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一书中孔子及其众多弟子的形象都栩栩如生,而子路的形象更是大放异彩。子路不同于孔门其他弟子的主要原因是他的形象中包含了一些异于儒家学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德政观可以用"仁礼同构"来概括,孔子努力身体力行并且也是这样要求他的学生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德行派弟子如颜渊看到了理论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深化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历史上产生了较重要的影响。了解这一差异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他首创私塾,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贤达者72人。孔子及其弟子开辟了儒学学派,为继承、传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教育主张、目的和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鉴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其去逝第二年起,就开始受到历代君王追封和祭奠。其封号从汉代的褒成宣尼公一路提升到唐代的文宣王,到清顺治时期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可见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儒家学派创自孔子,迄今二千五百余年,是一个植根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学派.二干多年来,儒学的发展大体上可分几个阶段.孔子终生从事教育,孔了卒后,其弟子散游诸侯国,宗师孔子,设教于四方,“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当染》)战国时号为“显学”,而以孟轲、苟卿为两大流派.孟荀的取向不同,但宗师孔子,祖述六艺,则是一致的,是为先秦儒学.两汉经学盛兴,汉代儒学为经学时代.魏晋为玄学时代,玄儒会通儒道,后来又兼摄佛理用来解释儒家经典,而以《周易》为中心.宋代以来,理学兴起,理学以儒家思想为主体,而又吸收消化了佛道思想,反映了以儒为主,三教合一的时代思潮.现代的新儒学则是与西学结合,汲取西方思想来丰富发展儒学.从这个发展过程看来,儒学具有两个特征:其一是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儒学随着时代发展,“与时偕行”是儒学的传统.其二,儒学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固步自封”的.它能融摄各种新思想新东西,因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儒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核心是"仁"与"礼";就其渊源看,乃兴于邹鲁。儒学之"仁"乃源于邹地,是孔子取法东夷之"仁"观念而成;儒学之"礼"在一定程度上是承传了三代文明,而鲁是三代文明的汇集地。由此,儒学之所以源于邹鲁与两地的历史文化渊源颇深。  相似文献   

6.
怎样积极评价学生,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直是教师教学实践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家孔子,他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是怎样对其弟子进行评价的呢?这些评价对弟子的学习、成长与工作产生了多大的作用和影响呢?本文试从孔子评价弟子的性格、为人、处事、学习、才干、职业选择等方面内容为视角进行分析、归纳,揭示孔子评价弟子的法则、规律、艺术和效果,总结其评价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有何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徐复观对孔门艺术精神和庄子艺术精神这两个典型的阐释是并列平铺、各成系统的。中国艺术精神虽由庄子来彰显,但孔门毕竟也不是全无此义。所以,徐复观在全书之首特意安排一章写孔门艺术精神,实为其"儒道会通"做好铺垫。在徐复观看来,生命的艺术境界实为儒道两家共同推崇的最高人生境界,为人生而艺术实为儒道两家艺术精神的共同本质,而庄子虚静之心,也是儒家仁义道德可以自由出入之地,由此,徐复观打通了孔子的道德心与庄子的审美心。  相似文献   

8.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对孔子弟子梁鳣均有记载,但对其年龄的记述却存在分歧.通过对相关材料的分析可知,<家语>关于梁鳣"少孔子三十九岁"的说法更为可靠.<家语>中对梁鳣和商瞿"出妻"的记载表明,不仅两汉时期存在大量"无子出妻"的情形,在先秦时期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9.
《论语》是最早的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门弟子的言行。它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以及品德修养等各个方面。另外,它的语言也是很有特色的,不仅简明晓畅,而且含蓄有致,亦可称为语录体表达方式的典范之作。 可以说,《论语》是中国类型文化源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发行量大,传播范围广,而且对其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的教学方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而我国的孔子最善于师生间的问答,<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思想就蕴含在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的相互问答中.课堂提问适用于各个学科,也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曾子不仅影响了以后的思孟学派,其弟子乐正子春也是孔门后学较有影响的一派。该派以孝为核心,发展出一种“泛孝论”思想,其与重视仁的思孟学派存在既对立又有联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孔孟教育目的比较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为维护周朝初年的社会制度而培养政治人才。他曾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17·5)。孔子的高徒如子贡、子路、冉有等都做过官,为春秋时代的政治活动尽了大力。孔子这种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法则在任何阶级社会都是必须的、必然的,合乎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是,孔子为政治办教育的方式是消极的,他着重提倡“臣事君以忠”(《论语》3.19),并不提倡积极干预政治,最多不过是忠言谏君,不听则走,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8.13)。这种消极的教育目的使孔门弟子的仕途亦  相似文献   

13.
梁涛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2):5-10,104
曾子不仅影响了以后的思孟学派,其弟子乐正子春也是孔门后学中较有影响的一派。该派以孝为核心,发展出一种“泛孝论”思想,与重视仁的思孟学派存在既对立又有联系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杨碎福 《科技信息》2008,(3):574-57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谈话的内容是孔子问四个人的志向并加以评价,塑造了孔子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全篇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不但表达了四弟子之志,也通过曾皙之口讲出了孔子所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人生一壶水     
我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带弟子们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把形状古怪的酒壶。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答:"是君子放在座位上用来警惕自己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转头对弟子们说道:"去取清水来,灌进这把酒壶里。"弟子舀来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观看。  相似文献   

16.
儒学群经的汇集始于孔子编定"六经",至汉代儒学受到尊崇,儒学群经的传承为朝廷所重视,熹平石经开创群经刻石的先例。开成石经上承熹平石经,为儒学群经刻石树立典范的方法,并把儒学群经由7种扩展到12种,将经文的字体由汉隶变为唐楷;下启冯道印版"九经"和蜀石经,对儒学群经的汇集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习爷爷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暑假里,我认真地读了一本习爷爷读过的书——《论语诠解》。《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讲了很多人们做事和学习应该有的方法和态度。在学习方面,《论语诠解》教给我很多道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经常温习学过的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统治者标榜的圣人,是万世师表,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及至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康有为为了捍卫中国本土文化,挽救民族文化危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标举孔子和儒学的旗帜,借用西学,重塑孔子形象,复原孔教,援西入儒,形成了自已独特的孔子和儒学观,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而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我们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孔子对天命鬼神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决定了儒学的非宗教性,而他重视现实、关注人生、突出祭祀、慎重追远等特点使儒学具有了浓郁的人文意识,也使儒学为中国人的生活及思维方式确立了基调。了解孔子天命观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学的特点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