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特征,义务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前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凸现出一些新进展情况,主要是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念的解说,旨在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相似文献
2.
接受公平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全体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是农村义务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法律责任主体.政府需要在政策制定、自身建构、明确责任、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予以高度重视并承担解决责任. 相似文献
3.
张光政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30(4):76-78
社会的和谐无非是两种关系的和谐,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教育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义务教育则更是其基石。义务教育的实质在于体现社会公平,义务教育的公平包括教育机会的均等和教育条件的公平两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要求实行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更加公正的义务教育制度,同时也为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制度条件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特别是义务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对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有失公平。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逐步扭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柯宇航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2):11-19
当代女性主义者从女性道德思维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与正义伦理相对应的关怀伦理。正义伦理强调个人的理性自主,处理问题有普遍化的倾向,关怀伦理则要求考虑情境的具体性和特殊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责任以及相互关怀。关怀伦理与社会法的价值理念是高度契合的,这体现在社会法的产生逻辑、立法目的、法律原则、调整方法等诸方面,也体现于传统私法规范的社会法化现象中。以关怀伦理为指引,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将持续地去标准化,这也为社会法的法典化带来诸多挑战,社会法上的争议解决将社会工作化。正如社会法对传统公私二元法律体系产生的冲击一样,关怀伦理的法学应用也将改变法治的未来面貌。 相似文献
6.
7.
对义务教育公平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公平是指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公正、平等、充分地享有教育机会、教育权利和教育资源等条件,以期实现个体健全、充分发展的教育状态。义务教育公平从形式上可分为起点公平和质量公平。义务教育公平在宏观上具有全体性、免费性、平等性、非排他性等特点;在微观上具有教育目标的唯一性、教育内容的统一性、教育过程对待的公正性、教育质量的保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原因与对策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注重教育立法和教育体制改革,但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不公平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教育不公平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这就需要对教育政策和机制进行调整,改革完善教育机制本身的缺陷,最大限度地维护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利益,实现国家社会意义层面上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增强学生体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多措施要较长时间才表现出影响力.本文从投资学的角度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体质问题进行界定,分析了国家投资学校体育的合理性、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标;隹关于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的得失、家庭体育的价值等内容,开拓了阳光体育运动实践和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李炳安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21-34
社会权是社会法的基石范畴。一个学科的范畴通常可以分为普通范畴、基本范畴和基石范畴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石范畴是把一个法的部门从法体系中相对地独立出来的核心范畴。"私法公法化"、"社会问题"、"社会整体利益"及"社会安全"等范畴都难以成为社会法的基石范畴。问题群中属于本源性的问题才能成为基本问题,功能性范畴、目的性范畴只是解决本源性范畴所导致的结果和目的,而本身不是本源性范畴或基石范畴。社会权和社会法的"历史起点"具有同步性,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催生和推动了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权作为社会法的基石范畴,既能制约、控制和引导社会法的发展目标,也能很好体现权利本位的法的价值和理念;既有利于构建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社会法体系,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张光政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2):36-38
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1986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进行了许多制度、机制和观念上的创新,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立法目的是以人为本、保障权利;以法律形式界定了义务教育的性质;规定了公民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平等性;强调义务教育必须发展均衡和彰显公平;精心设计了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法修订的一大亮点。通过教育均衡规定的解读,指出:教育均衡的结构为地区均衡、校际均衡、班级均衡、师资均衡和经费均衡;教育均衡的实施重点是地区均衡,即东、中、西部地区的均衡,省域的均衡,以及城乡的均衡,而非目前占主导地位观点主张的区域内(即市、县、区)均衡,更不是学校层面上教育资源的均衡;教育均衡的实现方式为:首先在教育资源的增量投入中实现教育的均衡,其次在教育资源存量调整中推进教育的均衡。前一种方式为教育均衡实现的主要方式,后一种方式为辅助方式。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体育必修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靖南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6(1):55-58
论述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体育必修课的必要性,阐述意识、师资、教材、教具等因素是影响现阶段高等院校开设民族体育必修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汤黎虹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12
人类在近三百多年的历史中产生并形成了"援救类、促进类、维权类"的社会法;其根据是人群之间帮扶脱困的系统——"狭义社会"的形成;社会法是基于对解脱人群在实现基本生存权时遇到困难或困境而提供保障的需要,保障人群之间帮扶脱困的法。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与社会法中的"社会利益"之辨析——以"法本位"为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佑任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7(4):33-35
传统学说中经济法与社会法均以"社会本位"为基础,但未对其各自视野中的"社会利益"加以区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应以"法本位"这一法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对一般意义的"社会利益"以及经济法与社会法各自视野下的"社会利益"做出内涵区分,以明确二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6.
王莉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120-122
本文从现代体育高度发展的今天来看民族体育,分析民族体育的社会价值功能,对进一步推动民族体育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对发展和弘扬民族体育文化,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着有形无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袁红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4-97
法学教学是以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为核心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系统。具体的教学法均从特定的角度促使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以法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要求为标准 ,统筹运用各项教学法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才能从整体上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为契机,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六五计划到十一五计划期间的教育科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的资料,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分析教育科学立项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教育学学科发展多元化,各年度立项螺旋式递增,立项主旨体现社会发展动态,立项类型以教育部与国家级课题为主。立项单位集中于中东部地区的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及独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且各单位立项数不均。立项课题主持人更新较快,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中西部地区获准立项比例较低,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立项比例失衡,应进一步提升该学科的地位,探究教育科学学科群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从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谈我国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菊芬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21(6):40-4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公布,标示着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意见稿中有关社会救助模式、社会救助标准、社会救助主体资格及申请程序等问题都需值得商榷。文章通过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并结合中国实务,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