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周既望历日与建正范围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具有月龄特征的历谱规律的研究成果 ,在求解 1 6件西周既望历日的过程中 ,得出其时历法的建正范围为丑、寅、卯、辰。分析“夏商周断代工程”所给西周金文历谱的建正及既望材料的月龄取值  相似文献   

2.
宋代牡丹谱考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宋代涌现了众多谱录类著作,其中牡丹谱共计17种,几乎占花卉谱录总数的一半,它们也是其他花卉谱录出现的前导性著作。目前,仅7部牡丹谱存世,而其他因失传已经难以确切知其具体内容。文章对包括已佚在内的17种牡丹谱进行了详细考释,包括作者经历、成书时间、书中记述的内容和结构。新颖之处在于:(1)通过对作者经历的调查,不仅明确了作者的社会地位、官位和著书环境等问题,还探明了一些作者之间的人际关系。(2)更精确推定成书年代,并按时间顺序将牡丹谱进行排序,从而解析出牡丹的品种以及栽培地域的变化。其结果显示,牡丹谱所载牡丹的品种和数量并不是单纯按照时间的推移而递增的,但考察各种谱录所载的品种名称时,可以了解到各种谱录总载有新的品种。宋代人不断地追求新品牡丹的同时,遗弃旧的品种,因此,各种谱录所载的品数并没有明显的增加。(3)通过研究现存7部牡丹谱的结构及内容,可以大致了解到各种谱录除了大多记载当时的名品之外,还记录了花圃、风俗、栽培技术等内容,以便传于后代。另外,谱录作者主要为宋代士大夫,他们对于出现新品种等问题怀有个人的哲学性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涉及到掌管自然现象的造物和造化,并相信它影响了牡丹的变异。文章还从文献学角度介绍了现存7部牡丹谱的早期版本,并指出最可靠的善本。  相似文献   

3.
算学课艺是晚清数学教育变革的产物。在整理算学课艺文献的基础上,举示典型题目予以评说,藉以说明算学课艺的成就及晚清数学教学水平,并就算学课艺内容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略作讨论。考察结果说明,算学课艺的主要内容是常量数学。多数成果出自中国传统数学,而当时已经传入的变量数学的吸收效果并不明显。这一现象大致反映晚清数学发展的基本状况。产生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晚清数学观念的实用倾向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文学史界期待已久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1]终于出版了.编著此书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出的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大书"计划的一部分.陈美东既是"大书"计划的主持人,又承担天文学卷的编著工作.陈美东从事中国天文学史研究30多年,此书可以说是他的研究成果与心得的总结;同时此书还吸收了这几十年来国内外中国天文史研究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大成之作,是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与旨趣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我把它叫做中国天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选取了从1901年制定《化学名目与命名法》到1932年颁布《化学命名原则》这段时期中32本化学教科书,在对83种元素的汉译名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第一,化学教科书中元素汉译名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时段特征,即1901~1920年多数采纳徐寿的译名,1921~1932年基本采纳1915年《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中的译名。第二,在一些重要元素H、N、0、F、Cl、C、P、Hg的译名上,前一时段采纳较多的轻、淡、餐、弗、缘、炭、嶙、汞的译名,在后一时段改而采纳氢、氮、氧、氟、氯、碳、磷、銾的译名。结论中对赖特关于术语竞争的觅母说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下,全方位实施 “一带一路”建设,非通用语科技术语翻译不容小觑。文章以乌克兰语为例,试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科技术语生成机制入手,充分利用通用语*作为媒介,对非通用语术语汉译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宋史·天文志》天象记录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全部检验的基础上,按照原文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宋史·天文志》各种天象记录的数量和特征.统计中将所有天象记录分为可计算检验和不可计算检验两大类,并计算了各种记录的错误率,大多数错误记录可以考出其原貌.搜索了天文志以外的宋代天象记录.  相似文献   

8.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典籍,由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4部分组成。考察《营造法式》功限、料例条文的形式构成,发现分解法、增减法是形式构成的两个主要方面;并对其中的"增减法"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总结出增减法的两个类型及其数量表达式。其后,讨论形式构成与诸作等第的关系,澄清诸作等第的真正含义。最后,考察功限料例的形式构成自唐至清的发展轨迹,以求进一步认识《营造法式》功限、料例形式构成的特征和成就。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今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数学史组在钱宝琮主持下完成<中国数学史>[1]后,开始实施了一个断代专题研究的宏大计划:把中国数学史分几个断代进行更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以便将来在更高层次上编写一部中国数学史[2].钱宝琮在世时组织了宋元时期的断代研究并出版了一部<宋元数学史论文集>[3]."文革"使这个计划中断."文革"后,顺着他的这一思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对于两汉魏晋和明清的断代研究也相继展开,并获得了很大进展,在学术杂志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并出版了一部论文集<明清数学史论文集>[2]和专著<〈九章算术〉汇校本>[4]、<古代世界数学泰斗刘徽>[5]等.近年出版的邹大海所著的<中国数学的兴起与先秦数学>(以下简称<先秦数学>)则是一项先秦数学的断代研究.  相似文献   

10.
1932年教育部化学讨论会:中国现代化学共同体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2年教育部召集化学讨论会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防化学的需要,也兼顾了化学课程标准和化学译名.但是,其根本的动力仍然来自中国化学界内部交流的需要.参加讨论会的45位化学专家都曾留学欧美或日本,代表着国内主要的教育和学术机构.在这次讨论会上,与会者不仅以投票表决的方式约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议决案,而且发起组织了中国化学会.在讨论会议决案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中国化学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讨论会不仅是中国化学界的第一次国内集会,也是中国现代化学共同体形成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