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当今旅游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和国际旅游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透过一时繁荣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尚存在的政策制度、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从旅游规划的角度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重庆璧山县与周边区域旅游互动联合开发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庆璧山县与周边区县相比,旅游资源缺乏垄断性,旅游形象不够鲜明,在重庆市缺乏独特性和影响力.如果仅仅围绕自然、人文景观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很难形成有广泛影响力和足够吸引力的旅游品牌,旅游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通过对璧山区位、资源互补与区域通性等方面分析壁山与周边区域旅游资源联合开发的可行性;在分析区域联合开发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区域联合开发的两个基本思路,即整合旅游形象和整合旅游线路;并提出从组建区域旅游合作、培育区域旅游市场、完善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等方面来采取区域联合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区域旅游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内旅游资源、客源和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同一性和差异性原则划分旅游区域、组织旅游活动、指导旅游业发展和开拓旅游经济的一个特殊的研究领域。陕西省旅游业面临的困难问题,有认识问题,也有实践问题。其解决途径是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区域旅游的研究和实践。陕西省可分为6个旅游地区,16个旅游区。  相似文献   

4.
关于西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和我区“十五”计划的实施,旅游业正在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其已成为我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旅游业的发展依托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由于我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旅游资源也具有独特性,为了保护旅游资源,避免破坏性开发,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认真分析研究我区旅游资源分布及其特征,提出合理可行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5.
旅游经济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我市经济强市的主要推动力量。如何正确看待我市旅游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是进一步发展我市旅游经济的首要前提,针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更是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喻瑜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156-157
旅游经济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也是我市经济强市的主要推动力量.如何正确看待我市旅游业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是进一步发展我市旅游经济的首要前提,针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更是推动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旅游审美差异对区域旅游开发的影响 --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为例,剖析了旅游专业人员与普通公众在旅游资源的审美上存在的四个方面差异,主要表现在:普通公众在审美方法上的单一、片面,自然景观审美上偏好奇特造型地貌,对文物古迹缺乏审美兴趣,以及具有休闲娱乐的审美倾向,这些审美偏好和倾向的存在对区域旅游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文中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个性化旅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奇刚 《河南科学》2006,24(6):955-958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旅游者的旅游感受、个性化的旅游动机等心理现象和规律,探索如何满足旅游者个性化的旅游需要,激发旅游动机、提高旅游活动层次和旅游发展水平,推动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符志斌  闫韶华 《科技信息》2012,(11):203-203
新疆在旅游产业领域在最近三十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业地位确立、产业体系建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产业优势不明显、服务质量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旅游区域组团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了重庆市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及重庆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重庆市旅游区域组团发展模式,并且认为这是重庆市旅游业未来大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使用多智能体模拟区域旅游行为的方法,提出了区域旅游行为的要素模型、日程模型和空间位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用于区域旅游行为模拟的原型系统,并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游客集中出行和游客分散出行两种模式对区域旅游的交通压力和景区压力的影响,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可用性,同时可为区域旅游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关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主成份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等,而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于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还很少见.这里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下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定量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说明该评价模型的使用方法.模型不但能对区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定量的评价,而且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广西区域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协调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利用2011—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相关变量数据构建了包含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测度系统,通过计算得到广西旅游生态位竞争态势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的旅游生态位总体得分不高但内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持续扩充,影响力逐渐增强;区域旅游生态位等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3种类型,其中核心城市为南宁市和桂林市,节点城市为柳州市,其余11个城市为网络城市;在区域旅游生态位竞合关系中,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分别适宜采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补缺战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佛山市及邻近地区旅游条件的综合分析比较,指出佛山市今后的旅游功能应定位于作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的小区旅游中心和三角洲旅游主线上的重要旅游点,“古城新貌”是佛山旅游特色的主题;提出对古遗址、古园林、古建筑、古火山、古遗风、古工艺等古城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广西国内旅游规模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区域研究对象,以各个地级市的国内游客量为基础数据,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数、相对发展率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2003—2009年广西区域旅游规模差异变化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由2003年的295.74增加到2009年的740.10,国内旅游规模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则在波动中缩小,从2003年的0.912下降到2009年的0.864。从时间上看广西国内旅游规模总体差异在不断缩小﹐但空间上区域旅游规模集中程度较高﹐且梯度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选取人均GDP、2A及以上景点数、公路铁路总里程、旅行社数等相关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国内旅游规模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地区人均GDP与区域国内旅游规模差异关联度最大,达到0.870;其次是旅行社数、2A及以上景点数、公路铁路总里程、星级饭店数、旅游部门职工数,关联度分别为0.730 8、0.711 2、0.693 6、0.676 2、0.623 5,可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因素对旅游规模差异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的竞争及其联动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区域旅游竞争的动力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各旅游地应从资源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旅游管理,介入机会这五个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同时,还应与其他旅游地在旅游产品,旅游线程,交通,营销等方面进行合作,形成区域旅游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技旅游浅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必须利用高科技带动旅游业,促进我国旅游业向质量型、效益型方向发展,这是知识经济朝代的抉择,总体来说,高科技有利于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利用高科技可开发旅游新产品-“高科技旅游产品”和开辟新的旅游市场-“科技旅游市场”,包括科普旅游市场和科技商务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旅游区域品牌的意义,从区域品牌建设主体出发,探讨了旅游业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区域旅游业的特点,从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发展因素、稳定因素、环境因素、风险因素等5个子系统构建了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描述,以期待该指标与方法能合理地对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20.
按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预计在北京市完成全面旅游资源详查后,提出对某些旅游资源数据处理的意见和建议。内容包括测算旅游资源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及其单体的量值(资源主类所属基本类型及其资源单体数量、结构分析、基本类型数量总汇、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数量结构)、品质(资源单体质量分级构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分级质量等级构成、基本类型等级分级结构、区域资源质量等级构成、资源等级区域分析)、组合关系(基本类型--单体组合、集合区的表达)等。这些分析将对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直接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