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歧路灯》叙事艺术在故事建构、框架布置、情节设计与节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诸如以人家之"根柢"为叙事原点,一人为"中心"与双线结构,"三复""六复""七复"情节,"五世叙事""二八定律"与"六回节奏"等,皆模拟而有创新或属独创,体现了李绿园高超的叙事艺术。其独具特色,自成高格,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堪称"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之外第七大章回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长明不熄钟和《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是清代宝丰县(今平顶山市宝丰县)人,他生活及其创作该书的时间大体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相同。作者写作该书的出发点虽是为了“道性情,裨名教”,但同时由于作者受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在书中也不时地透露...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在台湾的研究是从1980年中州书画社首版《歧路灯》传入开始的。1982年前后为批判性泛化研究,以大陆学界热议论题为批判对象,有意识形态对抗特征;1985年前后为文学性细化研究,聚焦小说观念、结构、人物形象及叙事艺术等方面;1996年以后进入文化研究阶段,以宜兰大学吴秀玉教授的《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的出版为标志;2000年之后进入专题研究阶段,但学术难以为继。自2010年"《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以来,台湾的《歧路灯》研究又开始活跃,专题研究更趋深入。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是真正的文人独立创作的、以家庭为中心描摹世态的杰出长篇白话小说,是中国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这一写实主义传统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是《水浒传》《金瓶梅》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者,又是与《红楼梦》在几乎相同的历史条件下,由具有不同世界观、艺术观的作家的不同创作实践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第二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8月30—31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50多位专家学者就《歧路灯》研究中的新成果、新进展进行热烈研讨。本届会议主要涉及《歧路灯》的道德教化功能、语言文学艺术、李绿园生平家世等问题。此外,此次研讨会还成立了《歧路灯》研究会,搭建起《歧路灯》研究和交流的坚实平台。  相似文献   

6.
清中期长篇小说《歧路灯》的108回中,有56回涉及戏曲描写,涉及演出剧目18种32出。《歧路灯》为我们全面展现了戏曲种类、演出剧目、演出程式、服饰道具及演员的社会地位和戏曲的社会作用等方方面面。透过《歧路灯》,我们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明清之际河南乃至全国的戏曲发展状况。于此同时,作者李绿园还通过戏曲活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明清之际理学影响下的典型戏曲观。  相似文献   

7.
《歧路灯》被誉为中国小说"教育题材的滥觞",是我国"世情小说"发展的重要一环,近代著名学者冯友兰、朱自清等都曾给予很高评价。当前,尽管在小说专史研究领域大家已经不约而同地认识到《歧路灯》的价值所在,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仍然严重缺位。《歧路灯》陷入如此尴尬的传播境地,值得学人进行深刻反思。在媒体融合时代,我们认为《歧路灯》的传播要想突出重围,可以尝试以下策略:及早推出一流校注版本,进一步扩大其海内外影响力;早日达成学界共识,进一步凸显其文学史价值;切实做好新媒体推介宣传,全方位扩大其影响力;重视影视艺术改编跟进,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需要。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歧路灯》《红楼梦》三部作品对18世纪清代社会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封建贵族等不同阶层的家庭财产关系状况进行了呈现,展现了丈夫、妻子、妾室等角色之间在财产处置分配等方面的权力差异性,丈夫对家庭财产具有所有权和最终支配权,妻子所拥有的仅是财产的使用管理权,妾室则连基本的财产管理权都没有,经济上的不独立是女性悲剧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李绿园与〈歧路灯〉》(增改本)是杜贵晨在其1992年出版的《李绿园与〈歧路灯〉》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系统论述了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学术史;二是全面、深入探讨了李绿园的生平与家世,形成了《李绿园传略》;三是以首、中、尾的分法对《歧路灯》故事情节进行了结构、文化分析,在文化背景中深刻诠释了小说的艺术特色;四是对《歧路灯》的历史文化价值、文学史定位进行了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10.
把《歧路灯》中有关酒的史料与其他资料相互印证可以看出,清代河南流行的酒类可分为本地酒和外省酒,前者主要是民间自酿的各种酒,后者主要有潞酒、汾酒、烧刀子、金华酒、绍兴酒等。这表明,清代河南是酿酒大省,却不是酒业强省。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界多将《歧路灯》视为世情小说、教育小说或家庭小说。然而其对程朱理学的推崇、明显的训诫教化特征和略显疏散的叙事风格,始终与上述定位不甚匹配,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认定和评价。鉴于明清时期家训撰写的普遍性,结合李绿园的社会身份及写作意图,依据《颜氏家训》等确立的家训文学类属标准,将《歧路灯》视为"家训小说",更利于其主题阐释和价值评估。  相似文献   

12.
栾星的《歧路灯》校勘记保存了有关版本的信息,可据以考索版本间的联系。现存前十回的36条校勘记中,反映乾抄本、上图抄本、陈本及朴社本共同点的有25条,反映安本、开本、石印本等共同点的有24条。通过文字比较并综合其他资料,及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现存的和已佚但有线索可考的17种《歧路灯》版本,可以分为国图抄本和上图抄本两个系统。两个系统的版本既有定稿时间的早晚不同,又有内容的局部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歧路灯》长期以抄本形式流传,1980年中州书画社出版的栾星校注本是三十多年来最为通行的版本。校注本系由多种残本合校、补缀而成,同时并对底本作了删改,文字面貌不但与现存主要底本差异明显,而且与《校勘记》也很不吻合,不利于《歧路灯》的传播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歧路灯》中存在着大量的"戏曲因素介入"现象,此种现象虽然在学术界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大都停留在《歧路灯》"戏曲因素介入"本身的观照上,对"戏曲因素介入"所引发的叙事美学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却罕见提及,甚至尚未予以关注。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来解析《歧路灯》中"戏曲因素介入"的美学特色及审美价值。认为,"戏曲因素介入"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小说情节结构、叙事风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州书画社1980年出版的栾星校注本《歧路灯》,在一些词语的校勘方面还存在明显问题。本文利用同书及同时代词语用例、《歧路灯》清代抄本以及方言用法等,对部分失校词语进行补校。  相似文献   

16.
在《歧路灯》的诸多抄本中,安定筱斋抄本、晚清抄本甲、吕寸田评本三个抄本与国图抄本有清晰的传承关系,它们不但定稿时间相同,而且在结构和内容上有极强的相似性。国图抄本不是过渡形态的版本,而是形成较早的抄本。最早的《歧路灯》学生抄本应抄成于乾隆戊戌年即1778年。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藏本属于上图抄本系统,洛阳晁会元所藏绿野堂抄本属于国图抄本系统。目前传世的《歧路灯》版本仍以分为国图抄本系统和上图抄本系统两大类为宜,不存在过渡形态的版本或合流本。  相似文献   

17.
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颜色用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红楼梦》前后两部分在颜色用词的使用频率上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思想比较保守,但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成就,与其作者的文学观密不可分。但《歧路灯》的创作实践与作者公开声明的文学观有相当的距离,主要是由“田父所乐观,闺阁所愿闻”的创作目的所致。  相似文献   

19.
《歧路灯》中"把 名 谓语"其谓语可以是复杂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根据"把"后宾语与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歧路灯》中"把"字句划分为处置义、使役义、处所义、工具义等类;"把""被"融合、主语后置、宾语加长以及谓语空缺等是《歧路灯》"把"字句的特殊形式。  相似文献   

20.
李绿园(1707─1790),生活于政治吹捧理学的时代,因浸淫日深,便奠定了其坚实的理学信仰,其生活方式及文学创作都显现出鲜明的理学取向。李绿园以理学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也作为教育后人的经典,《家训谆言》即是此种典型。同时,李绿园在《歧路灯》的创作中也通过对各色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了他坚实的理学观念。李绿园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学观有别于"吃人"的理学教条,是生动鲜活的生命准则,对当下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