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于洋 《科技信息》2008,(3):113-114
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中,梁漱溟在很多方面的见解都非常独特而深邃.对宗教方面的见解也不例外.梁漱溟关于宗教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中西宗教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而中国则与之相反,约90%的人不是宗教信徒。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只要从中西方思维结构与思维模式、价值观、神人观、来世观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君权与神权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就不难发现,中国和西方在上述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正是这些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对宗教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时期的中国学者对于西方逻辑方法的认同是建立在对其与西方文化、科学发展关系的深刻反思之上的,他们的目的是希望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因此,在对逻辑方法的价值与作用以及赋予它的历史使命的看法上,胡适、冯友兰、金岳霖三位哲学家都能达成基本的共识,但是在如何发挥逻辑方法的价值、如何实现其使命的具体细节上,他们的思想又存在着诸多差异。通过这三位哲学家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的比较分析,探讨其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旨趣导致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本文驳斥了“宗教鸦片论”和“宗教无神论”,从而得出“宗教社会论”,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论能够为当代中国提供一个更为深厚的政教认同,文章进而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大问题,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强势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到“西化”的浪潮中。面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高举中国传统文化,以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他们与新文化派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中西文化之争便成了世纪之初我们民族精神生命层面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宗教是人们意识中对统治着他们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一种幻想的反映,是以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的形式表现的社会存在。宗教产生的真正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是私有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是彻底的无神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的宗教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回避的事实和难题。不仅要客观看待大学生宗教问题,还要着力完善大学生宗教教育机制,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宗教教育环境,以建构起大学生科学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8.
贾谊是汉初重要的政论家和哲学家,其关于秦亡教训的总结对于巩固汉初封建政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贾谊的哲学成就却一直被人们忽视。冯友兰通过对其哲学思想的来源、主要观点的论述,指出贾谊哲学不仅综合百家,而且是具有代表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发掘、整理贾谊的哲学思想,对于两汉哲学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的人性思想是一种理性人性论.冯友兰的理性人性论与中国传统道德的人性论并不矛盾,相反,他的理性人性论是对传统人性论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仁学是以其人生境界说为基础构建的一种情感伦理。与世间一切存在“同情”是冯友兰共情思想的道德表征,即人应以相恰切的情感和万物处于“共鸣”状态;“无我之情”是一种利他行为动机,它是按照人的“觉解”高低进行道德判断,并对世间万物所持有的情感性接受;“圣人”是冯友兰关于如何重构一个理想的社会,以及人所“应该”秉持的伦理生活的重要观点。冯友兰仁学以共情为核心,把情感视为社会道德建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世界现代化浪潮冲击下的回应与选择,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梁漱溟的教育理念相对早熟,因而导致他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陷入两难境地,终归失败。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先生从保存和光大中国文化的意义上来认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一个系统的乡村教育方案,并试图重建中国精神的团体组织。其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村自治组织的思想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其产生入手,具体阐述这一思想的内容,并联系现实,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对于当代的新农村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的文化思想理论始创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一片推翻传统、倡导西化的浪潮中,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高扬中国儒家文化的旗帜,创造性地重新解释儒家经典,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探索一条中国式的观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在近代有过突出的影响,在许多领域都开风气之先。具体说来,梁启超的译学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翻译强国的思想;(2)提出译书“首立三义”的要求;(3)主张由日文转译西书;(4)鼓吹政治小说翻译;(5)提倡用通俗语言翻译;(6)强调翻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伟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1):90-93,111
梁漱溟先生认为传统是新秩序的立基之本,建设中国社会新秩序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民族传统。借鉴是新秩序的活力之源,即必须借鉴西方的团体生活样式来组织中国民众,激发中国人生命中固有的人生向上的真精神,这样才能使中国社会结束散乱局面,形成合力。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本土资源派与法律移植派之间关于中国法治化道路选择的论争实是梁漱溟先生已有思考的继续。  相似文献   

17.
粱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开创者,他以独特的文化哲学观和乡村建设理论为基础,在山东邹平、菏泽进行乡村建设试验,进而在山东全省推广,对山东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现代意义:具有巨大的社会责任感,敢于躬行实践;重视农村问题,勇于解决之;重视教育发展,以其改造社会;知识分子与农民合作,下乡实践;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保持文化独立;吸收外国文化精华,重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集政治家、启蒙思想家、文化学术大师、教育家于一身的重要人物。他在对待西方文明问题上,主张采取积极学习、开放包容、借鉴比较的态度,目的是要择人之长、补己不足。同时,他坚决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积极总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中西文明的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强大、人类文明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学雷锋活动的作秀和过时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论证了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意义以及如何继续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