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源污染严重,且供水设施普遍简陋、规模较小,以传统、落后的分散式供水为主,自来水普及率低,管理落后,饮水不安全问题突出。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23亿,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饮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占全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70%。由于饮水不安全,有些地区的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农村建设城乡环保统筹技术与对策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生活污水污染控制水平,统筹利用城乡污水处理资源,针对城郊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农村人口集中,生活污水易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城乡生活污水共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南方丘陵地区农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难于收集等特点,研发分散式污水处理关键技术;针对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等特点,研发适合村落聚集区的生活污水节能处理和分质回用关键技术;针对东北寒冷地区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污染严重等特点,研发适合当地冬季低温条件的低成本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分别在上述典型区域进行技术集成和关键装备开发,并开展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33-34
课题针对太湖流域蓝藻暴发、饮用水源地、跨界蓄积污染等环境风险问题及管理迫切需求,分别选择太湖流域省际跨界区、梅梁湖蓝藻水华频发区、嘉善河网污染蓄积污染K及淀山湖饮用水源保护区为研究及应用示范区,开展了资料调研、室内模拟、现场实测、模型及预警系统研发及风险评估预警平台构建等各项工作。课题在引进吸收和研发多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集成创新形成5项关键技术,构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划分了预警阈值;研发了分别应用于蓝藻水华、湖荡饮用水源地及跨界蓄积污染风险预警的模型和预警系统;建成具有信息查询、风险评估、实时监控、趋势预测、应急处置和警情发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太湖流域水环境预警平台,初步实现了流域水环境风险识别、预警、监管与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29-29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识别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区污染特征,研究在开采条件下的傍河型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变化规律及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发“三氮”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三维数值模型,建立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区水质监测预报系统,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保护及安全防范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本文建立起痕量级阿特拉津分析方法,对官厅水系洋河流域阿特拉津污染状况、残留水平及趋势进行分析,将密云水库与官厅水库进行阿特拉津对比监测研究,得出官厅水系阿特拉津残留浓度不影响官厅水库恢复饮用水源功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居住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随着庭院经济、乡镇企业,尤其是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秸秆焚烧、加工业粉尘、生活垃圾等产生的废物、废水、废气,特别是臭气及许多有害物质的污染,严重困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制约环境、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瓶颈";二是经济不发达或相对贫困地区的广大农户,目前虽暂无大的工业污染之忧,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随意乱烧、乱堆、乱放,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土地、水源、农产品等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7.
水是地球存在之基,人类生命之源和人体健康之本。20世纪90年代初,以健康饮水为主题,以“纯净水”为标志的人类第二次饮水革命在我国悄然兴起,向饮用自来水的传统习惯提出了挑战,并发展为我国新型的饮用水行业;同时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与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走上了市场化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7):65-67
随着北京人口急剧增加,经济飞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北京地表水来自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最主要由氮、磷富集诱发了富营养化,已不能作为饮用水源;密云水库活性磷呈持续增长趋势,正面临着重蹈官厅水库覆辙的危险.占水资源主流的城、郊浅层地下水也受到污染,出现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氯代烃类等有机污染物超标.  相似文献   

9.
农村环境污染可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外源型指城市对农村的污染转移,目前除了城郊和少数水网密布地区外,尚未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作为主体的内源型污染,又可根据产生来源和污染物性质分为三类: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和集约化养殖场造成的点源污染和农民聚居点生活污染。这三类污染都是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形成规模的,并且已经在农村造成“小污易成大污、小污已成大害”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污水处理厂常用的几种消毒工艺,并从性能和工艺两方面对几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消毒工艺的进行对比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高寒地区生态大棚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西部高寒高海拔地区研究采用特殊结构的生态大棚,以高原太阳辐射热作为热源,将污水处理与蔬菜种植结合于同一人工小环境中,从而做到热平衡、O2-CO2平衡及水量平衡。在海拔45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实验证明,生物转盘与土地处理工艺可保证达到污水一级排放标准,同时蔬菜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成都市饮用水水源的徐堰河、柏条河和府河等3条河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府河流经的郫县安靖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平原腹心地带,北邻新都区大丰镇,南接郫县犀浦镇。为了削减排入府河的污水量,加大小流域治污力度,我们以郫县安靖镇雍渡村为示范点,采用地埋式园艺化工艺(PASG)进行生活污水末端治理,处理规模1000吨/日,执行标准为GB18918一级A标。处理设施地埋,地表绿化后打造成社区花园,作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提升了乡村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1,(9):19-19,22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人工水库,每年除提供库水为鄂豫两省库区农用和饮用水外,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水库,其水源地生态环境和水质保护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工程的成败和调水的效益."十一五"期间,课题开展了沿库区农业生态恢复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4.
非典让全市人民掀起了爱国卫生热潮,家家户户都忙着给这消毒给那清洗,但是别忘了,不仅环境需要清理,人体也需要经常打扫。医学研究表明,人体所患的很多疾病都与体内器官、血液等所受到的污染和毒害有关。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环境、水源受到日趋严重破坏,人体内沉积的污染物质增多,要想清除体内“垃圾”,其实很简单,可以先从食物下手。常吃动物血,像鸭血、猪血中的血浆蛋白经过人体胃酸和  相似文献   

15.
传统意义上的肥料由于营养元素的可溶性,在其施入土壤后在作物尚未利用之前就会发生严重流失或固定,这种施肥方式不但会造成大量的浪费,还会造成土壤板结或沙化,水源富营养化,污染水源,危害自然环境。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开发具有养分释放和作物生长同步、利用率高、对环境友好的可控释肥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4,(9):37-38
淮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畜牧业高度密集区,河南省辖沙颍河流域仅占全省总面积的21.6%,而粮食和小麦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4和1/3,畜禽养殖量占全省的29.5%,养殖污染与粮食种植大量施用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日益突出。在该流域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为此,国家水体污染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设置了“沙颍河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009ZX07210-004)。  相似文献   

17.
鉴别水质在地下水和地面水源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还要注意选择清洁的水,洁净的水,无味的水。水受不同物质污染,就会产生不同的味道。如含有机物的水味甜,含高价铁的水味涩,含硫酸镁或硫酸钠的水味苦,含氯化钠的水咸味,含硫化氢的水有臭鸡蛋味。这些颜色、味道异常的水都不能饮用。到岩石裂隙处找水在各种不同时代和不同岩石成分的岩石裂隙中,不同程度地会有地下水,而岩石裂隙是否透水和含水,取决于各种岩石是否有裂隙或空洞,包括溶洞和气孔。一般来说,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都有裂隙存在,在这些岩石的裂隙地带,一般都可找到水源。  相似文献   

18.
王小平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3):16-16,21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主要饮用水源,承担着市区居民80%的供水任务,目前密云水库的蓄水量不到总库容的1/4,而面对目前北京密云水库可利用水资源的严峻形势,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近自然森林经营和森林健康经营技术理念,进行集中试验示范,完善形成水源保护林培育与经营的成套技术和水源区新的流域管理模式,成为提高我国水源保护林经营管理水平,保障北京市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任务和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发展农村供水、保障饮水安全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2006年国家实施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农村安全供水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68-69
该科技成果的完成是在国家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定之后,青藏高原先后启动兰西拉光缆工程、青藏铁路格拉段的修建、羌塘高原油田的勘探、柴达木稀有金属的开采等重大工程,大量平原地区人移居高海拔区生活劳动参与高原建设,这是世界其他高原地区未有过的事件.针对这一现实,在青海省科技系统的支持下,于2001年立项支持了青海省重大项目"高原移居人群高海拔作业低氧损伤的综合防治"(青科技2001-N-120)"研究,项目归属内科学和特殊环境医学的"高原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