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圣叹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选“六子才书“就是试图通过这六部中国群众喜欢的古典书籍,而展开评点。他评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已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受到很大的注目。不仅如此,他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也有丰富的素养。研究金批的占文,很容易发现,他注重以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为主进行批评。因此金批的《才子古文》所选录的325篇文章,篇篇都具备金圣叹认为的好文章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小说、戏曲理论家。在他所写的《水浒传序》和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理论,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艺术见解,而《读第五才子书法》则集中地反映他的小说理论的精华。文学理论是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最为发达的是诗歌,被称为诗之国。以抒情诗为主,史诗和叙事诗很少。由于中国小说、戏剧发展较晚,地位也很低,长期以来,小说被视为“街谈巷语”的小道文学,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此,传统文论,不是论诗就是论文,而有关小说理论,尤其是关于典型理论的探讨和总结也是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中,普遍存在着形似与神似的问题。能否正确地理解、运用它,是艺术创作能否成功和艺术评论能否准确的关键之一。 《水浒》中的“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明末时期的金圣叹曾经极力赞扬过,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景阳岗打虎一篇,奇绝了,后面却又有沂水县杀虎一篇,一发奇绝。(作者)真是其才如海。”清末时期的夏曾佑,则提出不同的看法,在《小说原理》中说:“武松李逵之打虎,均不甚工。李逵打虎,只是持刀蛮杀,固无足论;武松打虎,以一手按虎之头于地,一手握拳击杀之。夫虎为食肉类动物,腰长而  相似文献   

4.
金圣叹有意用"画"评点《水浒传》有三个原因:文论与画论相通的文学批评史特点;接触的人物;才子观念。从更深的层次看,金圣叹用"画"点评《水浒传》源于其对"自我存在"的虚幻确认。  相似文献   

5.
木鱼书《六才子西厢南音全本》是粤曲南音中的瑰丽之作,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杂剧《西厢记》的影响,但是其在接受的过程中也对原本故事进行了改编。为了凸显崔张二人的情感主线,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采取了锐化与钝化的双重技法;情节上既有小故事的搬演,亦有大情节的重构,呈现出由分散演绎到聚焦强化的叙事倾向。另外,地域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风格的不同,在木鱼书中表现为由北到南和由事到情的诗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大历才子司空曙略论蒋寅大历十才子,虽然历来都将他们视为有共同风格和艺术特征的群体。但实际上十才了的创作道路是并不相同的,艺术特征也有细微的差别,这葛晓青先生《诗变于盛衰之际──论"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及其形成》(《唐代文学》第五辑)一文业已指出。除诗已...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和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存在着诸多差异,反映在戏剧结构理论的探索上,他们的这种差异集中地体现在对于戏剧结构中不同艺术要素的侧重:金圣叹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感情的展现,并主张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组织戏剧的结构;而李渔则更加推重故事情节的新奇,他将情节视为组织戏剧结构的中心要素。  相似文献   

8.
从总体艺术上看,金圣叹删改《水浒》,既有成功之处,亦不乏失败之笔。较之原本《水浒》,金本的情节结构更加谨严缜密,语言文字更加明快流畅,但在刻画主要人物形象上则远不及原本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第五卷中系统阐释了他的妇女儿童观,基本奠定了男女平权的思想。柏拉图反对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最优结合和优生优育.柏拉图主张儿童要有专门人员抚养,过集体生活。这些思想反映了他妇女儿童观的时代进步性,也包含了他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1月2日上午,《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而在40年前的1978年12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刊发。回顾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大陆方面先后发表过五次《告台湾同胞书》,除了1979年的第五次,还先后于1950年和1958年发表过四次,其中,1958年更是在一年内三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通观五次《告台  相似文献   

11.
从金圣叹的同时代人李渔开始,就陆续有人评论金圣叹对《水浒》的评论。其中,肯定的意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金圣叹提高了《水浒》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二、对《水浒》本身评改得好。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的赵苕狂,在《水浒传考》一文中说:“金圣叹这个人,当然是这部现行《水浒传》的一个大功臣”。还称:“(金圣叹)说《水浒》与《史记》、《国策》有同等的文学价值,说施耐庵、董解元与庄周、屈原、司马迁、杜甫在文学史上占同等的地位;又说:‘天下文章无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如此的眼光,如此的胆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稍后的刘半农,也赞扬金圣叹对《水浒》的“删改”、  相似文献   

12.
报载一位资深的记者、编辑张景然完成了一部340余页、名为《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的奇书(见1999.3.27扬子晚报》),读罢颇感惊异。笔者阅读书报诗文数十年还未闻见以如此规模(估计有20万字,仅比赵书少10万字)评点一位业余作者自传式散文的“专著”,这确是一部空前的“奇书”。当然,在文学史上不乏金圣叹这类评点大家,但他所评点的“六大才子书”仅限于内容与技巧,没有“进行字词、语法、修辞方面的点校”。就此而论,张书确能给人以石破天惊之感。因为这本“奇书”还只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们暂时无从置橡,但就出版…  相似文献   

13.
在金圣叹所批改的《西厢记》中,金对于崔莺莺的“五便三计”的修改,一直来在学术界争论不休,至今看法也尚未得到统一。前些时候,上海古籍出版社重版印行了《西厢记》,在这一点上,也仍沿用原本,而摈弃金的批改本,其原因恐伯和对金圣叹本人的看法不无关系。果然如此的话,我以为,这样因人废文的做法是并不妥当的。因此,特撰此文,以陈拙  相似文献   

14.
张相先生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的叙言中,阐发了他探求词义的五种方法:体会声韵、辨认字形、玩绎章法、揣摩情节、比照意义。此训诂五法,既是作者训诂实践的经验总结,也体现了当时训诂方法研究的理论水平。这里利用当代训诂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阐述训诂方法与训诂原则二者的区别以及区别的意义,对张相的训诂五法,从理论上逐一加以剖析,从而总结出其得与失。  相似文献   

15.
“大历十才子”是中唐前期一个重要创作群体,在当时诗坛占据主流地位,代表了大历诗风,故为文学史论者所注重。关于“大历十才子”的成员,有不同的记载和说法。 一、“十才子”之称,始见唐姚合《极玄集》卷上李端名下注:“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雄、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峒)、耿(?)、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传下·卢纶》据以入传。宋阮阅《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十引《丹阳集》、葛立方《韵语阳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中提出的“文法”?胡适等认为是“八股流毒”的表现,至今人们对它也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此作了辨析,说明金圣叹提出“文法”论,不仅表明他对《水浒》的卓越艺术见解,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进一步觉醒。金圣叹的“文法”论,是对中国小说理论的宝贵贡献,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四月二十二日下午,应贵州省作家协会、贵阳市文学工作者协会和我院中文系的联合邀请,武汉师范学院《水浒》研究专家张国光同志,在我院联合教室向五百多名省市文艺工作者、教师、学生,作了题为《如何开创〈水浒〉、〈三国〉研究新局面》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张国光同志阐述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对于传统的研究《水浒》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高度评价了金圣叹,认为金圣叹的文学观是正确的,文学批评是深刻的,他是伟大的文学批评家。对于金圣叹批注的《水浒》,张国光同志也给予  相似文献   

18.
《水浒传》故事最早流传于民间,及后见之于说书和元杂剧形式。这种艺术形成,受一定时间、空间与观众欣赏心理的限制,要求所说的人事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包括所叙时间的长短、情节的曲折,速度的缓急等。而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而成的《水浒传》一书,也自然保留了这种鲜明的节奏性艺术特征,“篇各有篇,文各有意,有起有结,有开有阖,有呼有应,有顿有跌”。(金圣叹语) 我国最早关于节奏一词见于《礼记》,“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它说的是节奏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乐记》疏中则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里节奏是指演奏过程中的停与续。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评论道:“一调相传,一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入《水浒》第三回选段《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课文塑造了鲁达这一英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社会恶势力的暴行,赞颂了鲁达不畏强暴、伸张正义、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高尚精神。师生在阅读、分析这篇故事时,不仅得到了一种艺术享受,而且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为故事中金氏父女的悲惨遭遇而义愤填膺,同时为鲁达的见义勇为、拔刀相助而眉飞色舞,鲁达的英雄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鲁达是小种经略府的提辖官,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性格豪迈、粗矿。金圣叹评点《水特》时说:“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  相似文献   

20.
<正> “所以”是一个古已有之现在仍在使用的词语。它的古今用法的异同,其发展转化过程十分复杂,而这一切,在《史记》这部书中,都有所反映,很值得研究。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的第三章第二节《“所以”把谓语结构和句子结构变为仂语结构》中对于“所以”的用法有较为详尽的论述,他写道:‘所以’有其比较抽象的意义,就是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