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由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套丛书编委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一书,年中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印刷精美、装潢考究的知识性通俗读物,为建国以来公开发行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少数民族情况的专著。该书在总论中概括地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追叙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回顾了解放以来民族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中央王朝采取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手段调整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属邦律》和《蛮夷律》是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民族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主要依据。秦汉之后,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制之内,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4.
《史记》中对于西汉以前历代帝、王、诸、侯世系的编排,基本上均从《世本》之说,即以黄帝为各族的共同始祖;从而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确立并密切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和睦的生活准则,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随着这种民族平等和睦思想的深入人心,我国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得到了更加巩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义觉迷录》集中地反映了雍正的民族思想,主张“华夷一家”;应以“德”来评价少数民族君主;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应坦诚相待,推行开明的民族观。雍正的民族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虽然不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但是这部作品仍然在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均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的这些不确定性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和读者参与小说建构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阿来在写作《尘埃落定》时,试图唤醒沉淀于民族历史中的文化碎片,从而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原乡神话.由于小说文本对原乡想象与狂欢化书写之间张力的精彩呈现,这种神话建构并未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张力叙事不仅使自然丰富的人性得以从文本中浮现出来,也从文学史的角度重写了乡土小说的传统叙事机制。  相似文献   

8.
《北史》作为记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历史活动的重要史著,其成书过程、删削增补已在学界得到充分探讨,但对该书民族列传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尚未见到。对《北史》民族列传所记载的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发展情况以及各民族与北朝政权的关系进行研究,不仅可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涵,而且可从《北史》通代的民族史叙述中凸显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选择和建构的结果,关乎该民族的生死存亡。厄德里克的著名小说《爱药》探讨了当代北美印第安民族内部成员之间如何共处,呈现了印第安民族文化建构过程中的四种文化形态:纵欲轻生的原始文化、苟且偷生的保守文化、爱生护生的女性文化和兼收并蓄的创新文化。小说揭示了爱在凝聚民族力量方面所发挥的...  相似文献   

10.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经特别强调民族的“想象”品质,强调先有想象,后有国家;先有想象,后有民族。在一个国家危亡的时代,当先驱者重新建构现代的民族国家时,女性问题往往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由此导致的另一种结果是: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一面往往被忽略,而其与国家利益相关的公共性一面则被凸显出来和刻意强调。《新青年》中的“女子问题”讨论,男性论者更多地申述民族自强、国家独立对于女性的要求,彰显女性意识与国家思想相交融的一面。女性成为在场的缺席者,导致女性身体解放的私人性的一面被遮蔽。  相似文献   

11.
《创业史》是20世纪50-6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代表。这部作品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塑造了农民英雄梁生宝的形象,书写了全新的农民本质,表现了对农民英雄的全新想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妇女生活》内容的简析,概括出苏童女性题材创作的共同模式,即以女人与女人的对立来建构小说,创作主旨则重在展示人性的丑陋与恶俗。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麻将这个重要意象起着叙事结构手段和叙事动力的作用。本文以西方女权主义反菲勒斯中心主义传统和美国少数族裔妇女创作探索轨迹为背景,把《喜福会》放在华裔母系文学语境中,分析小说如何发扬和推进美国少数族裔、尤其是华裔妇女写作传统,利用麻将意象建构独具特色的去中心、多视角、多元在场、环形流变的叙事策略,挑战和颠覆父权大一统叙事规范,呈现华裔女性身份建构过程的复杂性、解构性和动态发展性。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一亿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居于边疆地区,因此就有了边疆民族地区的说法。边疆民族地区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不仅关系到国家的领土与主权,也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强盛;不仅关系到现在,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各民族的前途。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既是国家地缘上的毗邻之处,又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  相似文献   

15.
李晓峰和刘大先所著《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是学界对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认为该著作不仅深化了以往对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探讨、理论建设,更关注到了之前容易被学界忽视的很多前沿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何“走出”狭窄视域、陈旧观念、空泛理论和单一民族文学研究,从而真正“融入”国家知识体系,汇入前沿文学批评潮流、关注具体文本和族际文学关系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展望,同时亦对重写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它包含着多样化的创作走向,主要体现在:(1)追求地域性与本土化;(2)民族意识与主流观念交融;(3)传统色彩与先锋倾向交织.这是时代强力和多民族心灵世界的展示,是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世界的投影.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丰富性,有利于完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状态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读到韶关实力派作家李锋的长篇小说《残血》,十分欣喜。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在当代不在少数,但各有特色。《残血》以湖南某地发生的真人真事为原型,以近乎夸张的手法、浪漫的想象、浓郁的地方色彩描绘了一幅魑魅人生、魍魉世界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文革的本质的思考。小说有几个特点:一、情节离奇。小说的情节近乎民间传奇,很多情节的发展与转折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整部小说充满了情节上的张力,引人人胜。二、手法多样。夸张的情节、浪漫的想象、魔幻般的情境。如果把小说比音乐,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家莫言和美籍作家赛珍珠同为以描写中国题材见长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与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在题材、人物、主题、形式等方面双水分流,各尽其妙。两位作家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都做了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张劲鹏 《科技信息》2011,(16):I0139-I0139
《尔玛的婚礼》作为一部带有原生态风格的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以影视的手段将艺术的视角投射到少数民族文化保护这一领域。影片以羌族少女尔玛在即将举行婚礼时所面临的困惑和矛盾为主线,揭示了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本文通过对该片的人类学透析,思考影片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手段和方式多样化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玉堂春》与《春香传》产生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度,但由于中朝两国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和共同的社会历史状况,使两部小说具有共同的题材模式和基本主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既有惊人的相似又有细微的差异,从而体现出共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