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0世纪初,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萌动的宪政意识,迅速发展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并与当时国内的宪政运动互为表里。关于立宪思潮,清末思想界对其作了多方探讨,包括:立宪政治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关系;立宪政治诸要素如国会、宪法等;实行宪政的程序步骤。立宪思潮在20世纪的中国颇有影响:立宪政治是对专制政治的否定和批判;立宪思想是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道路上的又一次跨越;立克思潮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推进着近代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代不同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体育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兴 起以及20 世纪20~30 年代出现的“土洋思想”交锋,伴以西方社会思潮而至的西方体育, 在传播的同时亦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国人体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晚清时期,强兵、御 侮和强种、强国的思潮,促使国人开始探讨体育救国之路;在军国民体育思潮的熏陶下, 体育救国成为人们一种“理想化”的选择;而在民主与科学思潮激荡下蜂拥而至的实用主 义体育与自然体育思潮、国粹主义体育与民族体育思潮,则使人们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传 统体育和西方体育,使人们从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角度开始走向体育的真义与本 质。这是中国体育在由传统向近代转变过程中国人体育观变迁的最主要特点,也是中国 近代体育发展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以发展国计民生、谋求国家富强为宗旨,以工商立国、振办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业救国思潮迅速兴起,成为近代中国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在清末民族危机的刺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实业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商业贸易危机的冲击下,催生了以“商战”思潮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的复兴。影响所及,引发了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诸如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晚清政府的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制度重构等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重庆开埠刺激和推动了四川社会的近代变迁.传统经济成分逐步缩小,近代经济成分日益增加;社会阶层不断整合与流动;社会组织已较大程度突破血缘与地域关系,开始取向于社会和个人价值实现;近代学堂破土而生,新文化逐步得到传播,观念意识不断趋新解放.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受制于经济环境、人口和其他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四川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体现出相当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6.
晚清社会思潮经历了从经世到维新再到立宪的演变进程。在这个纵向的演变进程当中,晚清的社会思想也在逐步的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也就是它的不断发展和转变影响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选择。晚清社会思潮对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所进行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启蒙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陈独秀的启蒙思想与晚清社会思潮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所谓思潮,是一个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生活在心灵里的涌动。清末社会思潮,是中国思潮史上最为壮观最为绚丽的一幕,东方的、西方的、古老的、近代的、旧的、新的。只要是被称为“主义”的东西全都上了去,且表演得淋漓尽致。有一种直率的说法,思潮是接二连三的思想。有关我们习惯称谓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著述甚多,但这些著述未把近代思潮系统地体现出来,往往给人以缺憾。近期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由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等  相似文献   

8.
早在16世纪中叶,西方的天主教传教士就开始来到中国传教,鸦片战争以后,伴随资本主义大炮狂暴袭来的,便是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展开了普遍的传教活动.传教士的东来,一方面是在履行其传教与文化侵略的职责,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为中国带来了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成为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支特殊的外来势力.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西方宗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这一问题存在着基本否定和过分赞扬两种颂向,没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西方宗教在近代中国的地位.因此,笔者拟从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角度,来探讨一下晚清时西方宗教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西社会结构的对比,尤以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最为经典。但它们只提供了中西对比的一横切面,极易忽略中西社会结构各自变迁发展的脉络。就西方而言,社会结构经历了从整体主义城邦到村落家族共同体,再到现代法治社会的变迁;就中国而言,则经历了从传统部落礼乐时代到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再到以平等原则重塑的差序格局的变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朱磊 《科技资讯》2008,(32):64-64
以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历史发展为依据,对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西方折衷主义代表建筑进行分析阐述,指出折衷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分析了建筑形式与其内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的可谓是“文化昂进之时代”。①在短短百余年间,近代社会历史的剧烈变动,使社会思想领域呈现出跌宕起伏、交融分化的复杂景象。自鸦片战争以来,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先后发生三次大反省,与此相伴随的,反映在社会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三大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民主革命思潮、五四文化启蒙思潮,沿着器物———制度———文化这条所谓的“西方化”运行轨迹依次演进。它们既影响着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进程,又反映着中国近代社会变革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相似文献   

12.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形成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新化运动时期国民经济改造思潮的形成,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有深刻的思想化渊源。概括起来,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二、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三、西方化的输入与西方化的冲突,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上海城市公园的形成源于西方列强侵华后的文化移植和当时沪人对西方社会生活形态的向往。伴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第一座公园——"公共花园"的开放,上海租界开始出现许多欧美式花园,它们是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的一部分。在租界公园未全面向华人开放前,孕育多元文化的近代上海陆续出现了一批以营利为目的、对公众开放的私家园林,向公众展示其开放性及中西杂糅的新面貌。它们融合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蕴含雅、俗文化的丰富性与社会思潮、艺术流派等多种内容,为近代上海市民提供了具有现代休闲游憩意义的城市游乐场所和参与公共事务的信息交流地。  相似文献   

14.
对洪仁开《资政新篇》的解读必须掌握其内在的总体逻辑和整体思路。这份文件的主旨是“新民德”,即以上帝教为核心价值观塑造民众新道德。通过阐发如何“新民德”的问题,文件构建了一个以上帝教为精神伦理的开放的工商社会秩序。文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纲领的观点可以成立。洪仁王干对“新民德”主张的系统思考和阐发,确立了《资政新篇》在近代维新思潮中的先驱者地位,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天朝田亩制度》重构农本社会秩序到《资政新篇》再构工商社会秩序,鲜明地反映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古代是世界历史上农地产权市场最完善的国家,但是,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商品化和流转的高度市场化却在新中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等一系列急剧的制度变迁中嘎然而止,彻底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究其原因,与近代以来农业危机和中国的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因国防安全需要而选择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进而实现的农业合作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措施,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道德体系的变化。从近现代至今,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与之相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也实现着从传统道德向近代道德的转换,并实现着从资产阶级道德向社会主义道德的转型,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转型之趋势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乡村,农业革命,特别是乡村工业的勃兴,使英国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农村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部分农民同土地分离变成自由雇佣劳动者.当乡村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革变,乡村工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城市为适应这一变化也进行了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它体现的经济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与新兴乡村市镇的发展相协调,从而改变了英国城市区位分布,初步形成了近代城市网络体系.城乡经济的变迁改变了城市对乡村的依附关系,从而形成了前工业化时期英国城乡之间的新关系.具体表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城乡经济一体化初现端倪,到前工业化晚期,乡村非农化和城市化已略具规模.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的产生、演变是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一次客观度量.中国近代女性教育思潮从鸦片战争时期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先后历经三个阶段.近代女性教育思潮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又是一种推动社会变迁和时代进步的一种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代科学诞生,人们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创造出超越经验与常识的技术,它们急剧改变着人们既往的生存状态与劳作方式,人类相继跨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核能时代和航天时代,迅速步入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