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们在《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见本刊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讨论的内容仅仅限于汉语中的单词型术语。然而,在一个术语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术语都是词组型术语。我1986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制的“英汉数据处理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的比例占了75.17%。在其他的术语数据库中,也有同样盼隋况。为什么词组型术语会成为术语系统中全部术语的大多数呢?这是由“术语形成的经济律”造成的。因为每当出现新的概念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重新造一个新的单词型术语来表示它,而是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构成词组型术语来表示它。这样.虽然新的概念源源不断地出现,但是,术语系统可以在保持原来的单词型术语的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表达新的概念,从而保证术语系统的经济性,这就使得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占压倒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见本刊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讨论的内容仅仅限于汉语中的单词型术语。然而,在一个术语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术语都是词组型术语。我1986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制的“英汉数据处理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的比例占了75.17%。在其他的术语数据库中,也有同样的情况。为什么词组型术语会成为术语系统中全部术语的大多数呢?这是由“术语形成的经济律”造成的。因为每当出现新的概念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重新造一个新的单词型术语来表示它,而是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构成词组型术语来表示它。这样,虽然新的概念源源不断地出现,但是,术语系统可以在保持原来的单词型术语的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表达新的概念,从而保证术语系统的经济性,这就使得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占压倒的优势。正因为词组型术语占术语系统的大多数,在我们研究汉语单词型的结构的同时,还有必要研究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1.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汉语的词组型术语是由汉语的词组构成,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汉语中词组的构成规律。了解了汉语词组的结构,也就可以了解词组型术语的结构。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汉语词组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6种,它们同时也就是汉语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下面的例子主要是关于数据处理的词组型术语:①联合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是并列的,形成一种并列关系。例如,字母/数字,输出/输入。②偏正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修饰语,后一个是中心语,形成一种偏正关系。例如,数据/媒体,一元/算子,对称/误差,多重/穿孔,实时/运算。③述宾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宾语,形成一种述语对宾语的支配关系。例如,编制/程序,转移/指令,改变/转储,控制/操作,归并/排序。④述补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补语,形成一种补充关系。例如,解释/清楚,读/出。述补结构的术语很少。⑤主谓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主语,后一个是谓语,形成一种陈述关系。例如,程序/检测,标记/读出,系统/测试,数据/处理,存储/分配。⑥重叠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后一个词是前一个词的重叠,形成一种重叠关系。例如,研究/研究,调试/调试,试验/试验。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的术语几乎都是单词型术语,很少有词组型的术语,这里不再讨论。2.汉语中语素、词和词组的界线黏附语素不能独立使用,不是词,自由语素可以独立使用,所以,自由语素同时又是单纯词。从语素的角度看,它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它是单纯词。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名称不同,实质则是一样的。在语素与词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交集 (intersection),这个交集就是自由语素,如果从词的角度看,它们又可以叫做单纯词。由此可见,语素和词之间的界限基本上是可以区分清楚的,黏附语素绝不可能是词,合成词也不可能是单个的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交集,从语素的角度看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是单纯词。然而,合成词和词组之间的界限就不是那么容易区分清楚了。从前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列表比较如下: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的这种一致性,使得汉语的语法规则易学易记,对汉语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可是,这种一致性也往往导致合成词与词组的界限不甚分明,使我们难于判断一个结构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黏附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是黏附语素,“损” 也是黏附语素,它们结合而成的“劳损” 必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一个黏附语素和一个自由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 是黏附语素,“动” 是自由语素,他们结合而成的“劳动”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含有前缀的“老师”,“老虎” 等结构,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前缀是黏附语素。含有后缀的结构“桌子”,“作者”,“忽然”,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后缀是黏附语素。但是,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问题就比较复杂。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双音节语素或多音节语素,那么,它们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例如,“模糊”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逻辑” 也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模糊逻辑” 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一个是双音节语素,一个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就不容易判定这个结构是合成词还是词组。例如,“机器”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人”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结合而成的“机器人” ,有人认为应该是合成词,因为它表示一个整体概念。但是,“调”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程序”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调程序” 却很难认为是一个合成词,有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述宾结构的词组。可见,当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中,有一个单音节语素,就可能使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难于判定。如果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就更加模糊,更加难于判定。例如,当单音节自由语素“大” 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会,军,陆,脑,好,红”组成“大会,大军,大陆,大脑”时,有人会认为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密,应该是合成词。但是,当“大”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 “鱼,河,船” 组成“大鱼,大河,大船”时,可能就会有人觉得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不很紧密,它们不太像合成词,而似乎应该是词组了。又如,表示陈述关系的结构“洗澡,鞠躬,游泳,理发”,看来似乎是合成词。可是,有时,其中的语素可以分离开来:洗澡——洗了一次澡鞠躬——鞠了一个躬游泳——游了一次泳理发——理了一次发这时,它们似乎又不像是合成词。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难于判定。我们可以把语素、词和词组的区别进行比较: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①任何一个结构单元,可以根据“是否有意义”,“是否为最小单位”,“能否独立运用”,“包含语素数”,“包含单词数”等 5 个性质来鉴别。这5个性质之间的关系是逻辑上的合取关系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单元,要同时根据这5个性质来鉴别,如果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个性质或者某几个性质,是不可能鉴别清楚的。②自由语素与单纯词的性质完全一样,它们在实质上是一个东西。③合成词与词组的前面4个性质都相同,只有最后一个性质(即“包含单词数”)不同,合成词只包含一个单词,而词组则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可是,由于自由语素同时又可以看成单纯词,因此,当合成词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个单纯词组成的,这样,合成词就变成词组了。可见,从理论上说,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单词型术语中的合成词与词组型术语的分界问题也没有解决。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必然会在汉语术语数据库的开发的实践中,引起种种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当我们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术语数据的时候,常常使我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术语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从真实的科学技术文献中自动地抽取术语,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而要从真实文本中自动抽取术语,就必须对科学技术文献的文本进行自动切分,找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样的技术,叫做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automatic segmentation)。显而易见,在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中,必须首先鉴别文本中的合成词与词组,词组需要切分,而合成词则不需要切分。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给文本的自动切分带来巨大的困难。我们在术语的研究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是现代术语学研究的一个难点。3.多个单词组成的词组型术语上面列举的词组型术语只包含两个单词,还有包含两个以上单词的词组型术语,这些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就复杂得多了。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3个单词构成的。例如,“控制/转移/指令”,“字母/编码/字符集”,“大/容量/存储器”,“面向/对象/语言”,“自动/数据/处理”,“直接/插入/子程序”,“抽点/打印/程序”。“多数/决定/运算”,“条件/隐含/运算”,“二进制/布尔/运算”。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4个单词构成的。例如,“字母/数字/字符/子集”,“字母/数字/编码/字符集”,“连续/顺序/计算/装置”,“组/传输/结束/字符”,“二五/混合/进制/码”,“基数/减/一/补码”,“每位/一/芯/存储器”,“自动/送/卡/穿孔机”。此外还有由更多的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样复杂的词组型术语需要采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把它们的结构表示为树形图(tree graph),从而揭示其中隐含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使我们对于它们的结构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目前,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库中自动地提取术语(包括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并进一步提取在术语中蕴藏着的语言知识和科学知识,已经成为自动知识挖掘(automatic knowledge mining)和自动知识获取(automatic knowledge extract)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研究中,如何自动地分析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如何辨别词组型术语的几何歧义,是正确地进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我国的术语学研究能够关心这些问题,把术语学研究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起来。注释: *冯志伟教授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3.
我国许多学者喜欢把术语叫做“名词”。这种叫法是极不确切的。事实上,相当数量的术语并不是名词,而是由名词或其它单词构成的词组。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新的科学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不可能给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用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原有的单词构成词组来表示新的概念,这样,就会形成许多以词组为形式的术语,它们叫做词组型术语。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词组型术语越来越多,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几乎成了现代术语发展的一个规律。我在1986-1988年间,受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派遣,在联邦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新信息技术与通讯系统研究部研究汉语的术语问题,使用VAX11/750计算机和UNIX操作系统以及INGRES关系数据库建立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该术语数据库收了国际标准ISO-2382从1975年以来的全部有关数据处理的术语,共计1510条。这些术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一类是词组型术语。单词型术语是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如名词术语、动词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单词型术语只有375条,其中包括:名词术语:244条,如“数据”。动词术语:53条,如“打印”。名动同形词术语:75条,如“输入”。名形同形词术语:2条,如“对称”。名限同形词术语:1条(“限”指限定词),如“顺序”。在GLOT-C术语数据库的375条单词型术语中,名词术语只有244条。词组型术语是由单词组合而成的术语。如名词词组术语、动词词组术语等等。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词组型术语有1135条,其中包括;名词词组术语:838条,如“计算机/程序”。动词词组术语:31条,如“改变/转储”。形容词词组术语:27条,如“自动/的”。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239条,“信息/处理”。词组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75.17%,单词型术语占了全部术语的24.83%,而名词术语只占了全部术语的16.15%。可见,在整个术语系统中,名词术语并不占优势,把术语称为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术语系统,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单词只不过是术语的构成材料(它既是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材料,也是单词型术语的构成材料),而术语(包括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则是由这些构成材料形成的产品。因此,可以说,一切术语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的1510条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都是由858个不同的单词构成的。这858个单词,与1510条术语的数量比较起来,只是一个较少的数目。这种由少量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术语的语言现象,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经济原则,我们把它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早在十九世纪初年,德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和人文学者洪堡德(Von Humboldt,1767-1835)就观察到“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但是,由于当时尚未找到能够证实这种论断的技术工具和方法,这种论断只是停留在假设的阶段。今天,我们有了电子计算机这个有力的技术工具,通过科学实验和数学计算来检验这个大胆假设的时机已经成熟。“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正是“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假设的一个科学实例。术语系统中单词数目是有限的,而由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和单词型术语的数目却是无限的。由少量的有限的单词构成大量的无限的术语,这正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原理在术语学中的具体表现。可见,“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是一个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和哲学背景的普遍性规律。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的三个基本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和术语的平均长度。并且提出“FEL公式”来描述这三个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一、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为了说明什么是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以及术语系统的经济规律,需要先定义如下的初始概念:1、系统的术语数:在一个术语系统中,不同的术语的总数,也就是术语系统的容量。系统的术语数用T表示,它的单位是“条”。2、单词的绝对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某一单词的出现次数(或使用次数)。单词的绝对频率用α表示,它的单位是“次”。3、不同单词数:具有同一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数目。不同单词数用ν表示,它的单位是“词”。4、不同单词总数:在术语系统中,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不同单词的总数。不同单词总数用W表示,它的单位是“词”。不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W=Σν5、运行单词数:具有同一绝对频度的不同单词ν和它的绝对频度α的乘积。运行单词数用ρ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数的计算公式是:ρ=αν6、运行单词总数:具有不同绝对频率的运行单词的总数。运行单词总数用R表示,它的单位是“词次”。运行单词总数的计算公式是R=Σραν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就是系统的术语数T被不同单词总数W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用E来表示,这样,我们有如下公式:E=T/W……………………………………………………(1)E的单位是“条/词”,读为“每词多少条”。在大多数术语系统中,E>1;如果E≤1,则说明术语系统设计的经济效应不高。例如,在术语系统GLOT-C中,T=1510,W=858,则该系统的经济指数E为:E=T/W=1510/858=1.76这说明,当术语系统有1510条术语时,每个单词平均可构成1.76条术语。可见,这个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应,也就是说,在该系统中,每个单词构成的术语条数较多。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高低,受到系统中术语数的强烈影响。随着系统的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也逐渐升高,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系统的术语数为500条,不同单词数为342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为1.46;当系统的术语数增加到1000条,不同单词数增加到58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增加到1.70;当系统的术语数进一步增加到1510条,不同单词数进一步增加到858个词时,其经济指数也进一步增加到1.76,如下表所示:这种情况,可图示如下: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如果具有大量术语条目的术语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指数,那么,这个系统必定具有大量的由少数基本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而这些词组型术语构成了该术语系统的主要部分。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在术语系统中,每个单词的绝对频率并不是一样的。有的单词经常使用,叫做高频词,有的单词不常使用,叫做低频词。随着术语条目的增加,高频词的数目一般来说也相应地增加,而新词出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时,尽管术语的条数还继续增加,不同单词总数增加的速率却越来越小,而高频词则反复地出现。在术语数T与不同单词总数W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函数关系:W=Φ(T)这种函数关系可粗略地用下图表示:术语系统的高频词越多,则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术语也越多,单词构成术语的这种能力,叫做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就是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运行单词的总数R被不同单词数W来除所得商。单词的术语构成频度用F表示。这样,我们有下面的公式:F=R/W…………………………………………………(2)F的单位是“次”。事实上,因为R的单位是“词次”,W的单位是“词”,所以F的单位就是“词次/词”,它恰恰等于“次”。F的值不能小于1,即F≥1;对于同一个术语系统来说,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不能小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即E≤F,因为我们总是有T≤R。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1510条术语的运行单词总数为3216个,而构成这1510条术语的不同单词总数为858个,即R=3216,W=858,这样,我们有:F=R/W=3216/858=3.75这说明,当GLOT-C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时,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为3.75,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单词可以出现3 75次。因此,这个值也可以代表这些单词构成术语的平均频率。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受到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影响。在GLOT-C术语数据库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T=500),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342并且 R=Σ ρ=987因此 F=R/W=987/342=2.89当系统中的术语数为1000条(T=100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588并且 R=Σ ρ=2072因此 F=R/W=2072/588=3.52当系统的术语数为1510条(T=1510)时,单词的频率表如下:在这种情况下, W=Σ ν=858并且 R=Σ ρ=3216因此 F=R/W=3216/858=3.75我们可得到如下的表:从表中可看出,随着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相应地增加,图示如下:在上图中,虚线表示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变化情况,实线表示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变化情况,如果术语数T相同,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的值不小于系统的经济指数E的值,即F≥E。仅当术语数T=1,系统中只有一个单词时,F等于E,在其它场合,F永远大于E。从上面三个频率表中还可看出,随着单词绝对频率α的增加,具有同一绝对频率的不同的单词的数目ν相应地减小,这种关系可用下图来描述;这说明,在一个术语系统中,高频词只占了不同单词总数的一小部分,而它们却能构成大量的术语。例如,在“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当术语数T为1510条时,绝对频率大于10的高频词只有62个,而它们的出现次数却是1342词次,由这些高频词构成的运行词总数占了全部的运行词总数的41 4%。术语系统中的高频词越多,则该系统中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就越高。三、术语的平均长度包含在术语中的单词数,叫做术语的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最小长度为1单词型术语的长度永远等于1,每个单词型术语只能包含一个单词。例如,“程序”这个单词型术语的长度为1。词组型术语的长度永远大于1。例如,“程序/设计”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2,“数字/字符/子集”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3,“条件/控制/转移/指令”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4,“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这个词组型术语的长度为5,……等等。从术语经济原则的观点看来,术语的长度太长,不便于使用和记忆,因而,我们有必要研究术语的长度问题。从术语系统的整体来看,还应该研究术语的平均长度。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是运行单词总数R被术语数T来除所得的商。术语的平均长度用L表示。计算公式为:L=R/TL的单位是“词次/条”,读为“每条多少词次”。L的值永远不小于1,即L≥1,在每一个术语都只由一个单词构成的术语系统中,L=1,在其它场合,L>1。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R=3216,T=1510,所以,该系统的术语平均长度为:L=R/T=3216/1510=2。130这意味着,在GLOT-C中,当术语数等于1510条时,平均每条术语由2 130个单词构成,即每条术语中含有2.130词次。随着术语系统中术语数的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也有增加的趋势。在GLOT-C系统中,当术语数为50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1.974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000条时,术语得平均长度为2.072词次/条;当术语数为1510条时,术语的平均长度为2.130词次/条。当然,术语的平均长度不能太长,每个术语系统都能在其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把术语的平均长度调节到最佳值。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某些太长的术语被淘汰了,某些较短的术语变长了,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四、术语构成的经济律——FEL公式前面我们讨论了术语构成的三个主要概念: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和术语的平均长度L。现在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仔细观察GLOT-C术语数据库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之值是近似地相等的。实验数据如下:当T=500时,我们有E×L=2.88304,而这时F=2.89;当T=1000时,我们有E×L=3.52140,而这时F=3.52;当T=1510时,我们有E×L=3.74880,而这时F=3.75。可以看出,E×L之值与F之值几乎是相等的。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在E、F和L之间建立如下的数学关系:或者 E×L=F F=EL事实上,由于 E=T/W (1)以及 F=R/ W (2)(2)÷(1)得到 F/E=R/T (3)根据术语平均长度的定义,我们有 L=R/T (4)比较(3)与(4),可以得到: F/E=L因此,可有 F=EL这就是上面的FEL公式。由此,我们可以作出结论: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的乘积恰恰等于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之值。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术语形成的经济律”。从FEL公式,我们还可得到如下的推论:1、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术语的平均长度L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E成正比。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越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也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1Ek1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应该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使得每个单词能构成更多的术语。2、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系统的经济指数E一定时,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正比。术语的平均长度越长,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越高。这时,FEL公式变为:F=k2Lk2是一个常数。这说明,为了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必须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因为系统的经济指数是一定的,每个单词只能被包含到有限数目的术语之中,所以,只有增加术语的平均长度。3、在一个术语系统中,当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F一定时,系统的经济指数E与术语的平均长度L成反比。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增加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缩小,而系统的经济指数的减少将会引起术语平均长度的增长。这时,FEL公式变为:EL=k3k3是一个常数。这说明,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想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使得每个单词能够构成更多的术语,那么,我们只好从原有的术语中,抽出一些单词来构成新的术语,这样,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运行单词总数是不变的,我们必须从原有的术语中,一般是从较长的术语中,抽出一部分单词来造成新的术语,而这将引起术语数目的增加。其结果,术语系统的某些术语中所包含的单词数可能会减少,而新术语的长度不可能太长,因而系统中术语的平均长度就缩短了。由此可见,FEL公式反映了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以及术语的平均长度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个公式是支配着术语的形成和变化的一个经济规律。从FEL公式,我们可得到:E=F/L由此我们可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方法有两个:1、在不改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的条件下,缩短术语的平均长度;2、在不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条件下,提高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一般地说,在一个术语系统中,最好不要过大的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术语的平均长度改变过大,往往会使术语系统改变到人们难以辨认的程度。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最好不要使用缩短术语平均长度的方法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看来,提高术语系统的经济指数的最好方法,还是在尽量不过大地改变术语的平均长度的前提下,增加单词的术语构成频率,这样,在术语形成的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词组型术语,使得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大大地超过单词型术语的数量,而成为术语系统中的大多数。在我们设计的“数据处理中文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占了75.17%。这个事实,正是术港形成的经济律作用的结果。而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又是洪堡德提出的“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这一普遍假设在现代术语学中的实际体现和科学证明。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在术语数据库GLOT—C中的分布,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在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占大多数的这一重要术语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并且用FEL公式来描述这个定律。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在术语数据库GLOT-C中的分布,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在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占大多数的这一重要术语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术语形成的经济律”,并且用FEL公式来描述这个定律。   相似文献   

6.
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成分的意义和结构完全地决定的含义,所以,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对于理解术语的字面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描述汉语术语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构来进行汉语术语的描述,这三种结构是: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和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这三种结构是研究汉语术语字面含义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术语,可以分成形式上为一个词的单词型术语和形式上为一个词组的词组型术语。一、单词型术语从结构组成上看,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1.由单纯词构成1)单音节的 例如:“幂、群、熵、场、力、势、功、根、相”等2)多音节的 这种情形多是音译外来词。例如:“安培、伏特、欧姆、拓扑”等。2.由合成词构成这其中又包括复合式、派生式两种。1)复合式 术语中的复合式结构主要表现为:a.联合型:由两个语素并列、相反、相对而成。如:信息、语言、本原、存在、运动、阻抗、质量、断裂、拗陷。b.偏正型:其中的一个语素用以说明另一个语素的特性或状态。例如:日斑、地线、鼻音、盆地、史前、内焰、复眼、纵波、串联、胎生、辐射、涡流、共振、共鸣、稀释。一般地说,绝大多数由偏正型构成的限制性术语,都与该术语中的后一个语素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别,只是存在着范围大小的差异。例如,“复眼”是“眼”的一种,只不过是复式的罢了,“眼”的所指范围显然比“复眼”的所指范围大。只有极少数的情况例外,如在“碳黑、铬绿、铬黄、铜绿、铁兰”等术语中,后一个语素表颜色而整个术语却是表示矿物的,整个术语的意义与后一个语素的意义各不相同。c.动宾型:前一个是动词性语素,后一个是名词性语素,前者支配后者。比如:还原、守恒、失真、移项、检波、穿脉、变位、涌潮、倾角、断层、载波、导频、结晶。d.补充型:一个语素对另外一个语素作补充性说明,如:“合成、隆起、调谐“等。有时,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是这一事物的计量单位,如“星座、光束、壳层”等,这亦属于补充型,它们通常表示事物的通称。e.主谓型:前一个是名词性语素,后一个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语素,彼此之间存在陈说、说明的关系。如:位移、语用、电流、质变、磁滞、磁阻、色散。2)派生式 在主要语素上附加前缀或后缀而成的合成词就是派生式。如:反函数、反作用、非导体、非零解、多相、逆反应、准光波、类金属、半群、散度、速率、极化、迭代法、场论、超导性、单原子。二、词组型术语除单词型术语之外,词组型术语现也已大量出现。据粗略的统计,词组型术语约占化学学科术语的71.5%、数学学科术语的71.2%。词组型术语在化学、数学还有其他各学科中都占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出现这种局面并非偶然。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在给新出现的科学概念命名时,不可能都选用“词”这一表达方式,因为词表达的单义概念毕竟有限。欲以有限的“词”来表达无限增长的新概念,必然会引起多义,从而最终导致术语使用的混乱。但是,词组则不然,它通过词与词的组合,可以表达无限多的单义概念。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新出现的科学概念都是用词组来标志的。词组型术语在各学科专业中占绝对优势也就不足为怪了。词组型术语在结构上表现为下列各类:1.偏正词组充当的词组型术语例如:全息光栅、复式励磁、器质性精神病、病毒性脑膜炎、软弱结构面、反双曲函数、非标准模型。2.由主谓词组充当的词组型术语例如:地磁异常、重力异常、离子注入、水质评介、水动力弥散。3.由并列词组充当的词组型术语如“三线半角”等。虽然,不论上述的哪一种结构都可以用来而且事实上也被用来创制科学术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这些结构在适应术语创制的能力上是相等的。无论是单词型术语还是词组型术语,其中的限制性偏正结构都占据主要地位。例如地质学中限制性结构的术语约占单词型术语的66.6%,约占词组型术语的86.9%。这表明,术语各结构中以限制性的为最多。我们以为,这种情况是由限制性偏正结构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限制性结构词语本身都是通过词素或词对中心词素或词加以限定说明来表达概念的,意义明确而且单一,这就为术语单义地表达概念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和可能;而且,词素或词对中心词素或词的限定说明又可以是多角度的。正因为如此,限制性结构往往很容易被用来创制出术语。无疑,偏正型结构也是术语创制过程中的首选结构。偏正型结构中,词素或词对中心词素或词的限定说明的角度,粗略说来,就达17种之多,具体表现为:1)从领属的角度加以说明 例如:圆周、圆弧、球面、柱面、层面。2)从处所的角度加以说明 例如:希腊历、北极星、大理岩、南极圈。3)从形状方面说明 例如:直线、折线、长方形、扇形。4)从质料的角度说明 例如:硅钢、氧气、淀粉、晶体管、氢弹。5)从动力方面说明 例如:电话、电灯、蒸汽机、核潜艇。6)从原因方面说明 例如:药疹、寿斑、褥疮。7)从性质方面说明 例如:冷云、切线、纵波、流行性感冒。8)从方式角度说明 例如:胎生、串联、电导、衍射、复式励磁。9)从用途方面说明 例如:导线、变压器、避雷针、蓄电池。10)从数量方面说明 例如:三角、四边形、双曲线、多糖、单键、复眼、半径。11)从序数方面说明 例如:伯胺、仲胺、叔胺、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第三系。12)从方位角度说明 例如:外角、旁心、中线、南极、东径、对顶角。13)从程度方面说明 例如:极矩、微星、巨星、高云、短波、遥控。14)从颜色方面说明 例如:黄道、灰光、白道、黑洞、赤道。15)从发明或发明者名字的角度加以说明 例如:高斯—克吕格投影、居里点、马赫数、科里奥力。16)从所属的角度说明 例如:调类、声部、骨科。17)从比拟方面说明 例如:银河、天鹅座、珠母云、芥子气、罗盘座。我们说偏正型结构是术语创制过程中的首选结构,这一点只是就单词型术语中的复合式结构和词组型术语而言的。如果术语创制过程中选择了单纯词或采用派生式,那自然就不存在结构选择问题了。  相似文献   

8.
正为术语定名时,经常碰到的难题是如何选词,是直接借用表达其他概念的已有术语,还是使用少数基本单词构成词组型术语,又或者新造一个名词。1997年,冯志伟先生提出"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清晰描述了上述问题,并科学回答了它,对实践产生了重要指导意义。冯志伟先生发现,一般性情况下,译者往往会充分利用译语中既有的术语或术语要素创造一些复合型译名,而不会总是另起炉灶再创新词,这样一来,词组型术语的数量通常明显多  相似文献   

9.
1.术语与词语术语作为概念名称,其形式主要是词语(即词或词组)。术语的形式还包括标记概念的非特指的其它语言符号(文字符号和非文字符号)。形式为一个词的术语可称为单词术语或独词术语。形式为词组的术语可称为多词术语或词组术语。表示同一概念的术语在一种语言中是词组,在另一种语言中却可以是单词。例如,与汉语术语“通讯卫星”(词组)对应的英词术语也是多词术语communication satellite,而表示这个概念的德语术语却是单词术语Nachrichtensatellit。表示同一概念的多词术语在不同的西方语言中,其中的词序也不尽相同,如“物理量”这个术语的英语形式为physical quatities(物理十量),其法语形式则为grandeur physique(量十物理)。在各种语言的术语体系中,多词术语的数量都远远超出单词术语的数量。这是因为,任何语言中的单词数量都是有限的,所以大量的概念要靠词组来表示。单词术语在术语汇编中的形式都是名词,其中包括由非名词转化的名词。多词术语的常见形式是中心词为名词的词组。在不同语言中,单词术语和多词术语的构成应该符合其所属语言的构词法和词组构成规则。单词与词组主要是词汇学和语义学中的概念。不应把它们与术语学中的重要概念“术语”在涵义上完全等同起来。术语和词语有着各不相同的研究方法。作为词汇学和语义学研究对象的词语,其研究方法是从词语出发,研究词语的含义。但是,作为术语学研究对象的术语,其研究方法与词语的研究方法刚好相反,是从术语的含义出发,即从概念的内涵出发来研究概念的称谓(名称)问题。切忌用词汇学或语义学方法对待作为概念载体的术语问题。2.专名学与术语学有的同志认为,人名学、地名学和术语学都属于专名学范畴。这一看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专名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名和地名。因此,专名学通常指的就是人名学和地名学,尤指人名学。专名学是语言学的分支学科,在西方大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它是个边缘学科。该学科涉及到历史学(专名的产生及使用期限)、地理学(专名的空间传播)、社会学(社会集团对专名命名的作用)、心理学(人与专名命名的关系)等学科。术语并不是专名学的研究对象,所以不能说术语学属于专名学范畴。术语学是以术语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是在本世纪30年代才形成的,至今尚未成熟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术语学也是边缘学科,所涉及的主要有语义学、词汇学、命义学、符号学、分类学、逻辑学、本体论、辞典编纂学、情报学和标准化学等。专名与术语分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简要地说,专名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名称,而术语则是包括某些个体名称在内的概念名称。专名与术语之间虽然也有所交叉,但其交叉情况并不多见。例如,星体名、星座名或星系名等既是专名,又是天文学术语。但是,不能以此为依据把术语纳入专名学的研究对象,把术语学纳入专名学范畴。笔者发现,在某些术语汇编中收录了明显属于专名的单词或词组。例如,知识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军事术语选编》中就选收了“苏联国防部军事史研究所”这一机构名称。把机构名称纳入术语的情况也见于其它专业领域的术语选编。有的同志把“国家航空航天局”、“基特峰天文台”、“托洛洛山美洲天文台”等专名统统看作是天文学术语,甚至把“先驱者号”、“旅行者号”、“土星号”或“探险者号”等词组也看作是术语,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形式为“××”号的词组只是专名的一个组成部份。只有当它们与诸如航天器或星际探测器等通名一起使用时才能构成与专名交叉的术语,其汉语书写形式是“××”号航天器或“××”号宇宙探测器等。在区分形式为词组的专名和术语时,应该注意到含专名的术语与含术语的专名之间的区别。前者的示例是“牛顿力学”、“约瑟夫森频率”、“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摩尔体积”等,其中的专名“牛顿”、“约瑟夫森”、“阿伏伽德罗”和“摩尔”等是术语的组成部份。而“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北京有色金属设计院”、“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名称则是含术语的专名,其中的“应用化学”、“有色金属”、“标准化”等术语是专名的组成部份。在使用拉丁字母文字和西里尔字母文字的不同书面语中,含专名的术语和含术语的专名,其中的单词在大小写方面的规则并不完全一致。3.术语与非术语术语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已经使用自己的术语进行学术探讨。汉语中的术语也源渊流长。在2000多年前的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中收录了当时使用的很多术语(在我国的古籍中并没有把“术语”与“名称”区分开,统称为“名”)。但是,还不能够说,术语随着语言的产生已经出现。术语和专名一样,都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在语言产生初期不存在术语与非术语的差别。术语是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尤其是伴随人类知识的专业化而产生、增多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的。非术语指的是共同语中的词语,即所谓通用词语或一般词语,也是日常使用的词语。而术语则是作为知识单位的用于专业领域的词语。在百科全书的条目标题(条头)中既有术语,也有非术语。《军事术语选编》中收录的“苏军军事科学工作”就不能被认为是军事术语。这个词组属于非术语,是《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中的一个条目标题。尽管术语和非术语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交叉情况,而且这种交叉情况还比较常见。这是因为,术语的形成途径之一是非术语的术语化,而且很多人造术语由于知识的普及也进入通用语言之中,成为通用词语,“半导体”就是其中一例。随着人们知识的增长,术语在通用语言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既是术语,又是非术语的示例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名称、某些计量单位名称和某些动植物名称(指通名)等。但是某些动物的名字,如熊猫的名字,马的名字等不是术语,而是专名。作为知识单位的术语是有层次上的区别的,通常可分为一般术语(用于多种专业领域,其中有不少与非术语形成交叉)和专业术语两种。如果说一般术语并不明显属于某一特定的专业领域,那么专业术语则较为明显地属于某一特定的专业。在专业术语中还包括所谓高度专业术语。非术语、一般术语、专业术语和高度专业术语的使用人数依次越来越少。由于科技的发展,许多专业领域中的术语都在急剧增加。苏联学者曾就电子学专业中俄文术语的数量作过统计。俄文中的日常词语(包括文学词语)总共只有3-4万。但是,仅在电子学领域中,俄文术语的数量已经拥有6万。4.术语的单义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术语的单义性是术语应当具有的特性中的本质特性。但是,不能因为术语的这一特性而得出如下结论,即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凡是多义词或多义词组都不能充当术语。某个术语的单义性只表现在某个特定的专业领域之中,也就是说,只表现在某个学科、某个行业或某个知识门类之中。例如,俄语词язык作为术语在语言学中的含义通常为“语言”,但在人体解剖学中指人体的器官时,其含义则为“舌头”。又如,“上层建筑”这个术语在哲学领域中指的是与经济基础(在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合)对应的概念,是指“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上层建筑”作为船舶工业的术语是指“船舶上甲板上的一切围蔽建筑”。术语的单义性并不是指一个术语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领域中都必须拥有一个含义。但是,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在不同专业领域中却不应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或词组来表示。这正是术语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汉语术语甙(dài)和苷(gān)在不同学科中指称的是同一概念。应当选择其中的一个术语作为标准化术语。众所周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之间进行的术语标准化工作,其阻力相当之大。在关于术语标准化的一份材料中提到,指称同一概念的同义术语,应从其中选择出最能表达其概念特征,既科学又合理的术语作为标准术语。术语作为概念名称不存在科学与否或合理与否的问题,甚至也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但是,作为概念的命名原则是存在上述问题的。作为指称概念的术语来说只有合适与否或理想与否的问题。合适的术语是指能够准确、简明表达概念特征的术语,也指其构成符合构词法或词组构成规则的术语,还指在特定专业领域中与概念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的术语,即拥有单义性的术语。合适的术语还常指“理据性”强的术语。应该指出,凡是众所采纳的约定俗成的术语,既使不合适或不理想,在不致给人造成歧义的情况下仍应予以沿用,例如,学校教室中用于教学的玻璃黑板(产品名称)实际上不是黑色,而是兰色。因为“黑板”这个名称早已约定俗成,所以不应按照术语的准确性命名原则重新给玻璃黑板命名。5.术语的标准化在同一种语言中,术语的标准化既指某个术语的含义标准化(具有完整定义的术语,其定义尤其要标准化),也指某个术语的形式(词语等)标准化。在不同语言之间,特别是在使用不同文字的不同语言之间,术语的标准化通常只指术语含义的标准化。因此,不能说,对于汉语术语而言根本不存在术语的国际标准化问题。顺便提到,有些同志认为,凡是术语就一定都是标准化了的。他们给术语下的定义是,术语是学科中指称概念的标准化的词或词组。笔者认为,尚未规范化的术语也应被称为术语。现有术语的规范化任务的完成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而且随着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还会不断产生表达新概念的大量术语。实践证明,新术语出现后一定不会都是规范的。因此,术语的标准化工作今后是永远不会间断的。6.外文专名和术语的大小写问题在使用拉丁字母文字或西里尔字母文字的不同现代语言中,形式为词语的专名或术语的外文书写规则在不同语种中不完全一致。除了构成专名或术语的每个字母都大写的情况外,总的规则是“专名大写术语小写”。这个总的规则是指单词专名(其中包括与术语形成交叉的专名)的首字母大写,单词术语在没有位于句首的情况下,首字母小写,也指多词专名中的首词首字母大写。多词术语在没有位于句首的情况下,其首词首字母通常小写(在某些英文百科辞典中,用作条头的单词或多词术语,其首字母或首词首字母也予以大写)。应该指出,“专名大写,术语小写”是关于名称大小写规则的不严谨提法。这个提法没能回答多词专名除首词首字母大写外,其它单词首字母的大小写问题,也没能回答哪些多词术语的首词首字母应予以大写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多词专名和多词术语中的单词大小写规则,因专名和术语的所属语种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俄文专名Русско-англиский словарь《俄英词典》中只是首词首字母大写。这个书名的英文名称为Russia-English Dictionary,其中三个单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在几乎所有的欧洲现代书面语中,多词术语除了其中的单词专名予以大写外,其它单词的首字母都小写,如英文术语combine effect of chemicals(化学联合作用),英文术语maximum a11owable biological concentration(最大生物容许浓度)等。但是,含单词专名(主要是家姓)的术语,其中的单词专名(形式为名词或形容词)予以大写,如英文术语Wheatstone bridge(惠斯通电桥),英文术语New-tonian mechanics(牛顿力学)。在德文中,凡是名词的首字母都大写。因此,无论是多词术语中的,还是多词专名中的名词都予以小写,形式为名词的术语当然也大写,如德文术语Newtonsche Mechanik(牛顿力学),德文术语Relativittstheorie(相对论)。生物学中物种的拉丁文学名(属于术语)其形式为属名十种名,其中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名的首字母小写,如Rattus berdmorei(灰家鼠),Rattus angolensis(安哥拉鼠)。有些物种的名称还含有命名人的家姓,如Arctia caja Linnaens(豹灯蛾),Concephalus malas de Haan(鸣草蠡),Phalera flavescens Bremer et Grey(平掌舟蛾)。命名人的家姓在物种名称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成份,因此可予以省略,也无须予以汉译。7.专业语言本世纪60年代之前,国际上对术语学的研究通常只把概念及其载体的术语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的是术语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60年代起,有些人已经开始把这一研究领域扩展到“专业语言”这个较大的课题上了。然而,关于专业语言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可以说至今还没有形成。专业语言的基础是普通语言。所谓普通语言就是民族共同语,是人与人之间的通用交际手段。专业语言是针对普通语言而言的,用于数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其它专业领域的思维和交际工具,储存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从词汇的角度上说,术语属于专业语言词汇,专业语言词汇是普通语言词汇的特殊部份。专业语言只有借助于普通语言才能够得以形成。没有普通语言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专业语言的存在。因此,如果把普通语言视作元语言的话,那么专业语言则可被视为次语言。有人把普通语称为“自然语言”,把专业语言称为“人工语言”,并以此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类型。笔者认为,“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这两个术语不仅没能分别表达出与其对应的概念的特征,而且还易于使人产生错误的联想,所以不宜于采用。作为通用交际工具的普通语言不便于在专业领域,尤其不便于在科学研究上的应用,原因主要在于普通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音同形词的异义现象的存在。此外,民族语言的语法规则并不严谨,常有偏离规则的例外情况出现。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词语往往也有各自的形态学或句法学特征。这就很容易造成语法规则与思维逻辑方面的不协调。实践证明,在科学领域中,只有专业语言才是有效的交际工具。专业语言的形成初期是创造专业术语和使一般词语演变为专业术语的阶段。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科学行话”阶段。专业语言的语法规则,尤其是其中的词法规则的引进,则是专业语言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与普通语言相比,专业语言采用了拥有不同功能的大量符号术语(其中包括文字符号术语和非文字符号术语)。在某些专业领域中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的符号术语体系。符号术语的采用不仅易于排除词语的多义现象,而且还能够使语言表达变得简洁、清晰和准确。例如,化学家们曾经创造出诸如H2SO4(硫酸),H2SO2(亚硫酸),HNO3(硝酸),HNO2(亚硝酸)等化学式。这些化学式都是符号术语。它们与其表达的概念分别形成单义的对应关系。许多术语都拥有两种形式。即符号形式与词语形式。某些与术语形成交叉的词语究竟是属于专业语言范畴,还是属于普通语言范畴,应该取决于具体的上下文,取决于具体的言语环境。可以通过如下示例说明符号术语的优点。例如,道尔顿和见采利乌斯在化学中采用符号术语之前,简单的化学反应式CaCO3→CaO+CO2只能用复杂的句子予以表示,即“由一个钙原子、一个碳原子和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化合物(石灰石)分解成为由一个钙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钙氧化合物加上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又如,在维叶特把代数符号术语引入专业语言之前,a3-b3=(a-b)(a2+ab+b2)这个代数方程式也不得不使用如下的复杂句子来表示,即“两个数的立方差等于两项的乘积。这两项中的一项是这两个数之差,另一项则是一个多项式,即第一个数的平方加上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的乘积,再加上第二个数的平方”。专业语言的研究者既有不同专业领域中的专家,如科学家、工程师等,也有语言学家、语言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由于研究目的不同,专业语言的研究可采用两种方法:术语学方法和次语言方法。通过术语学方法来研究概念及术语的性质,以便为创造术语服务。次语言方法用于研究专业语言的用法,研究专业语言中语法与词汇(包括词组)方面的特征以及专业文章的性质与分类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处理和翻译专业文章以及有效地进行专业语言的教学工作。相似文献   

10.
中医术语多为四字词组,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因此将术语内部成分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清楚,可以作为确定中医术语结构类型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入手,探讨中医术语基本结构的翻译。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科技术语中,绝大多数的术语是词组型术语,单词型术语只占很小一部分。但是,这些单词型术语,一般都是构成词组型术语的基本成分,它们是词组型术语的建筑材料,我们对于这些单词型术语,也要给予充分的注意,绝不可掉以轻心。本文对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作了初步的分析。分析材料主要来自国家标准《GB-5271数据处理词汇》,这是我国有代表性的术语标准,此外,我们还从《辞海》中选取了一些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的单词型术语,因此,本文的研究,在很大的程度上代表了汉语单词型术语的基本的结构情况。一、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类别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出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不可能给每一个新出现的概念都用一个新的单词来命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采用原有的单词构成词组来表示新的概念,这样,就会形成许多由词组构成的术语。因此,可以把术语系统中的术语分为两类:一类是单词型术语,另一类是词组型术语。有的单词型术语可以用作词组型术语的组成成分,又能单独用作术语;有的单词型术语只能用作词组型术语的组成成分,不能单独用作术语。我们把前者叫做“独立的单词型术语”,把后者叫做“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并不能算作真正的术语,它们只不过是术语的组成成分。根据单词型术语所属的词类的不同,可把单词型术语分为如下几种:(一)名词:名词的语法特点是:1.前面可加“这种”、“这个”或“一个”等词语修饰;2.后面不能带“着”、“了”、“过”等时态助词。例如,“数据,信息,算法,规程,信号,变元,参数,首数,尾数,序号,算子脉冲,符号,地址,比特,串,块,库,表”等等。名词可以独自充当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的组成部分。名词用N表示。(二)形容词:形容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作名词的修饰语;2.可以作谓语;3.前面可加“很”。例如,“绝对,抽象,空,纯,低级,高级”等等。形容词一般都出现在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少单独用作术语。形容词用A表示。(三)动词:动词的语法特点是:1.后面可加“着”、“了”、“过”等时态助词;2.前面不能加“很”作修饰语;3.前面不能加“这个”、“一个”作修饰语。例如,“读,写,复制,译码,选取,清除,消零,打印,装入,穿孔,保留,示踪”等等。动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组成成分。动词用V表示。(四)限定词:限定词有点象形容词,它们都能作名词的修饰语。限定词与形容词的不同之处在于:1.形容词可以单独用作谓语,而限定词不能单独用作谓语;2.形容词前可加“很”,而限定词前不能加“很”。列表比较如下:例如,“单,双,宏,伪,例行,相对,一元,二元,全同,离散,自动,时序,实时,共同,平均,递归,横向,纵向,批式,单步,步进,高速,定期,动态,远程”等等。限定词广泛地出现于词组类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组成成分,它们一般不能单独作术语。在汉语的计算机术语系统中,限定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词类。注意,“相对”是限定词,“绝对”是形容词。因为“相对”不能单独做谓语,“绝对”能单独做谓语;“相对”前不能加“很”,“绝对”前能加“很”。限定词用QA表示。(五)副词:副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直接修饰动词,作动词的状语;2.不能修饰名词。例如,“再,不,只,自,未,立即”等等。副词一般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值得注意的是,在日常的汉语中,副词是不能修饰名词的,但是,在汉语的术语系统中,副词可以修饰名词。例如,“立即指令”,“立即地址”等。这是科技汉语的语法特征之一。副词用AD表示。(六)方位词:方位词是一种特殊的名词。它的语法特点是:1.前面可加“很”、“不”等副词修饰(“间”前不能加副词修饰);2.可与介词一起组成方位结构,也可以不用介词,前面直接加名词,组成方位结构。例如,“前,后,内,外,中,间”等等。方位词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是出现于词组类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方位词用FN表示。(七)情态动词:情态动词是动词的一个次类,它的语法特点是:1.后面不能加“着”、“了”、“过”等时态助词;2.后面只能直接接动词或动词词组。例如,“可,可能,能够”等等。情态动词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情态动词用MV表示。(八)数词: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词,如“一,二,三”等等。在汉语术语系统中,我们规定“零”是名词,不是数词。数词可以单独用做术语,也可以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数词用C表示。(九)量词:量词又称单位词,它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词类。量词一般用于数词之后,不同的名词,要求用不同的量词。在汉语术语系统中,量词多用来表示科学单位,它与科学实验和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给予特别的注意。例如,“个,倍,比特,分贝”等等。量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也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量词用L表示。(十)结构助词:这是一种没有词汇意义的功能词,用于表示结构关系。例如,“的”是一个结构助词。为了描述上的方便,在汉语的术语系统中,我们规定,任何单词或词组,加了结构助词“的”之后,就成了一个形容词词组。结构助词绝对不能单独用作术语,它只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之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结构助词用PR表示。(十一)介词:这也是一种表示结构关系的功能词。它的语法特点是:1.后面接名词作介词的宾语,组成一个介词结构;2.后面不能加“着”、“了”、“过”等助词。例如,“对,按”等。介词绝对不能单独作术语,介词结构也不能单独作术语,它们只能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成分。介词用P表示。(十二)名动同形词:名动同形词的大量存在,是汉语语法的特征之一,并使汉语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印欧语言的独特性质。名动同形词是一个单独的词类,它既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词类,它兼具名词和动词的许多语法特征:1.前面可以加“这个”或“一个”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后面可以加“着”、“了”、“过”等助词,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3.前面不能加“很”作修饰语,这是名词和动词区别于形容词的特征。名动同形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在科技术语中,名动同形词是一个主要的部分;名动同形词也可以出现于词组型术语中,作为其中的组成成分,由于名动同形词的特殊性质,导致词组型术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歧义现象,这又使得汉语的词组型术语具有与印欧语截然不同的许多特点。例如,“模拟,输入,输出,转换,定义,循环,计算,处理,编码,生成,操作,进位,触发,翻译,结合,存取,分割,设计,分配,测试,检测,表示,传送,运算,排序,分类,编辑,说明,保护”等等。名动同形词用NV表示。(十三)名形同形词:名形同形词也是一个单独的词类,它既不是名词,又不是形容词,但是,它兼具名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点:1.前面可以加“这个”或“这种”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可以单独用作谓语,这是形容词的语法特征;3.前面可以加“很”作修饰语,这是形容词的语法特征。例如,“等价,准确,自然,对称,关键,标准,实际”等等。名形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名形同形词用NA表示。(十四)形动同形词:形动同形词也是单独的一类词,它既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动词,但是,它兼具形容词和动词的语法特征:1.前面可加“很”,这是形容词的语法特征;2.后面可加“了”、“着”等助词,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3.可以单独作谓语,这是形容词和动词共同的语法特征。例如,“重复,固定,集中”等等。形动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形动同形词用AV表示。(十五)名连同形词:名连同形词是单独的一类词,它既不是名词,又不是连接词,但是,它兼具名词和连接词的特征:1.前面可以加“这种”或“这个”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可以把其前和其后的两个单词或词组连接起来,这是连接词的语法特征。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术语中,常常出现名连同形词。例如,“与”、“或”,它们既是连接词,但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中,它们又同时是运算的名称,是名词,如“或运算”、“与运算”,在这里,“或”和“与”都是运算的名称,它们应是名连同形词。名连同形词可以单独用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名连同形词用NC表示。(十六)名限同形词:名限同形词是一个独立的词类。它既不是名词,又不是限定词,但它兼具名词和限定词的语法特征:1.前面可以加“这个”、“这种”修饰,这是名词的语法特征;2.不能单独作谓语,这是限定词的语法特征;3.前面不能受“很”修饰,这是名词和限定词共同的语法特征。例如,“顺序,多数”等。“异”本来是一个限定词,但是,在计算机术语中,它还可以是运算的名称,如“异运算”,因此,我们也把它看成是名限同形词。名限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的一个组成成分。名限同形词用NQA表示。(十七)动限同形词:动限同形词是一个单独的词类,它既不是动词,又不是限定词,但是,它兼具动词和限定词的语法特征:1.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是限定词的语法特征;2.前面不能加“很”,这是限定词的语法特征;3.可以单独作谓语,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4.后面可加时态助词“了”,这是动词的语法特征。例如,“同步,绝缘”就是动限同形词。动限同形词可以单独作术语,也可以作为词组型术语中的一个组成成分。动限同形词用VQA表示。上述的各种“同形词”,一般语法书中大多作为兼类词来处理,这样,在语法分析时,势必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区分兼类词,设法在不同的条件下,使这些兼类词归入某个确定的词类。这种做法在术语工作中是不足取的,它将会导致混乱。其实,兼类词的大量存在,恰恰是汉语的特点之一。这些兼类词正是汉语词类的特点,正是汉语特有而其它语言不常有的独特的语言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把它们当做汉语中单独的词类来看待,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进一步研究汉语术语的语法特点,从而开辟汉语术语语法研究的新领域。二、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单词是由语素组成的。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例如,“稳态”这个词,由“稳”和“态”两个语素组成,这两个语素都是有意义的。但是,有意义的语素并不都能独立使用,“稳”这个语素可以独立使用,而“态”这个语素虽有意义却不能独立使用。我们把能独立使用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把不能独立使用的语素叫做“粘附语素”。自由语素可以单独成词,粘附语素不能单独成词。单词可由自由语素结合而成,也可以由自由语素与粘附语素结合而成。只由一个语素(当然是自由语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叫合成词〔1〕。我们只讨论独立的单词型术语的结构,因为它们是在术语词条中,实际遇到的单词型术语。至于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由于它们只在词组型术语中出现,并不形成单独的术语词条,从术语工作的实际出发,可以把它们放在词组型术语中进行研究,本文中暂不讨论非独立的单词型术语的问题。汉语中的独立的单词型术语主要有名词术语、动词术语、名动同形词术语、名形同形词术语、名限同形词术语,下面分述它们的结构。(一)名词术语:名词术语按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1.单纯词:单词本身就是一个自由语素。例如,“零,与,或,反,门,位,串,块,组,字,顶,层,级,库,域,段,表,数,阶,序,道,带,区,行,帧,轴,芯,熵”。根据音节的多少,单纯词又可以分为单音词和多音词两种。单纯词中的单音词,有些值得加以特别的注意:“氢,氧,氮,碳,硅,磷,溴,铁,铜,银”等单纯词代表化学元素的名称。从汉字的字形上可以看出,每一个化学元素的中文名称都有明显的标志,它们带有表义的偏旁。非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带有“气”字头(“气”)、“石”字旁(“石”)、三点水儿(“氵”),分别表示元素在通常情况下处于气体、固体、液体等不同的状态,除“汞”之外,金属元素的中文名称都带有“金”字旁。“烃,烯,炔;醇,酚,醚;胼,腙;苯”等单音节单纯词代表有机化合物的名称,它们分别带有“火”字旁、“酉”字旁、“月”字旁、“草”字头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类属。“数,和,差,积,点,线,面,角,圆,场,力,功,热,波,光,电,磁,酸,碱,盐”等单音节单纯词代表自然科学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们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长期使用,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能不断地派生出新的合成词或词组来。例如,由“电”构成的物理学术语有“电场,电子,电荷,电量,电势,电视,电路,电阻,电压,电解,电磁波,电动势,发电机,无线电”等等。单纯词中的多音词大多数是外来语。例如,“盘尼西林(来自英语penicillin),卡博霍林(来自俄语КАРБОХОлин,一种治高血压的药),密陀僧(来自梵语mud-arasingu,一种无机化合物,即氧化铅,也叫黄丹),模特儿(来自英语model),尼古丁(来自英语nicotin)”等等。2.附加式:在主要语素前附加上前缀或后缀构成合成词。一般说来,前缀和后缀都有某种概括或抽象的意义,它们只是构词的辅助成分,当它们与主要语素结合在一起时,其意义才明确地显示出来。在汉语术语中,用附加式构成的术语是不少的。术语中常见的附加前缀有“反,超,非,相,单,被,多,总,类,准,半,自,过,分,第,逆,不,无,子”等。术语中常见的附加后缀有“性,度,率,化,体,子,质,剂,物,法,式,学,系,量,论,炎,素,计,仪,器”等。值得注意的是,“子”既是前缀,又是后缀。在这些前缀和后缀中,当它们可以独立使用时,它们就可以当做单词来看待。但是,目前我们还提不出有效的标准来判断究竟独立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看成单词。在汉语数据处理术语中,用附加式构成的术语举例如下:例如,加前缀:“子程序”。加后缀:“自动化,规格化,标准化,数字化”;“控制论,信息论”;“精度,准确度”;“准确性,锁定性,可靠性,维修性”;“算子”。汉语术语中的这些前缀和后缀,统称“语缀”,它们不仅可附加在语素上,还可附加在单词甚至词组上。这是汉语术语构成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3.联合式:由两个语素平行地联合而成。例如,“信息,语言,误差,差错,空白,宇宙,机械,阻抗,疏密”。4.偏正式:前一个语素修饰后一个语素。大部分名词术语都是偏正式的。例如,“硬件,主机,软件,算法,变元,参数,标量,向量,首数,尾数,整数,实数,字长,字节,字段,底数,基数,矩阵,终端,限幅器,数据基,字符基,字符集,连接符,试探法,二进制,有效值,受限名”。“器”是一个粘附语素,它前面加上其它语素构成的语言成分,是一个合成词,而不是词组;“机”是一个自由语素,它前面加上其它语素构成的语言成分,是一个词组,而不是合成词。从这个观点看来,“计算器”是一个合成词,而“计算机”则是一个词组。合成词与词组之间的界限不是很容易确定的,除了考虑语素的独立性之外,还要考虑语义的完整性。目前,我们还提不出切实可行的标准来区分它们。5.动宾式:前一个是动词性语素,后一个是名词性语素,这个名词性语素的功能类似于动词性语素的宾语。例如,“结果,询站,分时,作业,比热,积分”。6.主谓式:前一个是各词性语素,后一个是动词性语素,名词性语素类似于动词性语素的主语。例如,“位置,语用,电流,像差,脉博,血沉”。7.音译式:模仿外语的读音,并将其译写为汉字。例如,“比特(来自英语bit),山农(来自英语人名Shannon),哈特莱(来自英语人名Hartley),摩托(来自英语motor),锆(来自英语zirconium或德语Zirkon),马达(来自英语motor),雷达(来自英语radar),拓扑(来自英语topology)”等等。其中,“比特,山农,哈特莱”表示单位,是一种特殊的名词术语,为了突出它们的地位,把它们单独归为一类,叫做单位词。8.音译意译式:其中一个语素按音译,另一个语素按意译。例如,“蒙特卡罗法(Monte Carlo method),斐波那契搜索(Fibonacci search),布尔运算(Boolean operation),伦琴射线(Rntgen ray),本生灯(Bunsen burner),居里点(Curie point),夫琅和费谱线(Fraunhofer lines),伏打效应(Volta effect),伏打电池(Voltaic cell),安培计(Anperemeter),莱顿瓶(Le-yden jar),马赫数(Mach number),巴黎绿(Paris green),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等。其中的音译部分多是代表发明者或发现者的名字,有时也代表地域。8,补充式:前一个语素表示事物,后一个语素表示这一事物的计量单位,以补充该事物的含义。这是名词术语的一种特殊的补充式,与一般的补充式不尽相同。这样构成的名词术语通常表示事物的通称。例如,“星座,土方,钢锭,光束,壳层”。名词术语的合成词绝大部分用偏正式构成,其次是附加式、很少使用主谓式、动宾式、联合式,它的补充式有着特殊的形式。这是名词术语合成词的特点。(二)动词术语:动词术语采用下列方式构成:1.单纯词:例如,“读,写”。2.附加式:在语素后附加词缀“化”,表示某种变化的过程。如“量化,液化、汽化”。“化”既可用于构成名词术语,又可用于构成动词术语。3.偏正式:例如,“复写,复制,直译,紧缩,左调,右调,遥控”。4.联合式:例如,“合并,寻找,整理,监督,引导,捕足,覆盖,调试,修补,交叉,调度,涨落,燃烧,膨胀”。联合式中的各个语素,一般应该是动词性的。5.补充式:前一个语素是动词性语素,后一个语素的功能相当于动词性语素的补语。例如,“返回,迁出,迁进,抹除,扩散,吸附,稀释,合成,化简,击穿,浓缩,导出”。6.动宾式:例如,“求反,采样,译码,解码,填零,消零,置零,置值,分段,仿真,编码,置位,复位,整卡,通分,移项,检波,调谐”。动词术语的合成词,偏正式用得比名词术语少得多,而更多地采用动宾式、联合式、补充式。(三)名动同形词术语:名动同形词术语采用下列方法构成:1.偏正式:例如,“隐含,蕴含,否定,下溢,预存,对换”。2.联合式:例如,“编排,模拟,变换,包含,舍入,运算,比较,询问,取代,记录,传送,翻译,转换,搜索,结合,编辑,调整,指示,汇编,编译,填充,调用,连续,循环,转移,传送,开关,浮动,处理,执行,保护,存储,扭斜,维修,计算,碰撞,摩擦,起伏,伸缩”等等。3.补充式:例如,“排除,移入,删除,移出,输入,输出,说明,展开,存入,证明,溶解,凝固,沸腾”。4.动宾式:例如,“编码,进位,移位,换页,退格,回车,换行,转义,告警,作废,排序,分类,分枝,编址,失效,置址,还原,通讯,守恒,失真”。名动同形词术语极少使用偏正式,大量使用联合式、动宾式、补充式、完全没有使用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这是名动同形词术语合成词的特点。(四)名形同形词术语:名形同形词术语采用联合式和动宾式构成。1.联合式:例如,“准确”。2.动宾式:例如,“等价”。(五)名限同形词术语:名限同形词术语多用联合式构成。例如,“顺序”。从上所述,可以看出,中文单词型术语的构成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动宾式、联合式、补充式以名动同形词术语用得最多,其次是动词术语,名词术语用得最少。2.偏正式以名词术语用得最多,其次是动词术语,名动同形词术语用得最少。3.只有名词术语使用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其它各类术语一般不使用。三、汉语偏正式术语中的语义关系由偏正式构成的术语,其中的两个语素都是实语素,这两个实语素之间的关系是修饰和被修饰、限制和被限制的关系。我国语言学家曾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入的研究〔2〕,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这种修饰和限制的关系在语义上划分为以下几种:1.表示性质:例如,“直角,重根,变星,切线,直线,纵波,实象,合力,相似形,同位素,共价键”。2.表示用途:例如,“导线,烧杯,漏斗,量筒,滑轮,计数管,电离室,变压器,避雷针,蓄电池”。3.表示质料:例如,“硅钢,钠云,磷酸,氧气,氢弹,银粉,晶体管,碘钨灯,中子星”。4.表示数量:例如,“三角,半径,八线,四维,单键,二极管,双曲线,二面角,三相点,三棱镜”。5.表示领属:例如,“圆弧,数轴,球面,物镜,光源,音频,能带,电力线,原子能,定义域”。6.表示方式:例如,“平动,对流,偏振,互感,串联,裂变,衍射,跃迁,公转,电解”。7.表示形状:例如,“曲线,梯形,平面,圆柱,凸镜,彗星,丁字尺,正方形,云形规,环形山”。8.表示方位:例如,“外角,旁心,中线,邻域,左旋,右旋,下弦,南极,对顶角,子午线,红外线”。9.表示程度:例如,“微扰,真空,透视,极值,巨星,弱酸,短波,高频,遥控”。10.代表发明者或发现者的名字:例如,“李代数,韦达定理,杨辉三角,黎曼几何,罗素悖论”。11.表示颜色:例如,“白热,红磷,黄金,绿矾,灰光,黑洞,白垩,赤道,紫铜,红宝石”。12.表示动力:例如,“电灯,电话,电报,电视,电铃,气锤,煤油炉,煤气灯,核潜艇,核电站,酒精灯”。13.表示地域:例如,“英制,莱顿瓶,侏罗纪,克山病,大理石,钱塘潮,北极星”。14.表示比拟:例如,“水银,银河,天鹅座,龙卷风,珠母云,芥子气,香蕉水”。一般地说,由偏正式构成的术语,都是与这个术语的后一个语素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别,只是范围的大小不同。极个别的情况,如在“碳黑,铜绿,铁兰”等术语中,后一个语素是表示颜色的,而整个的术语则是表示矿物的,整个术语的义类与后一个语素的义类各不相同。四、汉语术语中的语缀汉语术语中的语缀分为前缀和后缀两种。在用附加式构成术语时,这些语缀与主要的语素结合起来,把整个术语的意义明显地表示出来。这些语缀也可以与单词或者词组结合起来,成为其中的一个辅助成分。我国学者对于汉语术语中的语缀也进行过许多研究〔2〕,这里,我们将有关研究成果作一总结。汉语术语中常见的附加前缀如下:1.“反”:表示相反、反向或对立。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反函数,反对数,反正切,反粒子,反作用,反时针,反散射,反三角函数,反弹道导弹”。2.“超”:表示超过、超出。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超音波,超高压,超低温,超音速,超导体,超巨星,超固态,超氧化物,超几何级数,超精细结构”。3.“非”:表示不属于某类事物或某种范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非导体,非溶液,非零解,非金属,非极性键,非静电力,非偏振光,非电解质,非理想气体,非弹性碰撞”。4.“子”:表示某一事物的一部分。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子程序,子系统,子公司”。“子”也可以用作后缀。5.“相”:表示彼此相关。它构成的术语多为动词,少数为形容词。例如,“相加,相减,相乘,相除,相差,相斥,相邻,相等,相交,相切,相似”。6.“单”:表示简单纯一。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单质,单根,单相,单体,单色,单晶,单原子,单名数,单细胞”。7.“被”:表示受动。它构成的术语多数为名词。例如,“被加数,被减数,被乘数,被除数,被积式,被溶质,被诱物,被覆线,被吸附物,被开方数”。8.“多”:表示数量大。它构成的术语多数为名词。例如,“多相,多极,多细胞,多环路,多元酸,多面体,多边形,多项式,多极矩,多重线”。9.“总”:表示全部。它构成的术语大多数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总焓,总温,总压,总面积,总位移,总效率,总电导率,总信息量,总溶解热,总吸收系数”。10.“类”:表示类似。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类星体,类金属,类蛋白,类新星,类矿物,类地行星,类氢离子,类空矢量,类正弦函数,类辐射物质”。11.“准”: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当作某种事物、过程、状态或理论看待。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准直线,准光波,准卫星,准元素,准原子,准导电体,准电介质,准线性理论,准稳定状态,准静态过程”。12.“半”:表示不完全,或者表示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半群,半影,半导体,半胶体,半透膜,半微量,半变态,半抗体,半透明,半流体,半自动,半衰期”。13.“自”:表示自身。它构成的术语为动词、名词、名动同形词或形容词。例如,“自乘,自激,自转,自旋,自感,自调制,自变量,自同步,自同态,自共轭,自相关函数”。14.“过”:表示超过某个范围或限度。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名动同形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过乙酸,过电流,过电压,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过氧化钾,过硫化钾,过硫化钠,过耦合,过扫描,过饱和,过稳定,过冷”。无机化学中的“过氧化某”和“过硫化某”指的是含有过氧基-O-O-和过硫基-S-S-的二元化合物。15.“分”:表示分支、部分。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分点,分力,分路,分米,分克,分音,分相,分对数,分压力,分矢量”。16.“第”:表示序数、次第。它构成的术语为序数词或由序数词和名词结合而成的名词词组。例如,“第一,第一项,第二层,第三列,第四维,第三纪,第二代”。17.“逆”:表示反向或对立。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名动同形词、动词或形容词。例如,“逆定理,逆元素,逆矩阵,逆算子,逆时针,逆反应,逆运算,逆平行,逆卡诺循环,逆康普顿效应”。18.“不”:表示否定。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形容词。例如“不等号,不等式,不变量,不变点,不尽根,不锈钢,不定积分,不同类项,不规则,不科学”。19.“无”:表示没有。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无理数,无机物,无线电无旋场,无影灯,无穷大,无核区,无条件,无定型碳,无坐力炮”。汉语术语中常见的后缀主要有下面几种:1.“性”: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它构成的术语为具有抽象意义的名词。例如,“惯性,弹性,塑性,酸性,碱性,反射性,腐蚀性,挥发性,对偶性,有界性,模糊性,概率性,离散性,层次性,任意性”。2.“度”:表示事物的性质所达到的程度。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角度,弧度,散度,梯度,速度,密度,自由度,电离度,溶解度,灵敏度,离散度,可懂度”。3.“率”:表示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曲率,斜率,几率,频率,功率,圆周率,离心率,折射率,放大率,电阻率”。4.“化”:表示性质或状态的变化。它构成的术语多为动词,也可以构成名词。例如,“液化,汽化,氧化,风化,熔化,溶化,硬化,老化,蜕化,极化,量子化,机械化,电气化,名词化”。5.“体”:表示物质存在的状态。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气体,液体,固体,流体,刚体,导体,磁体,晶体,天体,绝缘体,类星体”。6.“子”:表示某种自成一体的单元。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原子,粒子分子,量子,光子,电子,中子,质子,胶子,核子,黑子”。7.“质”:表示构成物体的材料。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媒质,介质,胶质,杂质,电解质,顺磁质,抗磁质,电介质,蛋白质”。8.“剂”:表示有某种化学作用的物质。它构成的术语是名词。例如,“试剂,氧化剂,还原剂,引发剂,干燥剂,防腐剂,催化剂,腐蚀剂,抑制剂,激活剂”。9.“物”:表示由物质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个体。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化合物,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氧化物,骤合物,参考物,媒介物,生成物”。10.“法”:表示某种方法。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合成法,图象法,速算法,变分法,优选法,焙烧法,数学归纳法,量子统计法,逐点测定法,历史比较法”。11.“式”:表示有某种规律或关系的符号的组合,或者表示某种方式。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等式,分式,因式,根式,代数式,行列式,方程式,分子式,化学反应式,质能关系式,串行式,并行式,模拟式,喷墨式”。12.“学”:表示有系统的知识学科。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声学,神学,光学,热学,力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语言学,生物学,地质学,历史学,热力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微波波谱学,数理语言学,太阳物理学,天体光谱学,天文年代学,宇宙纪年学,天文地球物理学”:13.“系”:表示彼此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系统。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晶系,星系,力系,参考系,坐标系,均相系,太阳系,银河系,光谱线系,元素周期系,直角坐标系”。14.“量”:表示事物的数量。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矢量,变量,重量,质量,能量,动量,热量,电量,流量,原子量,信息量,光通量,弹性模量,裂断模量”。15“论”:表示某种学说。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数论,场论,函数论,概率论,信息论,控制论,相对论,量子论,天演论,潜在歧义论,气体分子运动论”。16.“炎”:表示某种炎症。它构成的术语均为医学名词。例如,“肺炎,肝炎,皮炎,发炎,脑膜炎,肠胃炎,腮腺炎,静脉炎,气管炎”。17.“素”:表示具有某种基本性质的物质。它构成的术语为名词。例如,“元素,核素,卤素,色素,同位素,纤维素,抗菌素,叶绿素,胰岛素,维生素”。18.“计”:表示测量的装置。例如,“比重计,电流计,电压计,磁强计,温度计,湿度计,气压计,雨量计”。19.“仪”:表示观测、演示或检验的仪器。例如,“光谱仪,陀螺仪,地球仪,质谱仪,经纬仪,天象仪,三球仪,月地运行仪”。20.“器”:表示某种仪器或器官。例如,“计算器,示波器,整流器,加法器,喷雾器,吹干器,听诊器,生殖器”。前缀和后缀可以结合起来同时附加在某个语素的前后,构成单词或词组。例如,“超星系,总效率,半自动化,非弹性体,非周期性,反铁氧体,准自由电子论”。在现代汉语术语中,语缀比在现代汉语的一般词汇中要丰富得多,这是现代汉语术语的特点之一。这些语缀多数是由具有实在意义的单词或词根逐渐虚化而来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已经完全虚化了。例如,前缀“第”、后缀“子”等。有的正在虚化,现在仍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这些意义一般是比较抽象、概括的。例如,上面所述的大多数语缀,特别是附加前缀(如“反、超、非、单、被、多、总、准”等),都还处于虚化的过程中,有时也可以把它们看成单词。目前,这类语缀还在不断增加。这是现代汉语术语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汉语的语缀不仅可以附加在词根或单词上,还可以附加在词组上。例如,“反双曲函数,非线形规划,波粒二象性,同素异形体”等术语中的附加前缀“反、非”和附加后缀“性、体”。而在印欧语言中,语缀一般是不能附加在词组上的。这是汉语术语的又一个特点。加在词组之前的语缀,为了结构分析的方便,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当作单词来处理。如果不把加在词组之前的语缀当作单词处理,那就势必要承认词组加了语缀之后变成单词,这与传统的构词法理论是不相容的。可见,汉语术语的这一个特点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提出了挑战〔3〕。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术语学的研究固然要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但是,与此同时,它反过来对于语言学研究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计算术语学的原理,使用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对单词型术语进行自动分析。首先以英语术语为例,介绍了有限状态转移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然后分别讨论了德语、法语和汉语的单词型术语的自动分析问题,最后讨论了分析结果的表示形式。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术语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或者限定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符号。科技术语在进行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学术交流和新闻出版等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何正确表达和使用科技术语,如何使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  相似文献   

14.
根据计算术语学的原理,使用短语结构语法对词组型术语进行了自动句法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介绍了两种基于短语结构语法的剖析方法——自底向上剖析和自顶向下剖析。  相似文献   

15.
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成分的意义和结构完全地决定的含义,所以,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对于理解术语的字面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描述汉语术语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构来进行汉语术语的描述,这三种结构是: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和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这三种结构是研究汉语术语字面含义的基础。1.术语的字面含义及学术含义任何术语都有字面含义(literal meaning)及学术含义(academic meaning)。语言学家在研究术语问题时,应该着重研究术语的字面含义,而专业科学家在研究术语问题时,应该着重研究术语的学术含义。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单词以及把这些单词结合起来的句法规则完全地决定的含义。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是相应学科中科学地加以定义的含义。术语的字面含义是术语的学术含义的语言基础。因为任何一个专家也同时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术语的学术含义不可能脱离术语的字面含义而单独存在。术语的学术含义,其内容应该比术语的字面含义更丰富,但是,术语的学术含义不能与术语的字面含义发生矛盾,它只能在术语的字面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科学的界说而形成。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独立于任何上下文的,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与它出现的上下文有关,特别是与它所适用的专业领域有关。术语的字面含义又是独立于时间的变化之外的,它不考虑任何的历时变化,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会随着学术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例如,“决策/量”这个术语,其字面含义是由“决策”与“量”这两个词的含义以及“定语+中心语”这种句法结构决定的,它表示“决策”方面的量的大小;而其学术含义则可定义为∶“从有限个互不相容事件中选取某个给定事件所需的决策数的对数测度,用数学记数法表示时,这一测度为∶H=log n,其中,n是事件的数目。”这样的学术含义与它的字面含义是一致的。如果术语的学术含义与它的字面含义不一致,或者彼此冲突,那么,就必定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术语的字面含义是术语的学术含义的语言基础,对于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必然会有助于对其学术含义的理解,因此,语言学家有必要注意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看成是语言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术语字面含义的研究还有助于术语结构的计算机自动分析,促进术语信息的自动处理和知识工程的研究。本文作者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究术语数据库时,就使用计算机来自动地分析术语的字面含义,提出了“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这是我国术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成果,而术语字面含义的自动分析,是“潜在歧义论”研究的出发点。为了研究术语的字面含义,本文提出了汉语术语描述的三种结构:词组类型结构、句法功能结构、逻辑语义结构,以这三种结构作为术语字面含义研究的基础。2.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汉语的词组型术语可以用一个二叉的单标记树形图来表示,这种树形图的标记,或者是词类,或者是词组类型,每个结点上只能容许一个标记,而在树形图的每个层级上的树枝又都是二叉的。这种由多层二叉的树枝构成的树形图,是以各个二叉的树枝作为其结构的基本单元的。树形图中某个层级的树枝上的两个相邻结点的词类或词组类型标记组成的结构,叫做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phrase type structure,简称PT结构)。按构成PT结构的标记种类的不同,可把PT结构分为四种:(1)词类标记+词类标记PT结构由两个词类标记构成。例如∶A+N(绝对+误差),V+N(触发+电路),N+V(系统+测试),V+V(抽点+转储),N+NV(信息+处理)。其中,A表形容词,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NV表示名词-动词的兼类词(如“处理”既可以做名词使用,又可以做动词使用,是NV兼类词)。(2)词组类型标记+词类标记PT结构由一个词组类型标记和一个词类标记构成,词组类型标记在前,词类标记在后。例如∶VP+N(直接插入+子程序),NP+VN(事务数据+处理)。其中,VP表示动词词组,NP表示名词词组。(3)词类标记+词组类型标记PT结构由一个词类标记和一个词组类型标记构成,词类标记在前,词组类型标记在后。例如,V+NP(监控+穿孔设备),V+VP(归并+排顺序)。(4)词组类型标记+词组类型标记PT结构由两个词组类型标记构成。例如∶NP+VP(微型计算机+联机监控)。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可以直接从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表示出来,因此,它是一种显性的结构。例如,V+N(触发+电路)这个PT结构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树形图: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剖析技术(parsing technique),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地造出这样的树形图。3.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树形图中某一层级的两个相邻树枝结点上的句法功能信息,叫做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syntactical functional structure,简称SF结构)。这种结构在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没有标出,因此,它是一种隐性的结构。这种隐性结构与显性的词组类型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对应关系,这是汉语词组类型术语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二叉树形图中的子树都是二叉的,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也相应地由前后两个句法功能成分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主谓式∶由主语后加谓语构成。简称SP式(SP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主语+谓语例如∶“标记/读出”。(2)述宾式∶由述语后加宾语构成。简称PO式(PO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述语+宾语例如∶“编制/程序”。(3)述补式∶由述语后加补语构成。简称PC式(PC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述语+补语例如∶“读/出”。(4)定中式∶由定语后加名词性中心语构成。简称AH式(AH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定语+名词性中心语例如∶“数据/媒体”。(5)状中式∶由状语加动词性中心语构成。简称DH式(DH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状语+动词性中心语例如∶“多重/穿孔,再/启动”。(6)联谓式∶由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联合而成,而且这两个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地位是平等的。简称 RP式(RP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动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例如∶“输入/输出”。(7)联体式∶由前后两个名词性成分联合而成,而且这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功能地位是平等的。简称RN式(RN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名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例如∶“字母/数字”。复合量词也属于联体式。例如,吨/公里。汉语术语中的各种词组都是由这些SF结构组合而成的。4.术语的功能焦点在由前后两个句法成分组成的句法功能结构中,句法功能的着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这种着重点,就叫做功能焦点(functional focus of term)。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在前,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在后,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则是并列的。按功能焦点的不同,可以把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即SF结构)分为三种类型∶(1)前焦型∶功能焦点在前一成分的SF结构。它包括∶i.述宾式∶功能焦点在述语上。ii.述补式∶功能焦点也在述语上。述宾式和述补式的前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往往是相通的。例如,述宾式前焦型结构“读/数据”和述补式前焦型结构“读/出”,其基本的字面含义彼此相容。(2)后焦型∶功能焦点在后一成分的SF结构。它包括∶i.主谓式∶功能焦点在谓语上。ii.定中式∶功能焦点在名词性中心语上。iii.状中式∶功能焦点在动词性中心语上。主谓式、定中式和状中式的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往往是相通的。例如,在“信息处理不了”及“信息的处理很成功”这两个句子中,“信息/处理”是主谓式后焦型结构,“信息的/处理”是定中式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彼此相容。又如,“立即的/编址”是定中式后焦型结构,“立即地/编址”是状中式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是彼此相容的。(3)并焦型∶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成分上的SF结构。它包括∶i.联体式∶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体词性成分上。ii.联谓式∶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谓词性成分上。联体式和联谓式的并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往往是相通的。例如,在“计算机的输出输入系统”和“它们输出输入数据”这两个短语中,前一个“输出/输入”是联体性并焦结构,后一个“输出/输入”是联谓性并焦结构,而这两个“输出/输入”的字面含义显然也是彼此相容的。可见,从功能焦点的角度来看问题,述宾式和述补式比较接近,主谓式、定中式和状中式比较接近,联谓式和联体式比较接近。我们把功能焦点相同的结构叫同焦结构,把功能焦点不同的结构叫异焦结构。各类SF结构形成的同焦结构(记为“+”)和异焦结构(记为“-”),如下表所示∶主谓式- 述宾式- + 述补式+ - - 定中式+ - - + 状中式- - - - - 联谓式- - - - - + 联体式从表中可看出,“主谓式—定中式”、“主谓式—状中式”、“述宾式—述补式”、“定中式—状中式”、“联谓式—联体式”等SF结构对,都是同焦结构,其他的各个SF对,都是异焦结构。5.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树形图中某一层级的子树中两个相邻树枝结点的逻辑语义信息,叫做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logic-semantic structure,简称LS结构)。这种结构在表示术语结构的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亦未标出,也是一种隐性的结构。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主要是指以逻辑谓词为中心,各个主目与逻辑谓词之间的关系。例如,施事者、受事者、工具、目的、范围、结果、方位等。术语的PT结构、SF结构以及LS结构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汉语术语的特点是,这三个结构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PT结构,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若干个SF结构;同样的SF结构,又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若干个LS结构。例如,形式为V+N的PT结构,它的SF结构可以解释为定中式(“响应/时间”),又可以解释为述宾式(“查/表”)。可见,PT结构与SF结构不一一对应。就是V+N的SF结构被判断为述宾式之后,这个SF结构的LS结构还可能不同。例如,述宾式的V+N可以解释为“谓词+受事者”(“查/表”),又可以解释为“谓词+施事者”(“跑/带”),又可以解释为“谓词+结果”(“印/字”),又可以解释为“谓词+目的”(“归/零”),又可以解释为“谓词+方向”(“面向/问题”)。可见,术语的SF结构与LS结构也不一一对应。正因为汉语中这三种结构关系错综复杂,在传统的汉语研究中,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把这三种不同的结构混同在“语法”这个科目下进行研究,并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混乱。在现代汉语研究史上的两次大规模的讨论(“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和“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中,尽管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前辈学者,已初步涉及到这三种结构之间的某些复杂关系,摆出了许多有趣的语言事实,但是,不少人往往把这种极为复杂的关系简单化。在“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中,就有人把语言成分的PT结构与SF结构混为一谈,不知道同一PT结构中的成分,可以在SF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结果得出“汉语无词类”的错误结论。在“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人则把语言成分的SF结构与LS结构混为一谈,不知道同一个SF-结构中的成分,在LS结构中可以具有不同的逻辑语义关系,结果他们根据逻辑语义关系来决定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成分,把“施事者”一律定为主语,把“受事者”一律定为宾语,不惜削足适履,因果倒置,弄得汉语语法体系犹如一团乱麻,令人望而生畏。这种语法研究所得出的种种“语法规律”,尤其不适合于在汉语的自动处理工程中使用,为了促进汉语术语自动处理的研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地区分PT结构、SF结构和LS结构这三种不同的结构,研究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再进一步研究这三种结构之间的各种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汉语术语结构的规律,给汉语术语结构的研究理出可循的头绪来。  相似文献   

16.
根据计算术语学的原理,使用有限状态转移网络对单词型术语进行自动分析。首先以英语术语为例,介绍了有限状态转移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然后分别讨论了德语、法语和汉语的单词型术语的自动分析问题,最后讨论了分析结果的表示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科技术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动因,是科学形成的固有工具。科技术语的合理使用对于科技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术语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同于一般语言的特点,必须研究术语的构成及其所称谓的概念,以保证术语的合理使用及其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此,术语概念的挑选、分类、确定是构建术语的必要基础,术语构成成分(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的意义对于概念具有重要作用。上述所有研究工作是术语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高铁技术为代表的铁路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铁路产业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因此,铁路科技术语及其翻译也相应得以发展。文章试从语义分析角度对铁路科技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特点、语义关系及其翻译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的概念名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专业概念不断出现,在各种专业中,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专业领域中,术语的数量之多,可以说无法统计。本文中所指的术语是以词语形式出现的术语。在各种语言中,术语形成和扩展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非术语转化为(或用作)术语。另一条是,利用语言中固有词或词素通过构词法(或词组构成法)创造术语。借用外来术语也是扩展术语的途径之一。拟声在术语形成过程中也拥有少许作用。由非术语转化为术语的情况不仅见于术语形成初期,也见于当今的科学时代。例如,“江”和“河”(地理学术语)在汉语中最初分别指称“长江”和“黄河”,因而属于专名,而现在它们已经转化为地名通名,转化为术语。从文字的角度上讲,“江”、“河”等字属于汉语中的类属字。又如,现代汉语中的“月”(与专名交叉的术语)指的是地球卫星,俗称“月亮”,后来也指称时间单位,表示“月份”。“江”、“河”、“月”等汉语固有词的词义转化是人们把词的命名对象转移到其它概念上去的结果。这种语言现象是一词多义现象。不应当把这样的固有词视作汉语中的“新词”。在国际单位制中,诸如安[培]、开[尔文]、摩[尔]、赫[兹]、牛[顿]、焦[耳]、瓦[特]、西[门子]、韦[伯]等计量单位名称都是术语。这些术语是由属于专名的家姓演化而来的。除了由专名转化而来的术语外,还经常可以遇到由日常词语转化为术语的情况。比方,“疲劳”本属日常词语,表示“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在材料力学中,“疲劳”作为术语另有自己的含义,表示“因外力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不能继续拥有正常反应”,如“弹性疲劳”、“磁性疲劳”或“疲劳试验”等。日常词语用作术语的情况存在于各种现代语言之中,如俄语中的дворник(扫院子的人)转义为“汽车风挡玻璃上的雨刷”,баранка(小面包圈)转义为“机动车方向盘”等。德语词Feder(羽毛)转化为术语“弹簧”,也是其中一例。由于有相当数量的术语是由非术语,即日常词语转化来的,加之有些术语在形成之后也逐渐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转化为一般词语,因此不少术语,尤其是用于多种专业的一般术语与非术语之间的界限是不明确的。这也是术语与非术语形成交叉的原因。日常词语转化为术语,有基于两种原因的两种方法,即隐喻法(比喻法)和换喻法(替换法)。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隐喻法。隐喻法的语义转化是由于新旧概念在形态、性质或功能等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引起的。德语词Feder(羽毛)之所以能够转义为“弹簧”,是由于“羽毛”和“弹簧”都具有弹性。该词的另一个转义是“蘸水钢笔”。这个转义的形成是因为“羽毛”和“蘸水钢笔”都拥有书写功能。就是说,现在人们常用“蘸水钢笔”书写,而在欧洲国家,人们曾用“羽毛”书写。俄语词иеро,英语词pen和法语词plume也是由“羽毛”这个语义转义为“蘸水钢笔”的。换喻法的词义转化则不是因为新旧概念之间在某一特征上的相同或相似,而是由于新旧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或相近性而引起的。法语词bureau(<拉丁语词bure)的词义转化是个典型的换喻示例。该词原属日常词语,本义为“驼绒毯子”,后来转义为“盖着这种毯子的桌子”(中世纪使用于法国中部的法院或机关),以后又指称“放有这种桌子的房间”,最后才由“房间”,这个语义转义为“整个机关”或“机关中的一部分”。与法语词对应的德语词为Büro,英语词为bureau,俄语词为бгоро,它们都是通过法语传入到各自民族语言之中的。该词作为术语可视具体情况汉译为“事务所”、“办事处”、“办公室”或“厅”、“局”、“司”、“处”、“署”等部门的通名。隐喻法的词义转化,其特点在于词义的每次转化都源于词的本义。因此,这种转化的理由易于理解。但是,换喻法的词义转化却很难被理解,因为换喻的转化是链条式的转化,其转化过程是一个接一个进行的。正因为如此,转义与本义之间通常没有直接关系,只是相关的转义才有可能被理解。完全可以预料,由非术语转化为术语或用作术语的情况今后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构词法(或词组构词法)创造术语是术语形成和扩展的最重要途径。术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借助于这种手段形成的。构词法是介于语法学和词汇学之间的一门学科。汉语构词法与西方语言的构词法相比,往往有着各自的特点。汉语构词法主要属于句法型构词法。通过构词法创造出来的汉语术语有主谓式、动宾式或偏正式等句法特征。在拥有词形变化的西方语言中,常见的构词类型则属于形态学类型。例如,在德语中,构词的主要方法有词根变化、词根加前缀、词根加后缀和词干合成四种。除了通过词干合成法构成的是复合词外,用其它方法构成的都是派生词。通过构词法构成的指称同一概念的单词型术语在不同语言中,其结构语义(或内部形象)既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结构语义不同这一情况的出现是由不同语言各自的构词规律和构词习惯决定的。请看如下示例。汉语词“蜈蚣”(物种名,节肢动物名称)在俄语中被称为сороконожка,意为“四十足”,在德语中叫作Tausendfüβler,意为“千足”,而其英语对应词为centipede,意为“百足”。某些汉语方言中,“蜈蚣”也被称为“百足”。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主要是指“蜈蚣”而言的。从上述示例中可以看出,“四十”这个数字在俄语中显然拥有“多得很”的含义。至于“四十”这个数字为什么在俄语中表示“多”,其答案只能求助于俄语词源学的研究。还可以举一个派生词示例来说明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在不同语言中有着明显不同的结构语义(或内部形象)。比如,俄罗斯人、德意志人和英格兰人都到印刷厂去。他们看见排字工人在铅字架前工作。排字工人首先拣出所需要的铅字,然后把铅字放向手托并组成排样。俄罗斯人注意到的是排字工人“拣集铅字”的这个行为,因而给排字工人命名为наборщцк([铅字]拣集人)<动词набирать(拣集)。德意志人观察到的却是排字工人的另一行为,即把铅字放向手托的“放置”行为,所以称排字工人为der Setzer([铅字]放置人)<动词set-zen(按一定位置安放)。英格兰人只注意到排字工人用铅字“组成”活字排样的行为,因此称排字工人为compositor([用铅字]组成排样的人)<动词compose(组成)。他们把排字工人不同工作阶段中的行为特征抽象出来,并依据他们各自注意到的排字工人的不同行为给排字工人命以名称。这个事实说明,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其结构语义或内部形象之所以有所不同,是因为不同民族在给概念命名时的命名着眼点或命名习惯常有不同。如果把不同语言中的术语进行一番对比,就可以发现指称同一概念的术语,其结构语义差异较大的情况并不罕见。下面提供的汉德术语对比说明,同一个术语在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理据”特征。 汉语术语 德语术语及其结构语义海洋平台 Bohrinsel(钻井岛)车床 Drehbank(转动[工作]台)氢 Wasserstoff(水素)氧 Sauertoff(酸素)银河 Milchweg(牛奶路)汽车 Automobil(自己能行走的车)机动车方向盘 Steuerrad(控制轮)或Lenkrad(操纵轮)轮椅或电梯 Fahrstuhl(乘行椅)三轮摩托车侧斗 Seitenwagen(边车)在一些西方语言中,与汉语词“火车”对应的词都是由动词派生出来的,并且都有“被牵引的”内含,如德语词Zug相似文献   

20.
谈术语及术语系统之系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性是最重要的术语理论问题之一。俄罗斯术语学派把概念结构及相应的语言结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术语系统的系统性,使术语获得理据性,并通过术语的语言形式展现术语所命名概念的特征以及该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