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适作为文学革命的首倡者,是白话文运动有名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场白话文运动绝非倡导者胡适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发展进程中,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胡适、陈独秀及其追随者们以更为激进的决绝态度来推进这场运动。他们首先从理论上奠定白话文地位,然后通过与反对者的论战扫荡文言文阵地,最终建设白话文学,实现革命性转型,整个运动中贯彻着"革命化"倾向。胡适及其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在近代思想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胡适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作为其思想和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研究当今的宗教与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胡适关于宗教问题的研究,其态度是理性主义的,其方法是实验主义的;而胡适的民族思想则是感性主义的、爱国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的纠缠贯穿在他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中。  相似文献   

3.
杜威站在经验自然主义的立场上。对于现代性是持批判的反思态度;胡适站在实验主义方法的立场上,对现代性持赞成的态度。在现代性思想的建构上,胡适背离杜威的立场,误读了杜威的现代性思想。  相似文献   

4.
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梁启超与胡适的文化论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与个人功利色彩;在针锋相对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共同的文化调和主义立场。这一场文化论战,是现代性进程中的内在调节行为,体现了转型期中国文化现代品格的多面性与自我调适的可能性,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孙永金 《科技信息》2009,(23):I0112-I0112,I0127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是二三十年代思想界的一场重要论战,也是中国哲学论战的焦点问题之一。这实质是两种人生观之战,焦点: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的一切问题。这场论战论战虽已过去80多年了,然而论战所涉及的问题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已经彻底解决了。它今天仍然是哲学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课题,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提到胡适的哲学观,人们会不期然地想到实验主义。的确,胡适是终生以实验主义的信徒自居的,论者在批判胡适思想时也径直以实验主义为对象。实验主义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涵概胡适的思想呢?笔者以为这仍是个值得追究的问题。胡适是在赴美以后才接触到实验主义的,而事实上在此之前他的一些基本思想——如中国古代自然主义及西方近世科学思想早已形成,正是这些思想对日后胡适的实验主义构成了障碍。笔者发现,实验主义在胡适那里实际上已经零离破碎,它已有意无意地消融到了他原有的思想基础之中。因为原有思想信仰的不同,胡适在一开始接触…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三个方面综合评说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一是它逻辑体系的三性(松散性、矛盾性、冲突性)。二是胡适与自由主义运动的关系在于对待知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三是胡适对后世自由主义运动的影响表现为思想遗产与行为示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是一帆风顺的,在1915至1921年的中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有三次思想论战、争辩,影响颇大,分别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反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论战和反对无政府主义的论战,这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径,另一方面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天论》对于“天人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阐述以及在其阐述的方法中,表现了荀子丰富的逻辑思想及其应用。荀子从论辩需要出发,以当时论战的经验为依据,研究和应用了逻辑理论和逻辑方法。探讨荀子在《天论》中的表现的逻辑思想,从而研究荀子所总结的逻辑思维的理论,对于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思想无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把李迭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这一定位忽略了1920年至1922年间李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伟大贡献。“一大”召开前,他与陈独秀、李汉俊一起积极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他是论战的主将;他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从1921年2月到“一大”召开,李达一直代理总书记的职务并担任“一大”的发起与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1.
《科技智囊》2005,(9):93-93
自2004年6月起.一场有关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前途与命运的话题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空前论战。这场论战是所有经济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是超越课堂教学、直接把理论结合到实践当中去的千载难逢的历史讲坛,《较量》将这场论战的经典集结成篇。“何谓国有企业改革?”、“为什么要改革国有企业?”、“选择怎样的改革路径才能为国有企业带来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12.
要把握胡适自由主义的本质特征,关键在于理解其思想中的内在张力和吊诡之处:个人自由与整体主义的纠缠、民主主义与精英思想的背反、自由放任与干涉主义的两歧以及实验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冲突,等等。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这种动摇性和两面性既典型地反映了中国自由主义"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时代境遇,也表明了胡适自身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承上启下的过渡地位。  相似文献   

13.
青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曾经表示要成为基督教徒,但很快改变自己的想法,不仅坚定少年时代形成的无神论观点,而且对有神论作了系统批判。不过,他始终对基督教保持一种研究的态度,一直欣赏基督教经典启发性的知识,胡适能够接纳基督教的思想,与他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子的宽容思想影响有关,而他改变对基督教的看法,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实用主义的引导,归结为两点: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论和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丛报》与《民报》论战败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改良派与革命派进行了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新民丛报>在与<民报>的论战中违背了历史潮流,在论战方法、整体实力上都处于劣势,最终因失败而停刊.探讨其失败的原因,对于当今舆论宣传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5.
<正> 纵观胡适一生的政治生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胡适是一个“坚定不移”的改良主义者这一结论。胡适之所以成为改良主义的“典范”,是因为他有“坚定不移”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胡适改良主义政治思想的最终形成是以他在美国留学期间接受“新和平主义”和成为“实用主义”信徒为标志的。本文试图对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其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形成做一些探讨,以求教专家学者。 (一) 一九一○年八月一十六日,胡适离开了一年后即将覆灭的清王朝,乘着“海上宫殿”号轮船于九月份到达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与封建落后的中国完全不同的发达的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国初年著名的新闻记者,黄远生提出的一些文化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文化思想界作出了一定贡献。他不仅首倡了一定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启蒙和影响了陈独秀、胡适、周恩来等一批五四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其对于灵魂深处的忏悔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批判”意识也进一步完整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构建。其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的地位应该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7.
陈玉凤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38-39,42
胡适的小说考证是小说进入现代学术研究的重大标志,其考证的方法、思想促进了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文章从当时文学革命运动的需要和胡适的小说观入手,探讨胡适的小说考证成就。  相似文献   

18.
自1926年敦煌石窟禅宗写本为胡适整理以来,作为“国际学术”的禅史研究已产生近百年之久,对胡适禅学研究的评价与讨论也已有近百年的历程。这包括三个阶段:部分学者应和的第一期(20世纪30年代至1949年)、停滞不前的第二期(1950年至1974年)、展开严肃讨论的第三期(1975年至今)。最新的研究中,葛兆光赞成文献学研究路径,推崇胡适树立的典范;佛尔、马克瑞、龚隽试图解构“现代禅研究”的传统,局部修正胡适的结论。今后犹须细致考察胡适禅史研究的一些具体议题,横向比较胡适与民国其他学者的佛学研究,继承与发展胡适的学术遗产。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近代中国这个特定社会环境所孕育出的一位巨人,他一生的道路走得很艰难,特别是他向政治跨出的每一步总是经历了重重犹疑、层层曲折,最后才得以艰难的迈出。对于他的种种矛盾的心态和思想,可从当时三个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入手进行分析:一是维系传统理念的"断裂",二是现实环境与自由理念的冲突,三是国际的中国。胡适的矛盾,是他一个人的矛盾,更是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胡适的《西游记》研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以考证的方法和历史演进的眼光开创了《西游记》研究新局面。文章以明清时期《西游记》研究作为对照,从研究的目的、方法、内容和影响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胡适的研究在《西游记》学术史上的开创性与科学性,肯定其思想方法对于小说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展现《西游记》研究从古典时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