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形声字的大量产生,带动了汉字的形声字主导体系的形成。形声字以其独特的构意方式,为汉字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变化并得以存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文字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也应当从汉字的形声字主导体系角度来谈。比如说汉字的性质问题,以及汉字的构形理论。  相似文献   

2.
所谓转注,是在构建新字的过程中,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做一归类,然后使它们的部首统一,而且拥有同一义类的字都要接受部首字所包含的意义信息,这种意义信息在这类字中能够相互传递,因而使这些字不仅在构形上形成系统,而且在构意上也有联系。许慎对转注的定义体现了他对汉字在构形上具有系统性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3.
汉字属表意体系文字,因形表意,而这种通过字形来体现造字意图的方式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字构形理据.汉字不仅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而且是汉民族思维的产物和汉民族思维方式的工具,并以一个个汉字结晶体的形式展示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本文以传统思维方式为切人点,探讨其对汉字构形理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中华民族不可抛弃的文化瑰宝,它具有无穷的魅力与研究价值。汉字构型中的传统哲学意蕴:太极阴阳观,气的奥义及"天人合一",揭示汉字背后隐含的意义,体现了汉字独特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借鉴现代符号发生学和符号阐释学的理论,从汉字字形生成过程中总结出字形直接象物表意、字形直接象事表意和字形直接象意、间接谐声三种造字模式,并从中揭示出汉字寓意于形的符号象征性这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符号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讨论汉字符号学(包括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方面的特征,并对当前汉字研究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引出汉字优越及不能走拼音化道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录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前不久,关于汉字的电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轰动一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让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的汉字教育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汉字使用和汉字教育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8.
将古汉字与音乐学相关知识结合,以周代前后时期与“歌”相关金文字的解析为切入点,从古诗歌中歌文化的体现与释义以及歌在古代乐舞中的兴起两方面阐述了对“歌”起源的思考及观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一些汉字的解析,揭示了中国古代的母系社会、父系社会以及先民们的生产、生活、宗教、教育、刑杀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0.
“观物取象”的方式和观念,影响了中国自彩陶装饰艺术以来的所有造型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装饰图形设计的基本创作原则和理念,其价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依“观物”获得形式——由对自然物象的观察研磨获得概括的艺术形象;二是通过“观物”所取之象——艺术形象来传达其精神内涵凸现其象征性。对该论点的剖析和总结对于今天的设计艺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饮食活动中的文化意蕴作了全面的审视。揭示了中国饮食对味道的追求,是产生原始美意识的直接动因;而古典美学中"和"之美学范畴,也是建立在中国烹饪调和鼎鼐基础上的。中国饮食文化具有浓厚的社会功利性特征,这对古典美学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图书馆的审美文化建设作出了基本判断,探讨了中国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思路,指出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坚定基石,是图书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汉民族丰富文化积淀的承载物,通过对汉字字源的探究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汉字字义的扩张和引申的脉络。从汉字构形思维方式出发,对“羲”字的形体进行分析,以形说义,从文化角度对“羲”字的本义、引申义进行解读,逐层剖析其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认识和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4.
论述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提出民族精神是审美理想的源泉、真善美统一的标准是审美理想的核心、大众是审美理想的载体等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15.
异体字造成使用与传播上的讹误和混乱以及识认上的困难,但也为我们考音考义提供了更多的形体,因而在训诂方面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明本义、考文字,破通假、求词源.  相似文献   

16.
浅谈繁体字的正确辨认与使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字的演变趋势是由繁而简。汉字的规范化工作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发展科学化、增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正确辨认与使用繁体字,对促进社会用字规范化、推动汉语汉字信息处理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语文课改实践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实践意义。在语文课改实践中,无论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语文教材的编写,还是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理论研究,都存在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倾向,没有把握好二者的统一: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各学科的共同属性;统一的责任主要在语文教师;统一是一种状态,一种程序,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和方法;“统一”要坚持和保有一个底线:诵读积累、整体把握、自主表达,在课文内容和学习过程中做到二者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美是构筑在两大基本美学思想之上的,即语言的表现和曲情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内在的“风骨”之美。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美是构筑在两大基本美学思想之上的,即语言的表现和曲情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内在的“风骨”之美。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相关论争中存在着文言文价值的错位、文言文教学价值认知主体的缺失两类误区。对此,在以文言文教学研究为代表的语文教育研究在在以史为鉴的同时当重“在场性”,具体到文言文教学研究上,那就是当前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价值才是认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点,“三个面向”应为确定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的指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