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试论傩仪音乐的文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神秘性傩坛仪式音乐的功能一是娱神,二是娱人.娱人的音乐大多在外戏表演中,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其传统滩腔因素逐渐削弱,有的甚至被当地民歌所取代.而误神的音乐主要集中在傩议祭祀或正戏表演中,这种音乐原始、古朴,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最能代表傩坛仪式音乐的部分.其神秘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招遣神灵、与神对话.傩仪音乐中,无论是傩歌、咒词,还是牛角、师刀发出的声音都具有通神的特点。可以说,无论过去和现在的傩议中,各种声音和音乐的功用就大于招神造灵,驱逐疫疠,祈福禳灾.所谓“牛角三声震天地,令牌…  相似文献   

4.
傩公傩母是我国南方众多民族傩坛中供奉的主神,傩公傩母神话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的一则洪水神话,它与傩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章以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傩公傩母神话,探讨出其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彭钰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1):141-143
洪山戏是流行于来安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傩",从"傩"发展到香火戏。到了清代中叶,在香火戏的基础上形成了洪山戏。对它的历史、音乐、表演形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研究,以此来展现这个历史悠久,韵味独特,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戏。  相似文献   

6.
萍乡傩舞考     
萍乡曾被民间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其中萍乡湘东傩面具、芦溪南坑车湘傩舞、上栗傩舞、安源傩舞相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萍乡傩庙(殿)目前数量多达100余座,傩面具2000多具,以及傩文化中的傩舞、傩戏、傩符、傩卦、傩兵器等种类繁多,其中傩舞、傩戏是萍乡开展傩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就萍乡傩舞的历史源流、文化特性、傩舞的类型和种类、傩舞的地域分布加以考证,同时介绍了萍乡傩舞的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7.
恩施傩戏的历史源流及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施傩戏,历史悠久,程式复杂,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巴巫文化与土家文化融合的产物。本文就恩施傩戏的历史渊源、傩祭的程式及其面具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旨在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研究,推动恩施傩戏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一种古老的祭祝仪典能否长期沿袭和保存,往往还取决于人们对祭礼的信仰程度,从“巫”与“体”之间的比较中间可以证实,巫促使傩的诞生,而傩又促进傩戏与傩文化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傩坛戏是贵州省黔东北土家族地区广为流行的古老地方戏,是一种巫教祭祀与戏剧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艺术。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着法衣,在神案背景前且歌且舞,相互唱和,其动作古朴、幽默有趣,深受群众喜爱,被戏剧界称为中国戏剧史的活化石。但是,在过去的传统活动中,傩坛戏夹杂着一些驱鬼酬神迷信成分,解放以后出于历史的需要,已属禁止之列,傩坛戏实际上处于消声匿迹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1.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12.
焦舰 《科技信息》2010,(32):I0311-I0312
傩愿戏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剧种,它以酬神祭祀为目的,以傩坛为载体,以还愿为依托,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本文以傩愿戏发展溯源为线索,分析各阶段傩愿戏的艺术特点,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挖掘丰富的内涵,提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粤西傩舞历史悠久,具有宗教性、民俗性、民族性、审美性.它既属于宗教,又属于艺术,也属于民俗,凝聚了历代创造.本文从艺术形态学的视阈下研究粤西傩舞,分析粤西傩舞这一民间艺术活动的内部功能结构,并揭示这些功能之间的坐标联系和隶属联系,以便更深层次的探索粤西傩舞的艺术价值,并挖掘其在舞蹈艺术领域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4.
“姜女不到愿不销”,以《孟姜女》为代表的辰州傩戏细腻感人、脍炙人口。具有鲜明的质朴美、柔和美、执着美。“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以“上刀梯”、“下火海”为代表的辰州傩技表演惊险绝伦。令人胆战心惊。具有突出的惊险美、阳刚美和无所畏惧的壮美。傩戏、傩技是古辰州、今湘西的奇绝瑰宝。  相似文献   

15.
江西傩仪当中的音乐因其具有重要特性,一直保存在当地的傩仪过程当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傩仪当中发挥着营造氛围、酬神娱人、沟通人神的重要作用。而南丰石邮的傩仪,因其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傩仪的原生态文化价值,故在赣傩中最具代表性。本文将着重分析以江西南丰石邮傩仪为代表的赣傩音乐中最为突出的两种音乐形态:贯穿始终的锣鼓音乐和间歇唱起的人声唱诵。以进一步发现赣傩音乐的特点与其在仪式音乐当中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古多 《青年科学》2010,(3):39-39
《词源》:“傩,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仪式”,具有驱鬼逐疫、假面装扮、岁时节气、祭祀典礼的特征,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而事实上,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傩”的背后融汇着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农业文明……  相似文献   

17.
赣傩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依附于宗教宗法制度,融入血缘文化,获得了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和条件,至今不绝。但它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阻滞和制约,并成为促使赣傩走向消亡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宁都中村傩戏是赣南地区唯一活态演出的傩戏,活跃在江西赣州市宁都县黄石镇的中村,已有400余年历史,有史记载的代表性传承人有余顶万、黄坛如、秦性初、黄沐迪、曾传灶等33位。因为其在民众世俗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寄予了当地民众祈福禳灾、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又因其表演的古朴和声腔、剧种、剧目的特殊而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称之为赣州客家非遗"活化石"。中村傩戏2006年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目前省级代表向传承人为郭显椿。  相似文献   

19.
该文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对“消肿舞”的由来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论证.并对上古时期形成的宗教傩舞蹈所产生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探索,从而进一步研究探索中国民族体育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字国,学术界将其拆分为“ 、九、殳”三部分而释为“ ”,认为它是殷商之傩。这种解释不能解决同一甲骨文献中,既有以武力驱逐,又有用牺牲献祭以祈神、媚神这一温和的方式之间的矛盾。笔者认为,将此甲骨文拆为两部分即“ 、 ”或“一、役”,字形释如“”,这个矛盾可迎刃而解。甲骨文中有“伇”字,其字形与国字下方的字形相同,其义有三种,笔者倾向于“疾患”的释义,则喻之义可释为“室中人患病”。那么,国就不必释读为寓而释为殷商之傩。至于其与“寝”字连用,可释为于寝庙中祭祖,以借先祖之力消除疾患,而不必用周代傩之索室驱疫来附会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