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里山潜蝇茧蜂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康  陈家骅  季清娥 《武夷科学》2011,27(1):114-117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触角感器,共发现6种类型的感器,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的毛形感器和板形感器均有2种类型.感器种类和分布无性别差异.结合感器的种类和分布对各感器的功能进行推测.  相似文献   

2.
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国芳  何达崇  颜增光 《广西科学》2000,7(2):144-146,149
对金斑喙凤蝶雄虫触角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其触角有3种感觉器,即星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鳞形感器。星形感器数量最多,几乎密布整个触角,鳞形感器数量以触角基部分布较多,同时也分布于鞭节各节;毛形感器(A,B型)数量最少,稀疏分布于鞭节各节。  相似文献   

3.
触角是昆虫进行觅食、求偶和躲避天敌等行为的重要感觉器官,具有嗅觉和触觉功能.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性别黑带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 1776)成虫的触角及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拍照,分析了触角感器的种类、数量、形态结构以及分布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黑带蚜蝇的触角由柄节、梗节、鞭节3部分组成;2)触角感器包括8类13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 ST)具3种亚型(STⅠ,STⅡ,STⅢ)、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ica, SB)具两种亚型(SBⅠ,SBⅡ)、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 SC)具两种亚型(SCⅠ,SCⅡ)、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lnica, CO)具两种亚型(COⅠ,COⅡ)、节间感器(sensilla intersegment, SIn)、棒状感器(sensilla clavate, Cl)、柱形感器(sensilla cylindrical, Cy)和B9hm氏鬃毛(b9hm bristle, BB);3)不同性别黑带蚜蝇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蝗虫三种触角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扫描电镜的方法对白膝网翅蝗Arcyptera fusca albogeniculata lkonn的丝状触角、条纹鸣蝗Mongolotettix japonicus vittatus(Uv.)的剑状触角及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 sibiricus(L.)的棒状触角表面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三种蝗虫触角不仅在形态上差异显著,而且在感觉器种类组成、分布及化学感觉能力上有明显不同,主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对宽颊纹潜叶蜂Kaliofenusa genata雌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及分布特点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呈丝状,由基节、柄节、梗节、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7鞭小节组成.触角上着生有6种感觉器,分别是毛形感觉器(Ⅰ型、Ⅱ型、Ⅲ型和IV型)、锥形感觉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觉器、锥形乳突状感觉器、芽形感觉器和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觉器I广泛分布在除基节以外的其他各节上;毛形感觉器II和III主要分布在柄节和梗节上;毛形感觉器IV主要分布在鞭小节的端部.刺形感觉器、芽形感觉器以及锥形感觉器I主要分布在鞭节的末端鞭小节上.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锥形感器II主要分布在除第1鞭小节以外的其他鞭小节上.Bhm氏鬃毛仅分布在基节中部.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对宽颊纹潜叶蜂雌蜂触角各种感觉器可能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钝黑离眼蚜蝇触角及感受器外部形态特点,应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分别对雌性和雄性的钝黑离眼蚜蝇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分布及数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钝黑离眼蚜蝇触角由三节组成,均为单节,分别是柄节、梗节和鞭节,均密布微毛,鞭节上有感觉窝;触角有7种感受器类型:毛形感受器(Ⅰ、Ⅱ)、锥形感受器(Ⅰ、Ⅱ、Ⅲ)、腔锥形感受器、沟槽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和锥形感受器Ⅰ的数量在雌雄间存在差异、锥形感受器Ⅲ在雌虫触角上并未发现,其他感受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雌雄间均无差异.可为食蚜蝇科昆虫的行为学和分类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镜对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成虫触角感觉器的形态、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杨小舟蛾触角上存在11种感觉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腔形感器、柱形感器、栓锥感器、耳形感器、叉形感器、芽形感器、Bǒhm氏鬃毛和鳞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有4种类型,栓锥感器、Bǒhm氏鬃毛各有3种类型,腔锥形感器、叉形感器、鳞形感器各有2种类型,其余各有1种类型。绝大部分触角感觉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雌、雄蛾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大体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雌蛾触角上没有叉形感器及腔锥形感器的第2种类型,雄蛾触角上没有发现芽形感器以及Bǒhm氏鬃毛的第1种和第2种类型。另外,毛形感器的长度、数量在两性之间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印度谷螟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 ǜbner)是世界性的贮粮害虫。本文对其触角用扫描电镜进行了研究。其触角为丝状,由基部的柄节、梗节和43~45节鞭节组成。共发现了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感受器、栓锥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鳞形感受器等共七种感受器,并研究了它们在触角上的分布和数量。感受器在雌、雄蛾上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毛形感受器、耳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另外发现了又一种类型的锥形感受器,此种形状的感受器在国内外都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应用扫描电镜对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上共存在着2大类感受器: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和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2种感受器又根据其形态和表面特征分为不同种类,其中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种类较多,分为4种,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分为3种。通过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发现毛形感受器(sensilla trichodea,Str)数量较多且密,锥形感受器(Sensilla basiconica,SB)数量较少且稀疏;从感受器的分布部位来看,只有毛形感受器Ⅰ(sensilla trichodea,Str1)和锥形感受器Ⅰ(Sensilla basiconica,SB1)分布于触角第二节,其他种类感受器分布于触角第三节。弯叶厕蝇(Fannia curvostylata)成虫触角感受器和已知的有瓣蝇类(Calyptratae)触角感受器相比,在类型、数量和分布部位上都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0.
应用扫描电镜对蝇蛹金小蜂(Pachycrepoideus vindemmiae)雌蜂和雄蜂触角的感受器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上各个感受器的长度及数量进行详细比较。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雌、雄触角上均有B9hm氏鬃毛、板型感器(I型和II型)、锥形乳头状感器、薄壁化学感器、厚壁化学感器、毛型感器(I型和II型)、刺型感器和感觉孔等8种类型感受器,小蜂触角在雌雄间存在形态和结构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B9hm氏鬃毛在雄峰梗节基部有分布,雌蜂梗节未见分布;板型感器I型和毛型感器II型仅分布在雌蜂触角,雄峰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型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雄峰,雄蜂的薄壁化学感器的数量显著多于雌蜂。  相似文献   

11.
12.
记述了采自陕西的甲腹茧蜂属(Chelonus Jurine1801)二新种:1.大齿甲腹茧蜂Chelonus majusdentatus sp.nov.,与Ch.Subannulatus Abd,相似,但通过以下特征可以区分:触角28节;颊短于复眼纵径这半;径脉第一段与第二段相等,小脉从第一盘室基部1/3外发出;后足股节长为宽的4倍;产卵器长,伸出腹腔外,2.巨斑甲腹茧蜂Chelonus grandipunctatus sp.nov.,与Ch,obscuratus H-Sch1838相似,但有以下不同;颜面具有中纵脊;颊短于复眼纵径之半,上颊窄于复眼横径;腹部黄斑大、矩形;足的基节、转节、股节基部、后胫节端部均为红黄色,模式标本保存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13.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近暗散白蚁触角形状和触角感受器的种类、形态、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触角节数与长度:补充蚁后翅芽型补充生殖蚁兵蚁工蚁幼蚁;不同品级中发现12种感受器:短毛型感器、长刺形感器、短刺形感器、B?hm氏鬃毛、刺突状钟形感器、球状钟形感器、球状钟形感器与刺突状钟形感器间的中间型、半球形感器、单峰水滴形感器、双峰水滴形感器、单峰与双峰水滴形感器的中间型,其中,半球形感器、单峰水滴形感器、双峰水滴形感器、单峰与双峰水滴形感器的中间型为新发现感器;半球形感器仅存在于工蚁、兵蚁和翅芽型补充生殖蚁,水滴形感器仅存在于幼蚁.不同品级的触角节数和长度以及触角感器有明显差异,可以作为近暗散白蚁各品级的区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报道寄生木虱的2种跳小蜂,其中一个为新种,即密毛木虱跳小虱Psyllaephagusdensicliatussp.nov.标本采自云南省,另一种为梧桐木虱跳小蜂Psyllaephagusstenopsyllae(Tachikawa)系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5.
《武夷科学》2019,(2):135-141
记述了伊朗茧蜂科Braconidae 4个亚科,臂茧蜂亚科Brachistinae(2属4种)、茧蜂亚科Braconinae(7属9种)、甲腹茧蜂亚科Cheloninae(3属6种)和小腹茧蜂亚科Microgastrinae (3属6种)的25种分布新记录。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了碧蛾蜡蝉雌、雄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显示碧蛾蜡蝉成虫触角为刚毛状,由柄节、梗节、鞭节组成.雌虫触角稍长于雄虫;雌、雄成虫感器数量不多,但感器类型丰富,有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具弯钩感器、带状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廓形感器、三角形感器、耳形感器共7类.两性间存在明显差异,具弯钩感器和毛形感器Ⅱ型仅分布在雄虫触角柄节,而带状感器和耳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虫触角柄节.雌、雄成虫触角鞭节均未发现有感器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豆卷叶螟Lamprosema indicata Fabricius是菜用大豆的一种重要食叶性害虫.在福州地区1a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次年越冬幼虫4月中下旬出蛰.5月中下旬是第1代幼虫危害高峰期,第1代成虫高峰期在6月中旬;第2代幼虫高峰期在6月下旬,7月中旬是第2代成虫高峰期;8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盛发,9月上旬是第3代成虫的高峰期;第4代幼虫发生期在9月中下旬,9月下旬10月上旬是第4代成虫盛发期;10月中旬是第5代幼虫的高峰期.豆卷叶螟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长颊茧蜂Dolichogenidea sp.、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punctata,Fabricius、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和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 Wiedemann,其中长颊茧蜂是天敌优势种,其田间寄生率最高可达80%,对豆卷叶螟的种群的控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