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众文化时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的提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重要影响。地处偏远山区的侗民族审美文化则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歌舞艺术、建筑、服饰、饮食文化都暗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理想。在当下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和侗民族审美文化将相互促进、相互生成为生态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试论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神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广泛存在着现代神话因素,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有制造现代神话的冲动,并且影响了现代神话的表现形态,而现代神话反过来也推动和影响着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文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消费时代的审美观念与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美学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与辨析。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引导其处于理想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拆除了生活与艺术之间那堵传统的高墙.无论是艺术向着日常生活靠拢的追求,还是艺术元素融入到商品设计、购物广场、街心花园等生活细节,审美因素日益向日常生活转移、渗透和扩展,这种有意识地将艺术融入生活的活动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市场逻辑.文章试图从商品美学、服饰审美、艺术家与奢侈品合作三个方面切入分析消费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的实质,并对商品与美学的合谋现象作一些反思.  相似文献   

5.
受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和消费社会的即将到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我们目前美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众多美学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和反思。在这一系列研究过程中,弄清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语境显得更为迫切,更重要的是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目前特定语境下的研究现状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社会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的日常生活也更为丰富,在日常生活中,大众趋向于审美化,审美化有其特定的伦理道德内涵。大众在日常生活的审美活动中也面临着伦理道德困境,审美泛化就是其典型表现,在反思这种伦理道德困境的基础上,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生活剧的热播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表现。生活剧通过其塑造的人物、讲述的故事、营造的场景,将日常生活和艺术审美予以融合,同时发挥"新的文化媒介人"的作用,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最早是迈克·费瑟斯通1998年4月提出的,在中国是陶东风首先进行阐释。它产生于当今的消费和后现代社会且指依美的标准对生活各方面进行改造。这一概念的含义的深层解释与这一概念本身不符,故用"日常生活泛美化"取代更好。因为这一概念的美学弊病是明显的:日常存在的所谓美,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美,我们却为之包围。这对审美感悟力是一种扼杀。应克服此美学弊病,力求走出今天这美的荒原。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审美化”运动,自其概念提出,至今已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讨论文章虽已有很多,但还少有对这一美学运动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所带来的美学效应进行讨论。基于此种实际,从个体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随着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当代的审美文化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全球化的特征,而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它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则具有审美化和艺术化的民族特色,本文对这两种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指出二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中达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审美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产行为,它生产的不仅是物质,还有幻象,它在改变人与艺术的关系的同时导致崇高精神的丧失,表面具有民主色彩,实际却有等级之分。在“日常生活审美化”所造成的消费盛宴中,人们的身体在场,而精神却是缺席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现实,以及与此潮流相呼应而出现的新的文化与文艺现象,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有人称,进入20世纪,审美由于社会的发展开始降低姿态,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寻常百姓家到底是何种类型的百姓家?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论题在中国特定语境中的有效性需要双面分析,既要明确其存在的依据及合理性,也要考虑其解释当下中国审美现实问题所遭遇的尴尬,同时也要看到,审美的全面泛化存在着忽略生活本真和一定程度上造成价值真空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与李渔以人为本、顺时求新的心灵审美的生活美学观的比较,发现当下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存在人文精神缺失、庸俗复制和仅注重身体狂欢的问题,这对我们秉承批判与超越的品格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反思,促使其呈良性态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常生活审美化”最早出现在后工业社会的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主要表现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诸多后现代理论家就“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后现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历史发展和重要特征。国内就“日常生活审美化”展开了激烈讨论,涉及“日常生活审美化”观念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后现代美学转向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人的异化现阶段,与文化消费主义结合着,把大量与非人化联系的非审美的东西掩埋于过多透支的欢愉之中.与之相关的身体美学同样呈分裂状态,人的身体在美学上的解放基于劳动解放,走向市场的"身体"与回归合乎人的本质的身体是当前又一尖锐的美学悖论.  相似文献   

17.
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消费时代的审美观念与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美学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与辨析。  相似文献   

18.
实现生物教学审美化,在教学内容上,要揭示生物科学的知识美,展示生物科学发展历程中的智慧美和品格美;在教学过程中,要追求教与学双方的创造美和秩序美;在教学方法上,要营造情趣美和情境美.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情境审美化,指有意识地按照美的原则,对认知型的、随意的地理教学情境加以审美转化,使其成为形真、情切、意远、富有自由想象与创造的愉悦教学空间,从而大幅度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并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审美化教学的概念以及实施几何审美化教学的三条原则:借助图形世界——感美,分析几何学的方法——立美,挖掘几何学的应用——创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