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雅风 《大自然》2012,(4):51-53
在我见到的鸟类中,棕头鸦雀(ParadoxorniswcbbJanus)算不上最美丽,但一定是最可爱的。棕头鸦雀身体小巧短圆,羽毛纤细,如同毛绒玩具般可爱;喙粗而短,上喙先端弯曲,酷似鹦鹉嘴:头部的颏、喉和前胸羽毛粉红色,头顶至上背羽毛棕红色,背、腰、翼和尾部羽毛棕褐色,色泽淡雅。它们分布在我国东北至西南一线以东的广大地区。  相似文献   

2.
棕头鸦雀育雏行为时间分配的研究马世全(奉贤学区应用生物系)1994年4月28日至6月4日,对上海技术师院(今上海师范大学奉贤学区)校园内的棕头鸦雀(Pa,adox。。。sw的b地"us)育雏行为的时间分配开展研究.现将部分资料简报如下.l巢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左家自然保护区鸟类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5月10日至21日和1995年5月11日至18日,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考察中,又新发现12种鸟,隶属于3目、4科和5亚科;其中PiTi目、PiTi科和画眉亚科是新增的目、科与亚科;小PiTi、黑颈PiTi、白腰草Yu、林Yu、白眉地Dong、白腹Dong、虎斑山Dong、棕头鸦雀、白腹蓝姬Weng、斑胸Weng及黄雀等11种鸟,以前无记载;仅1种黄喉Wu以前记载为旅鸟,如今发现它在该保  相似文献   

4.
风电场建设对鸟类的影响是近年来鸟类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解广西兴安县兴安片区风电场的鸟类物种组成及其受风机的影响,本研究于2021年9-10月,采用样线法对该区域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发现鸟类10目34科68种,目、科种类最多的分别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54种)和鹟科(Muscicapidae,6种)。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多度(49.7%)最高,其次是棕头鸦雀(Sinosuthora webbiana,19.1%)和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15.0%)。调查的各生境类型中,灌木林记录的鸟类种类(42种)最多。距风机700 m以外鸟类丰富度最高,且数量明显增加,而700 m范围内鸟类数量变化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鸟类受风机的影响可能与局部的地形和植被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陈斌 《少儿科技》2023,(Z2):68-69
<正>震旦鸦雀是一种名字里就有中国味儿的鸟,因为“震旦”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1872年,它的第一个标本采集于南京,从发现到如今满打满算只有151年。由于其数量稀少,人们也称它为“鸟中大熊猫”。和芦苇的缘分人们如果不注意看,八成会以为震旦鸦雀就是麻雀。它和麻雀大小差不多,黑色的眉纹从眼上延伸到后颈,  相似文献   

6.
2012年1月—11月,采用实地调查、录音、录像、固定样线的方法进行棕头雀鹛分类、育雏、栖息地研究。首次发现了15只6♀9♂繁殖期的棕头雀鹛,证明长青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棕头雀鹛繁殖种群。结果表明:棕头雀鹛分布海拔区间1 050~2 200 m;四种林型、四种植被类型内有分布;坡中部3只,下部10只,上部2只。棕头雀鹛一夫一妻制,每巢都是四只幼雏;雏鸟属于晚成鸟;巢穴位于坡脚,营灌木空中巢穴,向阳、巴山木竹稠密。巢材为竹叶、树叶、草茎。幼雏食物鳞翅目昆虫、水生虫子、螳螂、蚱蜢等。  相似文献   

7.
刘立才 《大自然》2022,(5):58-59
<正>普通秋沙鸭在大连是冬候鸟,以市区的西山水库数量最多,2021年冬季更是创下新高,仅在一片没有封冻、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水域就有三四百只,给冰冷的水库带来勃勃生机。普通秋沙鸭(Mergus merganser)是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中体形最大的,其体长0.5~0.7米,体重约2千克,虹膜褐色,嘴暗红色,跗蹠红色。雄鸟头及背部黑褐色带绿色金属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枕部有短的黑褐色冠羽,胸部及下体乳白色。雌鸟头和上颈棕褐色,颏白色,上体深灰色,下体浅灰色,枕部具短的棕褐色冠羽。  相似文献   

8.
译注:猛犸古象,俗称“毛象”,是科普文章中最常提到的一种古动物。冷冻保藏在西伯利亚极北地区的毛象古尸,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之一,有不少关于它们的报道与传说,成为科学幻想作品中的传奇动物。北极圈的冻土中的毛象古尸,较古的离今约二万年,较近的约一万一千年,是生活于更新世动物最后一次冰期时的遗骸。毛象尸体的保存异常“新鲜”完整,带有毛发(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陈列室有一些毛象的毛发标本,是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赠送的)、皮肤、肌肉、内脏、消化道中的食物残渣、寄生虫等,提供了大量有关动物的形态、食性、行为、生活环境各方面的信息。毛象化石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还在于它们的大象牙。作为装饰品和牙雕制品的原料,人们经常想到的是非洲象与亚洲象的象牙,很少人料想到古代欧洲很多牙雕制品使用的原料是毛象的长牙。据估计过去二百余年中,西伯利亚北部发现的毛象化石个体,约有二万五千余头,提供的象牙原料超过二万余公斤。关于毛象的冻肉曾作为一种珍奇的菜肴的说法,尽管在一些著名的正规教科书中也有所提及,事实上是一种传误, 在与毛象有关的报道中,最有意义和趣味的是关于它们的完整古尸在亚洲北极地区发现时现场情景的报道。特别是关于早期的发现,有关的文字记载不算很少,但可信的却不多。其中最著名和可信的是迪格贝(D.Digby)的一本关于毛象的书中的记述。作者是一个新闻记者兼作家。这篇文章就是从他书中节录翻译的。  相似文献   

9.
张琼 《甘肃科技》2012,28(12):139-140,131
灰冠鸦雀是中国中北部特有种,仅分布于甘肃南部文县至四川西北部的松潘地区,是典型的狭域分布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994年将其列为不详种.通过在白水江保护区对灰冠鸦雀生存状态、栖息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灰冠鸦雀栖息地威胁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栖息地如何进行有效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狐蝠科共有5属9种,其中狐蝠属3种,果蝠属2种,犬蝠属2种,球果蝠属1种,长舌果蝠属1种。在区系组成上全属东洋界华南区的种类。栖息环境有5种类型。其分布是,东至台湾,西至西藏墨脱,南至海南岛,北到青海民和,共11省(区),约东经95°20′~121°30′,北纬19°30′~36°20′大狐蝠是我国狐蝠科分布最北的种类,也是狐蝠科在世界分布最北的种类之一。大狐蝠、泰国狐蝠、棕果蝠、犬蝠及球果蝠5种在我国的分布,是这些种在世界的最北界限.狭齿果蝠分布于非洲东部,现在贵州发现,实属罕见。我国狐蝠科垂直分布为50~1065m,分布于最高海拔是棕果蝠。狐蝠类的生态环境有热带阔叶林、热带河谷农田、亚热带阔叶林、亚热带河谷农田及居民点5种类型。生活的环境温度为年平均温14~24℃,相对湿度为48.6%~84%,年降雨量为370~2000mm,多为1000~1500mm一般多生活于无霜或少霜的环境。除棕果蝠、长舌果蝠外,另外7种均为稀有种大狐蝠,泰国狐蝠和狭齿果蝠3种自发现后30余年来一直无信息,可能已在我国绝迹。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年以来,笔者先后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三港、挂墩、黄岗山、桂林、坳头、大竹岚、下洋、芙蓉溪、美罗湾等地,进行两栖动物资源调查,共得两栖动物标本400余号。经鉴定结果,知有32种,分隶于2目、8科、12属,占我省已知16属的75%,已知44种的72.7%。可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甚为丰富。其中经甫树蛙一种,系我省新纪录。该种前此报导仅见于四川和湖北两省。  相似文献   

12.
震旦鸦雀生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旦鸦雀(Paradoxornis heudei)属于鹟科、画眉亚科、鸦雀属,其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为我国稀有的特产鸟类.关于它的生物学习性,国内未见详细报道.笔者于1986~88年,在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进行了实际地观察.栖息环境震旦鸦雀喜欢在滩涂、河边、池塘边的芦苇丛中活动,当地群众俗称"剥柴雀".栖息环境里的主要植物群落有蒲、荻、糙叶苔等.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鼠形动物的研究,最早是由法国传教士大卫(David)开始的。他于1873年到达崇安挂墩,采集了一批动物标本,其中有不少啮齿动物标本。这些标本经生物学家研究,先后发表了不少新种,如1877年发表的猪尾鼠指名亚种,1879年发表的青毛鼠拉氏亚种,1880年发表的白腹巨鼠指名亚种,等等。嗣后还有几位中外生物学家到这地区采到珍稀动物标本,发表很多新种,挂墩地区因而名闻于世。解放前后国内生物界对闽北地区的啮齿动物,亦曾进行过一些调查研究(郑作新,1947;王敦清、蔡文清等,1957;洪震藩,1959、  相似文献   

14.
对青海东北部湟水各地高阶地上的西宁大墩岭黄土剖面通过多环境指标综合分析,发现其间夹有三层古风成砂,它们反映了自1.2MaB.P.以来本区经历的三次极干冷气候事件。根据古地磁测年及^14C测年推算:最早一次极干冷事件出现在1110KaB.P.,基本与大姑冰期I期相当,可与深海氧同位素38阶段对应;第二次极干冷事件出现于140KaB.P.,大致相当于倒数第二次冰期,与深海氧同位素6阶段对应;最未一次极  相似文献   

15.
养殖日本对虾病毒的观察与分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患病毒病的日本对虾剥取肝胰脏组织切片后电镜观察发现,很多肝胰细胞核中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已成熟,具有清晰可见的包膜结构,两端钝圆,直径约70~80nm,长度约250~300nm,有的整个细胞核中充满了未成熟的病毒粒子,核结构已瓦解,未观察到病毒包含体的存在,该病毒可能为BMNV.有的病虾标本肝胰细胞质中含有直径约55~60nm的具包膜结构的球状病毒.中肠中也发现了染色深的病毒颗粒,并有一些尚未成熟的病毒颗粒在微绒毛中形成串珠状结构,但均无发现病毒包含体.分别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案从这些病虾中分离纯化了两种病毒,一为70~80nm×300~380nm的BMNV;另一为直径约60~65nm的日本对虾球状病毒,它们的大小与电镜测量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笔者于1980—1983年,在武夷山的15个点(建阳县的黄坑、桂林、李家塘、坳头,崇安县的挂墩、三港、塘头、红渡、长滩、星村,光泽县的华侨、寨里、大连坑、下洋、司前),进行贝类采集调查,1981年报道过10利,现在增加17种,合计27种,分隶于2纲、4目、16科、21属,其中标有*记号的4种为福建新记录,表1和表2标有△记号者是1981年报道过的10种,表中的采集地点包含新增加的采集地点。  相似文献   

17.
老所新貌──广西植物研究所简介广西植物研究所创建于1935年,位于风景秀丽的桂林漓江西岸的雁山,面积约80公顷,遍布林木,花香鸟语。拥有一支以老专家为带头人、中年骨干承上启下、老中青优化组合、代代相传的科技队伍;还有科研和生活用房2万多平方米,仅器设...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在广阔的北美洲草原上,成群结队地生活着一种当地最大的陆生动物——北美野牛。它们的头、颈、前腿和前半身,都覆有一层浓密的咖啡色长毛,后半身的毛则短得多;头很大,有短而尖并向外弯的牛角;最主要的特点是肩头上有一处隆起,后腿比较细。成熟的公牛背脊高约2米,身长3至4米,体重850~1100公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蚊类初步调查(双翅目:蚊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山的蚊类,以前没有作过系统的调查研究。为了解这一地区的蚊类分布情况,笔者于1982年7—10月先后三次到武夷山九个地方(九曲、黄溪口、桐木、龙渡、半山、挂墩、坳头、大竹岚、黄岗山)进行蚊类调查,所获标本,经整理鉴定共33种,分隶3亚科8属,其中类斑翅库蚊Culex murrelli Lien,1968和柬埔寨库蚊Culex richei Klein,1970是福建省以前未曾记录过。现将调查结果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庆祝 《青年科学》2009,(3):13-13
在西伯利亚的毕莱苏伏加河畔,人们曾发现了一头半跪半立的古代长毛象,据专家测定,它们至少生活于距今两万年以前。这头长毛象显然是被“速冻”的,因为它身上的肉新鲜如初,最奇异的是,它的毛发里藏着鲜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