六:汉朝天子的合法性权威丧失殆尽;皇朝更代的五行学说让天下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汉朝即将灭亡;曹操汉相身份受到天下人的质疑;天下诸侯都拥有私人军队,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霸业;社会志士多在寻找新的主人建功立业而非拥汉;次等君臣关系的固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曹操"挟天子"也产生了集团内部拥汉派反对他代汉的严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