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柏拉图的正义观是他的整个伦理道德和政治思想的基础。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社会是由统治者、武士和农夫工匠三个阶层组成的。正义就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和谐一致,是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互不僭越的秩序;正义是个人和整个社会实现和谐、一致、完善的共同美德。  相似文献   

2.
在考察古希腊妇女状况的基础上,就柏拉图的妇女观从正反两面作一个总结,做出基本评价,以期达到认识柏拉图对身后的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及其在妇女问题发展史上所起到的作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孟子身心观是心统帅身、支配身,而身则是心进行道德修行的场域,气是心身之间的联络,上受心之统帅,但也可反作用于心,下可充盈身,从而达到“践形”,完成道德的培养。而柏拉图灵肉观则认为人是有灵魂和肉体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构成,灵魂在本性上是善的,肉体却阻碍灵魂向善,灵魂只有通过“回忆”走向理念世界,获得善知识。孟子和柏拉图尽管有不同的理解维度,但都体现了哲人探索如何进行德性修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超越"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学界普遍将其定义为基督教的"上帝"。而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超越"则表现为"转向",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在本体论层面上,它强调的是追求事物背后所得以存在的最终依据,即"理念";在方法论层面上,它强调破除原有的思想界限,以批判性思维建构理论。柏拉图所提出的"转向"理论是西方哲学话语下的"超越"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他的理念论及其对"理念世界"的建构,为西方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使西方哲学开始从宇宙论向本体论转型。  相似文献   

5.
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首先由王国维提出的,对一种未来形而上学的全新设计和执着追求,颇具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以席勒为参照,从哲学创新的主体素质、民族文化背景及逻辑思维内在生成规律诸方面,就王国维哲学探索的得失忧患,由哲学的进取向诗学的移入,作一现象的描述和学理的分析,或许可以得到溯源知流,以古照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尽管在柏拉图之前的思想家们对正义做了很多探讨,但柏拉图认为,他们的理解是片面的,他们对正义没有做出准确的界定。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几种较为流行的正义观进行了批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正义观。柏拉图指出,正义应是国家整体正义与公民个体正义的内在统一,国家整体正义与公民个体正义的相互依存与共生即是对正义理念的体现,国家整体与公民个体各自的正义与否都势必影响对方的正义与否。柏拉图的正义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究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北郭诗人在文章观上坚持明道,在诗学观上坚持缘情,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源于他们对道的理解。道首先是天地人文、物理人情之规律,于是他们用缘情的方式表达了对道的理解。但是道又有伦理道德属性,这提升了情的内涵,因此他们在诗歌中又有大量社会化的写实倾向。缘情而节情,构成了他们诗学观的核心。而这又连接着他们的文章观:既强调儒家范畴的文道关系,又在创作实践中对道的表现形式灵活多变。对节情的认可,使北郭诗人纠正了杨维桢的缘情观;对缘情的坚持,又使得他们不能迅速适应明初主旋律的文风。这也构成北郭诗人的尴尬与复杂。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对虚假判断的存在做了大量考察,结论是虚假判断不存在。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一篇目的是讨论"知识是什么"的对话要被影响转换话题,从而使对话的参与者对怎么会存在虚假判断困惑不解?这部分内容是无关紧要的题外话,还是提出了重大的哲学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梳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扛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竞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把正义理解为各个等级各守其位、各司其职,这是一种基于责任的正义。另一方面,责任本身的确定也应该是正义的,这种责任可以称之为基于正义的责任。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特别是其中第二原则的两个方面,为我们理解这种基于正义的责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哲学形而上学由现象世界的考察而导向关于存在之终极实在性的思考.所谓现象的"真实性"问题实质上原于事物存在与时间关系的追索.事物总是在时间中呈现出流变性,因而流变性本身便被视为存在的现象,由此而导向关于永恒不变的实在性或真理本身的思考.对柏拉图哲学关于世界的二重区分及其消解的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并以此为基点而论述了中国哲学形而上学之建构的特点.以"道"为元概念的中国哲学形而上学,在建构上不存在二重世界的区分与对立;中西关于"永恒"概念的理解存在着重大差异.关于这种差异的形成及其对中西民众之文化与生活理念的影响,亦作了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西思想汇通的过程中,孔子正名说像一个孔道,以柏拉图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思想借助着这一孔道深入地浸入中国思想中。在此情况下,柏拉图主义的孔子正名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影响非常深远。但是,柏拉图主义的解释也遗传性地带来了西方思想的毛病,亦即不能完全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所以,对孔子正名思想研究来说,超越柏拉图主义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为此,彻底抛弃感性与理性二分的柏拉图主义的义理结构,回到儒家式的名实相依的义理结构去,才是一条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困境由来已久,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诗学范式的重构。概括地讲落实于三方面,即:摆脱文化自恋立场、超越知识论膜拜、反对理论主义。人文研究从不以由语言中心论为基础的知识论为本,作为唯逻辑论的理论主义更是人类文明的陷阱。对于审美文化与艺术精神而言,上述三种现象的危害早已无须赘言,现在理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我的柏拉图》是韩东中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以柏拉图式爱情观出发,通过主人公追求爱情的失败完成了对这种爱情观的质疑与否定。柏拉图的爱情观中存在浓厚的形而上学因素,而小说的思想本质是反形而上学的,主人公对爱情的理解具有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气质。因而柏拉图所说的"人人得到自己心仪的人,由此回归自己原本的自然"是一种谬误,"原本的自然"事实上就是孤独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形似和神似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其实对形似和神似不同观点的重新审视和回顾,就敞开了一条通向诗学真理的通道。大艺术家苏轼的神似之思,即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其神似之思的爬梳乃至于归结,意味着顺着苏轼的神似之思,正在走向诗学真理的逐渐澄清之路  相似文献   

16.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7.
普罗提诺作为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其思想基于柏拉图又与之不同。在对艺术的论述中,普罗提诺强调人的因素,认为艺术家本身的聪明才智在艺术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不同于柏拉图把艺术仅仅看作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模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范永康在其新著《文化政治与当代西方文论的政治化》一书中细致分析了西方当代文论政治化的四条路径: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与晚期马克思主义,绘制了当代西方政治化文论的全景图,并将其命名为文化政治诗学,总结了文化政治诗学的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与公共性四大特征。同时,他指出,西方当代文化政治诗学建立在审美性与政治性对立的基础之上,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故在审美性与政治性融合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超越性的诗性政治诗学,从而超越文化政治诗学。  相似文献   

19.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从蔡襄文以道为本的主张,以及其诗歌与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三大宋初诗风的关系,可以看出蔡襄诗学思想主要受韩愈影响。其诗歌创作博采众长,对于颇为后人诟病的宋初三大流派都有所吸收。  相似文献   

20.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专门讲到了洞穴理论。笔者认为洞穴理论谈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认清世界的真相,找到生命的光。本文从柏拉图《理想国》洞穴理论的蕴涵、束缚我们生活在洞穴中的枷锁和如何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让人们在当今社会能更好地理解洞穴之喻,更好地把握善这一核心,走出洞穴,找到生命中的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