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美”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母题。本文从作家本体出发,探究了作家的个性气质、创作心理和审美风格,较准确地索解与阐释了朱自清“女性美”创作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
审美意象是作家审美活动的内在表现;或者说,是作家的心灵与“不在场”的事物进行接触并赋予这“不在场”的事物以心理的呈现或心理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的意向活动。作家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客观事物的过程,而是在一个预在的意向指导下的构造过程。正是这种预在的意向性构造过程,决定了作家的感受方式和感受向度。如果说,审美活动最终是要营造一个意象,那么,离开审美主体的意向性构造,这个意向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之所以不是一个实在物,就因为它是一种意向性的产物。审美意向的“意”,离不…  相似文献   

3.
元代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歌颂型”喜剧,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该剧独特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在李逵形象的塑造是作家的一种新发现、新创造,提供的是一个与众不同而又似曾相识的审美对象。李逵具有主观性、热心肠、同情心、急性子等性格特征,疾恶如仇与天真烂漫矛盾地、喜剧性地统一在一起,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从李逵形象、结构艺术、曲白曲调、喜剧性格等方面探讨了构成《李逵负荆)独特审美价值的诸种因素,肯定了作家的审美贡献。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当代回族小说中“月亮-水-土地”等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指出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回族作家笔下,这些审美意象独具深层意蕴,在不同语境中展现出复杂内涵,由此凸显出回族作家在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信仰时所具有的审美理想和风格追求。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当前文艺理论领域手稿派和美反映派对文学实验实践性的研究,认为审美反映理论强调作品对确立读者实践理性的意义是对文学实践性研究的发展,但从审美反映理论的理论根源来看,它对文学实践性研究必然面临着如下问题:正确认识作家的审美需要与人的社会实践需要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作家审美需要的社会历史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批倡导新观念、新写实、新市民、新都市、新状态风格流派的作家以精细描述庸常生活为鲜明特点其创作思想和审美理念着重于深入而全面地研究中国民俗与日常生活的复杂关系,其作品体现了中国文艺民俗审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本真之美是汪曾祺新时期小说的审美取向。其审美特点既受童年向善情感的定势影响,同时又是作家道义担当的自觉选择,而儿童视角的抒写特点是由其审美取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叔叔的故事》是重建新生活的倡议书,是对现实、历史以及小说自身的全面反思。作家不能光在小说中编造文本故事,更应在现实中耕耘自己的生活故事。忽视审美(游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将生活彻底艺术化,便会陷入审美的迷津。苦难主义是对苦难历史的炫耀。如果不能很好地从苦难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遗忘历史,苟且偷欢,那么终将遭遇到历史的无情愚弄。  相似文献   

9.
风格及其他     
风格的形成决定于作家的生活、思想、性格、气质;作家的创新必须有才华、勇气、自信;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力量和审美价值的标志,作家的经历、思想、性格、才华不同,创造的意境也有新颖与平庸之别。  相似文献   

10.
本侧重于从“七十年代生”作家所创作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予以分析和研究,并进一步讨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国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由此观照“七十年代生”作家的创作得失。章从城市化、消费化和审美距离等几个方面切入,论述当下审美化同“七十年代生”作家群的交互式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缺乏正确认识,很多人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院校的事情,事实上,大学生的成长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大学生的个体因素、学校、家庭三方面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很多网民表现出对于互联网的过度痴迷,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了找出其中的心理性因素,该文通过调查问卷的设置和岭回归分析模型展开实证分析,设置了生活压力、社会认同、心情抑郁、内心孤独、自我封闭等5项心理因素,实证过程证实了心理因素的共线性特性,实证结果证实了心理因素是造成用户痴迷网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越深化、经济越发展,社会生活节奏越加快、矛盾越复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心理健康就越显得重要。当前要充分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及其重要性,调查研究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克服心理异常,医治心理疾病,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建立在权益平等的基础之上。社会变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发展的副作用",其中社会不公问题首当其冲,社会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均出现了极为显著的不平衡,社会公平缺失极易造成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影响社会心理,导致了群体和个体心理失衡。分析了社会不公与心理失衡的内涵,阐述了社会不公的表现及其导致心理失衡的类型与心理失衡的五种危机,指出了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抑社会不公平感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舞蹈来源于民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一种流传形式。民间舞蹈的价值取向大体上体现在它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简洁、明朗的艺术,能缓解人身心的疲惫,满足人们对简朴稚拙的美学形态的渴求,使人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因而仍然赢得人们对民间舞蹈艺术的青睐。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由于男女两性寿命差距不断扩大,女性老年人在老年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一定程度上讲,解决女性老年人问题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女性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独特性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处于年龄与社会性别双重边缘的女性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遇到比其他人群更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刘根平  李伟 《科技信息》2007,(13):17-18
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角度,介绍了中学生心理的特点及心理问题产生的身体、家庭和社会原因;接着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种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心理咨询的定义、主要任务与形式,以及心理咨询过程中学校、家庭、心理咨询人员与中学生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8.
以合肥市为例,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座谈会等方法,对流入合肥的少数民族人口进行调查,探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物质、制度、社会以及精神四个方面城市适应的基本状况。认为城市在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时表现较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在物质与制度层面较好,在社会与心理适应层面存在某些问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处在由低级向中高级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拓展和提升。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心理和思想价值取向看,生命教育的开展非常必要。要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必须对生命的本质有一个基本认识,要从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学的高度来把握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就其内容和过程而言,生命教育有一个由表入里、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过程。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形态决定了中国市民大众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心理特征。当下出现的"文化时潮"是社会发展的因素,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这一现象,可以透视中国市民大众的艺术审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